首页 理论教育 赵荣墓志:大业七年的见证

赵荣墓志:大业七年的见证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荣墓志》近出武功县,志石所在不详,唯见《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续编》仅仅披露拓本图版(图3)[14],因据以录文标点并研读如下。图3大业七年赵荣墓志拓本赵荣出身武将世家,且一生所任皆为武职。检唐墓志中有天宝七载《柳子贡墓志》曰“迁窆于京兆府武功县扶风原”[24]。是知《柳子贡墓志》所谓的“扶风原”当即武功西原,亦即“三畤原”,隋文帝陵与隋炀帝陵及后稷祠、姜嫄祠等皆在此原上。

赵荣墓志:大业七年的见证

《赵荣墓志》近出武功县,志石所在不详,唯见《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续编》仅仅披露拓本图版(图3)[14],因据以录文标点并研读如下。

大隋朝请大夫黄栌镇将故赵府君之墓志铭君讳荣,字士建,秦州天水人也。三卿居晋,天赐旷乐之□;□骏御周,城分得姓之邑。亦有宝符察智,家有令童,□□求才,国称贤相,兰芬松茂,可略而言。祖伏,周荡寇将军。父乐,州都从事,并以绩著司庸,名高雅俗,青纶居□沼之贵,朱黻盛龙章之宠。君世载余祉,资灵降生,机神内湛,符采外畅。孝友之性,禀之于自然;仁恕之风,匪由于积习。州闾之内,声实斯远。建德五年,选为壮士,从周武皇帝东讨平齐,力战有勋,蒙授都督,即于本乡统领禁兵。开皇三年,寻转授帅都督。十三年,又加授大都督,仍领本兵。仁寿四年,晋阳展效,蒙授仪同三司。大业元年,改授朝请大夫。二年,蒙授黄栌镇将。六年六月廿□日遘疾薨于管舍,春秋六十有一。粤以七年岁次辛未二月丁巳朔廿八日甲申葬于京兆郡武功县教义乡菩萨之原,礼也。世子子雅等,至性荼毒,躃踊哀号,悲□泉以痛心,践霜露何增感。思树风长,世以播芳。犹齐兰菊于山川,庶无绝于终古。乃为铭曰:

□□余庆,峻极降神。有一于此,所谓伊人。熊罴之士,爪牙之臣。万夫是□,□□绝尘。终风未落,零露摧芳。在物既尓,人亦歼良。□□□灭,高名转香。独悲泉下,此夜何长。

案:志云“秦州天水人”,《元和姓纂》卷七赵氏有“天水西县”大房,然未载赵荣祖孙四代,且赵荣及其祖、父、子亦均不见于史传。据志知其“祖伏,周荡寇将军”,“父乐,州都从事”,皆为北周命官。

图3 大业七年赵荣墓志拓本

赵荣出身武将世家,且一生所任皆为武职。北周建德五年,起家“选为壮士,从周武皇帝东讨平齐,力战有勋,蒙授都督,即于本乡统领禁兵”。入隋于“开皇三年,寻转授帅都督。十三年,又加授大都督,仍领本兵”。值得注意的是,志云“仁寿四年,晋阳展效,蒙授仪同三司”,据《隋书》卷三《炀帝纪上》载:仁寿“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于仁寿宫。八月,奉梓宫还京师。并州总管汉王谅举兵反,诏尚书左仆射杨素讨平之”[15]。则“晋阳展效”一语盖指赵荣因为参与了讨平汉王杨谅举兵反叛一事而蒙授仪同三司。志云“大业元年,改授朝请大夫。二年,蒙授黄栌镇将”。“黄栌”应为军镇名,《隋书·地理志》与今人编纂的《北齐地理志》《北周地理志》等相关史志均未见载。检《北齐书》卷二《神武帝纪下》载:东魏武定三年“三月乙未,神武朝邺,丙午,还晋阳。十月丁卯,神武上言,幽、安、定三州北接奚、蠕蠕,请于险要修立城戍以防之,躬自临履,莫不严固”[16]。《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又记北齐天保三年“冬十月乙未,至黄栌岭,仍起长城,北至社干戍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17]。可知北齐初年文宣帝又仿照神武帝当年在东魏时期沿幽、安、定三州一线自东北向西南修立城戍的做法,继续长城的修葺工程,而这段长城则是自南边的黄栌岭(位于今山西汾阳市西北)向北绵延四百余里直到雁门郡达速岭长城南边的社干戍(位于今山西五寨县北)[18],并且在沿线设立了三十六个军镇戍防[19]。据此,则隋代的黄栌军镇盖缘设立于黄栌岭而得名,当然也不排除此军镇在北周乃至北齐时期已经设立于斯且为隋代所承继的可能性。又据《北齐书》卷二《神武纪上》曰:永熙“二年正月,窦泰奄至尔朱兆庭。军人因宴休惰,忽见泰军,惊走,追破之于赤洪岭。兆自缢,(北齐)神武亲临厚葬之。慕容绍宗以尔朱荣妻子及余众自保乌突城,降,神武以义故,待之甚厚”[20]。《北齐书》卷一七《斛律金传》亦载东魏武定“三年,(北齐)高祖出军袭山胡,分为二道。以金为南道军司,由黄栌岭出。高祖自出北道,度赤谼岭,会金于乌突戍,合击破之”[21]。则东魏设立的乌突戍或即前揭北齐三十六戍之一,而乌突戍当即乌突城,在黄栌岭西,后来北周更在此设置乌突郡与乌突县。《隋书》卷三〇《地理志中》离石郡小注曰:“后齐置西汾州,后周改为石州。”又所统太和县小注曰:“后周置,曰乌突,及置乌突郡。开皇初郡废,县寻改焉。”[22]赤洪岭或作赤谼岭,即隋代离石郡离石县(当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的离石山[23]

志云“葬于京兆郡武功县教义乡菩萨之原”,隋墓志出于武功者仅此一例,且墓志具体出土地信息缺失。教义乡乡名与菩萨原原名,均不见于史载。检唐墓志中有天宝七载(748)《柳子贡墓志》曰“迁窆于京兆府武功县扶风原”[24]。《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关内道京兆府京兆郡武功县小注曰“西原,炀帝所葬”[25]。《资治通鉴》卷二三〇,兴元元年条载:夏四月“庚戌,朱泚遣其将韩旻攻武功,(石)锽以其众迎降。(浑)瑊战不利,收兵登西原”,胡三省注曰:“其地高平,在武功县西,故曰西原。”[26]《太平寰宇记》卷二七《关中道三》“雍州武功县”条记有“三畤原,在县西南二十里,高五十丈。西入扶风县界”,又有“隋文帝泰陵,在县西南二十里三畤原上”[27]。是知《柳子贡墓志》所谓的“扶风原”当即武功西原,亦即“三畤原”,隋文帝陵与隋炀帝陵及后稷祠、姜嫄祠等皆在此原上。以是推之,隋代武功县教义乡所在的“菩萨原”或亦可能就是唐代的武功西原即扶风原又即三畤原之地。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出隋代墓志铭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4AZS004)阶段成果之一。

注释

[1]胡元超:《隋姚勋墓志勘误》,载《乾陵文化研究》(六),三秦出版社,2011年,第343——345页。

[2]碑存西安碑林博物馆。载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一册,线装书局,2008年,第223页。

[3]王其祎、周晓薇:《隋代墓志铭汇考》第三册,线装书局,2007年,第63页。

[4]《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73年,第809页。

[5]《周书》卷六《武帝纪下》,中华书局,1971年,第92——93页。

[6]《周书》卷六《武帝纪下》,第93页。

[7]《周书》卷八《静帝纪》,第131页。

[8]《隋书》卷一《高祖纪上》,第3页。

[9]《隋书》卷二《高祖纪下》,第31页。

[10]《隋书》卷四十《王世积传》,第1172页。(www.xing528.com)

[11]参见周晓薇、王其祎《片石千秋:隋代墓志铭与隋代历史文化》第六章“隋代两京地名稽考”,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246页。

[12]《隋书》卷二九《地理志》,第808页。

[13](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卷二,中华书局,1994年,第222页。

[14]赵文成、赵君平编:《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续编》第一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第198页。

[15]《隋书》卷三《炀帝纪上》,第60页。此事又可参见《隋书》卷四五《文四子·杨谅传》与《隋书》卷四八《杨素传》。《杨素传》犹有诏云:“晋阳之南,蚁徒数万,谅不量力,犹欲举斧。”(中华书局校点本,第1290页)则为墓志以晋阳代指平定汉王杨谅的明证。

[16]《北齐书》卷二《神武帝纪下》,中华书局,1972年,第22页。《北史》本纪同。

[17]《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第56页。《北史》本纪同。

[18]黄栌岭与社干戍胡地理方位,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齐”,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65——66页。唯《中国历史地图集》盖据《资治通鉴》将“社干戍”标作“社平戍”,而今中华本《北史》齐本纪则作“社于戌”,盖误。

[19]参详《资治通鉴》卷一六四,承圣元年条载:“冬,十月,齐主自晋阳如离石,自黄栌岭起长城,北至社平戍,四百余里,置三十六戍。”胡三省注曰:“此长城盖起于唐石州,北抵武州之境。栌,音卢。“社平”,《齐纪》作“社子”。按《斛律金传》:黄栌岭在乌突戍东。”中华书局,1956年,第5093页。

[20]《北齐书》卷二《神武纪上》,第9页。《北史》本纪、《北齐书·慕容绍宗传》与《北史·慕容绍宗传》所记略同。

[21]《北齐书》卷一七《斛律金传》,第220页。

[22]《隋书》卷三〇《地理志中》,第852页。

[23](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四二《河东道三》“石州离石县离石山”条,中华书局,2007年,第886页。

[24]该墓志于2012年10月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赵力光主编《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续编》上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年,第317页。

[25]《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963页。

[26]《资治通鉴》卷二三〇,兴元元年条,第7422页。

[27]《太平寰宇记》卷二七《关中道三》“雍州武功县”条,第854、856页。

(王其祎,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周晓薇,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