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方形零件平面双向铣削宏程序编程

长方形零件平面双向铣削宏程序编程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编制一个通用类宏程序,铣削加工图3-20所示长方形零件的平面,采用双向铣削平面的走刀路线,假设X0为工件左下角的横坐标绝对值,Y0为工件左下角的纵坐标绝对值,Z为垂向最终加工深度,R为刀具起始加工深度及快速接近点坐标绝对值,U为工件的横向长度,V为工件的纵向宽度,D为加工零件的刀具半径,E为有效切削刀具直径百分比(E≤1),C为间隙,K为精加工余量,Q为每层加工深度。

长方形零件平面双向铣削宏程序编程

编制一个通用宏程序,铣削加工图3-20所示长方形零件的平面,采用双向铣削平面的走刀路线,假设X0为工件左下角的横坐标绝对值,Y0为工件左下角的纵坐标绝对值,Z为垂向最终加工深度,R为刀具起始加工深度及快速接近点坐标绝对值,U为工件的横(X)向长度,V为工件的纵(Y)向宽度,D为加工零件的刀具半径,E为有效切削刀具直径百分比(E≤1),C为间隙(C≥刀具半径),K为精加工余量,Q为每层加工深度(Q=R-Z+K)。

由图示分析,可画出该宏程序的结构流程框图,如图3-21所示。

1.HNC—21/22M华中世纪星数控系统对长方形零件平面双向铣削的用户宏程序

局部变量含义:

#23=X0;X0—工件左下角的X绝对坐标值

#24=Y0;Y0—工件左下角的Y绝对坐标值

#25=Z;Z—垂直(Z)方向最终加工深度尺寸值

#17=R;R—刀具起始加工深度及快速接近点坐标绝对值

#20=U;U—工件横(X)向长度

#21=V;V—工件纵(Y)向宽度

#3=D;D—刀具半径

#5=F;F—切削进给速度

#4=E;E—有效切削刀具百分比(E≤1)

#2=C;C—间隙

#10=K;K—精加工余量

#16=Q;Q—Z轴每次下降深度

978-7-111-33271-8-Chapter03-49.jpg

图3-20 长方形零件平面双向铣削刀具走刀路线图

a)长方形零件平面双向铣削示意图 b)效果图

978-7-111-33271-8-Chapter03-50.jpg

图3-21 长方形零件平面双向铣削用户宏程序结构流程框图

O3312;文件名

%3312;宏程序号

N010 #27=#23-[#2+#3];刀具起刀点的X绝对坐标值[X0-(C+D)]

#28=#24+#3*[2*#5-1];刀具起刀点的Y绝对坐标值(Y0+2DE-D)

#29=#17+#10-#16;刀具首次等高背吃刀量

#30=#28;将刀具起刀点的Y绝对坐标值赋给中间变量#30

#14=2*#3*#4;Y方向移动步距2DE

N015 WHILE#29GT#25;当#29小于或等于#25时,程序跳转到N120程序段

N020 #12=#14;将Y方向移动步距赋给中间变量#12

N025 G00 X[#27] Y[#28];指令刀具快速移动至工件左下角处X=X0-(C+D),Y=Y0+D(2E-1)

N030 Z[#17];刀具快速下降到工件毛坯表面

N035 G01 Z[#29] F[#5/2];刀具以工进速度等高下降Q(Z=R+K-Q)

N040 WHILE#12LE#21;当#12大于#21时,程序跳转到N100程序段

N045 G01 X[#20+#2+#3+#23] F[#5];刀具从工件左侧向右侧直线插补

N055 #12=#12+#14;移动步距均值增加

N060 IF#12LE#21;如果#12大于#21时,程序跳转到N100程序段

N065 #28=#28+#14;Y方向移动步距等距叠加

N070 Y[#28];变量(Y方向移动步距2DE)叠加

N075 G01 X[#27] F[#5];刀具以工进速度从工件右侧向左侧直线插补

N080 #12=#12+#14;移动步距均值增加

N085 #28=#28+#14;Y方向移动步距等距叠加

N090 G00 Y[#28];刀具在Y方向快速移动一个步距

N095 ENDIF;条件满足,结束循环,执行下条语句

N100 ENDW;返回循环体2

N105 #29=#29-#16;中间变量(背吃刀量)再减去一个等高量

#28=#30;将中间变量#30重新赋给#28(刀具起刀点的Y绝对坐标值)

N110 G00 G90 Z[#17+5];刀具快速上升到工件毛坯表面上5mm处

N115 ENDW;返回循环体

N120 #29=#26;将最终加工深度赋给中间变量#29,开始进行平面精加工

#28=#30;恢复刀具起刀点的Y绝对坐标的初始值

#12=#14;Y方向移动步距均值(2DE)赋给中间变量#12

N125 G00 X[#27] Y[#28];指令刀具快速移动至工件左侧下刀处,准备精加工

N130 Z[#17];刀具快速下降到工件毛坯表面

N135 G01 Z[#29] F[#5/2];刀具以工进速度下降至最终加工深度

N140 WHILE#12LE#21;当#12大于#21时,程序跳转到N200程序段

N145 G01 X[#20+#2+#3+#23] F[#9];刀具从工件左侧向右侧直线插补

N150 #12=#12+#14;变量(Y方向移动步距2DE)叠加

N155 IF#12LE#21;如果#12大于#21时,程序跳转到N195程序段

N160 #28=#28+#14;Y方向移动步距等距叠加

N165 Y[#28];变量(Y方向移动步距2DE)叠加

N170 G01 X[#27] F[#5];刀具以工进速度从工件右侧向左侧直线插补

N175 #12=#12+#14;移动步距均值增加

N180 #28=#28+#14;Y方向移动步距等距叠加

N185 G00 Y[#28];刀具在Y方向快速移动一个步距

N190 ENDIF;条件满足,结束循环,执行下条语句

N195 ENDW;返回循环体

N200 Z[#18+5];刀具快速上升到工件毛坯表面上5mm处

N205 G00 Z[#18+50];刀具快速上升离开工件

N210 M99;宏子程序结束,并返回主程序

2.SINUMERIK802D系统对长方形零件平面双向铣削的用户R参数程序

R参数含义:

R24=X0;X0—工件左下角的X绝对坐标值

R25=Y0;Y0—工件左下角的Y绝对坐标值

R26=Z;Z—垂直(Z)方向最终加工深度尺寸值

R18=R;R—刀具起始加工深度及快速接近点坐标绝对值

R21=U;U—工件横(X)向长度

R22=V;V—工件纵(Y)向长度

R7=D;D—刀具半径

R9=F;F—切削进给速度

R8=E;E—有效切削刀具百分比(E≤1)

R3=C;C—间隙

R6=K;K—精加工余量

R17=Q;Q—Z轴每次下降深度

FZG3312.SPF;R参数程序名

N010 R27=R24-[R3+R7];刀具起刀点的X绝对坐标值[X0-(C+D)]

R28=R25+R7*[2*R8-1];刀具起刀点的Y绝对坐标值(Y0+2DE-D)

R29=R18+R6-R17;刀具首次等高背吃刀量

R30=R28;将刀具起刀点的Y绝对坐标值赋给中间变量R30

R14=2*R7*R8;Y方向移动步距2DE

N015 MARKE1:R12=R14;将Y方向移动步距赋给中间变量R12

N020 G00 X=R27 Y=R28;指令刀具快速移动至工件左下角处X=X0-(C+D),Y=Y0+D(2E-1)

N025 Z=R18;刀具快速下降到工件毛坯表面

N030 G01 Z=R29 F=R9/2;刀具以工进速度等高下降Q(Z=R+K-Q)

N035 MARKE2:G01 X=R21+R3+R7+R24 F=R9;刀具从工件左侧向右侧直线插补

N040 R12=R12+R14;移动步距均值增加

N045 IF R12>=R22 GOTOF MARKE5;当R12大于或等于R22时,程序跳转到MARKE5

N055 R28=R28+R14;Y方向移动步距等距叠加

N060 G00 Y=R28;变量(Y方向移动步距2DE)叠加

N065 G01 X=R27 F=R9;刀具以工进速度从工件右侧向左侧直线插补

N070 R12=R12+R14;移动步距均值增加

N075 R28=R28+R14;Y方向移动步距等距叠加

N080 G00 Y=R28;刀具在Y方向快速移动一个步距

N085 IF R12<=R22 GOTOB MARKE2;当R12小于或等于R22时,程序跳转到MARKE2

N090 MARKE5:R29=R29-R17;中间变量(背吃刀量)再减去一个等高量

R28=R30;将中间变量R30重新赋给R28(刀具起刀点的Y绝对坐标值)

N095 G00 G90 Z=R18+5;刀具快速上升到工件毛坯表面上5mm处

N100 IF R29>=R26 GOTOB MARKE1;当R29大于或等于R26时,程序跳转到MARKE1

N105 R29=R26;将最终加工深度赋给中间变量#29,开始进行平面精加工

R28=R30;恢复刀具起刀点的Y绝对坐标的初始值

R12=R14;Y方向移动步距均值(2DE)赋给中间变量R12

N110 G00 X=R27 Y=R28;指令刀具快速移动至工件左侧下刀处,准备精加工

N115 Z=R18;刀具快速下降到工件毛坯表面

N120 G01 Z=R29 F=R9/2;刀具以工进速度下降至最终加工深度

N125 MARKE3:G01 X=R21+R3+R7+R24 F=R9;刀具从工件左侧向右侧直线插补

N130 R12=R12+R14;变量(Y方向移动步距2DE)叠加

N135 IF R12>=R22 GOTOF MARKE6;当R12大于或等于R22时,程序跳转到MARKE6

N140 R28=R28+R14;Y方向移动步距等距叠加

N145 G00 Y=R28;变量(Y方向移动步距2DE)叠加

N150 G01 X=R27 F=R9;刀具以工进速度从工件右侧向左侧直线插补(www.xing528.com)

N155 R12=R12+R14;移动步距均值增加

N160 R28=R28+R14;Y方向移动步距等距叠加

N165 G00 Y=R28;刀具在Y方向快速移动一个步距

N170 IF R12<=R22 GOTOB MARKE3;当R12小于或等于R22时,程序跳转到MARKE3

N175 MARKE6:Z=R18+5;刀具快速上升到工件毛坯表面上5mm处

N180 G00 Z=R18+50;刀具快速上升离开工件

N185 RET;R参数子程序结束并返回主程序

3.FANUC0i系统对长方形零件平面双向铣削的用户宏程序

自变量含义:

#24=X0;X0—工件左下角的X绝对坐标值

#25=Y0;Y0—工件左下角的Y绝对坐标值

#26=Z;Z—垂直(Z)方向最终加工深度尺寸值

#18=R;R—刀具起始加工深度及快速接近点坐标绝对值

#21=U;U—工件横(X)向长度

#22=V;V—工件纵(Y)向长度

#7=D;D—刀具半径

#9=F;F—切削进给速度

#8=E;E—有效切削刀具百分比(E≤1)

#3=C;C—间隙

#6=K;K—精加工余量

#17=Q;Q—Z轴每次下降深度

O3312;宏程序名

N010 #27=#24-[#3+#7];刀具起刀点的X绝对坐标值[X0-(C+D)]

#28=#25+#7*[2*#8-1];刀具起刀点的Y绝对坐标值(Y0+2DE-D)

#29=#18+#6-#17;刀具首次等高背吃刀量

#30=#28;将刀具起刀点的Y绝对坐标值赋给中间变量#30

#14=2*#7*#8;Y方向移动步距2DE

N015 WHILE[#29GT#26]DO1;当#29小于或等于#26时,程序跳转到N115程序段

N020 #12=#14;将Y方向移动步距赋给中间变量#12

N025 G00 X#27 Y#28;指令刀具快速移动至工件左下角处X=X0-(C+D),Y=Y0+D(2E-1)

N030 Z#18;刀具快速下降到工件毛坯表面

N035 G01 Z#29 F[#9/2];刀具以工进速度等高下降Q(Z=R+K-Q)

N040 WHILE[#12LE#22]DO2;当#12大于#22时,程序跳转到N100程序段

N045 G01 X[#21+#3+#7+#24] F#9;刀具从工件左侧向右侧直线插补

N055 #12=#12+#14;移动步距均值增加

N060 IF[#12GT#22] GOTO100;如果#12大于#22时,程序转移到N100程序段

N065 #28=#28+#14;Y方向移动步距等距叠加

N070 G00 Y#28;变量(Y方向移动步距2DE)叠加

N075 G01 X#27 F#9;刀具以工进速度从工件右侧向左侧直线插补

N080 #12=#12+#14;移动步距均值增加

N085 #28=#28+#14;Y方向移动步距等距叠加

N090 G00 Y#28;刀具在Y方向快速移动一个步距

N095 END2;返回循环体2

N100 #29=#29-#17;中间变量(背吃刀量)再减去一个等高量

#28=#30;将中间变量#30重新赋给#28(刀具起刀点的Y绝对坐标值)

N105 G00 G90 Z[#18+5];刀具快速上升到工件毛坯表面上5mm处

N110 END1;返回循环体1

N115 #29=#26;将最终加工深度赋给中间变量#29,开始进行平面精加工

#28=#30;恢复刀具起刀点的Y绝对坐标的初始值

#12=#14;Y方向移动步距均值(2DE)赋给中间变量#12

N120 G00 X#27 Y#28;指令刀具快速移动至工件左侧下刀处,准备精加工

N125 Z#18;刀具快速下降到工件毛坯表面

N130 G01 Z#29 F[#9/2];刀具以工进速度下降至最终加工深度

N135 WHILE[#12LE#22]DO3;当#12大于#22时,程序跳转到N190程序段

N140 G01 X[#21+#3+#7+#24] F#9;刀具从工件左侧向右直线插补

N145 #12=#12+#14;变量(Y方向移动步距2DE)叠加

N150 IF[#12GT#22] GOTO190;如果#12大于#22时,程序转移到N190程序段

N155 #28=#28+#14;Y方向移动步距等距叠加

N160 G00 Y#28;变量(Y方向移动步距2DE)叠加

N165 G01 X#27 F#9;刀具以工进速度从工件右侧向左侧直线插补

N170 #12=#12+#14;变量(Y方向移动步距2DE)叠加

N175 #28=#28+#14;Y方向移动步距等距叠加

N180 G00 Y#28;刀具在Y方向快速移动一个步距

N185 END3;返回循环体

N190 Z[#18+5];刀具快速上升到工件毛坯表面上5mm处

N195 G00 Z[#18+50];刀具快速上升离开工件

N200 M99;宏子程序结束并返回主程序

注意:

1)U、V值必须大于0。

2)有效切削刀具直径百分比应小于1。

3)间隙量C不能小于0。

4)精加工余量K不能大于Q。

5)每层加工深度Q不能大于总加工厚度R-Z。

6)刀具半径值D必须大于0。

7)刀具半径补偿指令(G40、G42、G40)没有被使用。

8)精加工时,在操作面板上手动调整主轴和进给倍率开关。

4.编程实例

图3-22所示一长方形零件,长300.0mm,宽200.0mm;要求对该零件平面进行铣削。

解:

(1)工艺设计 建立工件坐标系,工件左下角离开工件坐标系X、Y轴零点的绝对坐标为(30,20),工件表面离开坐标系Z轴零点的绝对坐标值为5.0mm,机床坐标系偏置值设置在G54寄存器中。

采用双向铣削方式铣削平面,选择ϕ80mm的硬质合金面铣刀,取主轴转速为600r/min,铣削进给速度为350mm/min;假设切削厚度为5.0mm,分层切削,每次粗加工深度为2.0mm,精加工余量为1.0mm,主轴起始位置在零件上方50.0mm处,刀具起始切削高度为5.0mm,最终加工位置为Z0.0mm。有效切削刀具直径百分比为0.75,间隙取5.0mm。

(2)参考程序

1)HNC—21/22M华中世纪星数控系统。

O××××;文件名

978-7-111-33271-8-Chapter03-51.jpg

图3-22 长方形零件平面双向铣削编程实例走刀路线示意图

a)长方形零件平面双向铣削编程实例尺寸图 b)效果图

%3322;程序号

N10 T01 M06;调用1号刀

N15 G17 G90 G21 G94 G54 G40 G49 G80;工艺加工状态设置

N20 G43 G00 Z50.0 H01 S600 M03;建立刀具长度补偿,主轴正转,转速为600r/min

N25 X0.0 Y0.0 M07;刀具快速移动到工件坐标零点,打开切削液

N30 M98 P3312 X30.0 Y20.0 Z0.0 R5.0 U300.0 V200.0 D40.0 F350.0 E0.75 C5.0 K1.0 Q2.0;调用长方形零件平面双向铣削的用户宏程序

N35 G00 Z100.0 M09;刀具退到工件上表面100mm处,切削液关闭

N40 G49;取消刀具长度补偿

N45 X0 Y0 M05;刀具退回工件坐标零点,主轴停止

N50 M30;程序结束并返回程序开头

2)SINUMERIK 802D数控系统。

FZG×××××;主程序名

N05 R24=30.0 R25=20.0 R26=0.0 R18=5.0 R21=300.0 R22=200.0 R7=40.0 R9=350.0 R8=0.75 R3=5.0 R6=1.0 R17=2.0;参数设置

N10 T1 D1;调用1号刀,1号刀补

N15 G17 G90 G71 G94 G54 G40;工艺加工状态设置

N20 G00 Z50.0 S600 M03;建立刀具长度补偿,主轴正转,转速为600r/min

N25 X0.0 Y0.0 M07;刀具快速移动到工件坐标零点,打开切削液

N30 L3312;调用长方形零件平面双向铣削的用户R参数子程序

N35 G00 Z100.0 M09;刀具退到工件上表面100mm处,切削液关闭

N40 X0 Y0 M05;刀具退回工件坐标零点,主轴停止

N45 M02;程序结束并返回程序开头

3)FANUC 0i数控系统。

O××××;主程序名

N10 T01 M06;调用1号刀

N15 G17 G90 G54 G40 G49 G80;工艺加工状态设置

N20 G43 G00 Z50.0 H01 S600 M03;建立刀具长度补偿,主轴正转,转速为600r/min

N25 X0.0 Y0.0 M08;刀具快速移动到工件坐标零点,打开切削液

N30 G65 P3312 X30.0 Y20.0 Z0.0 R5.0 U300.0 V200.0 D40.0 F350.0 E0.75 C5.0 K1.0 Q2.0;调用长方形零件平面双向铣削的用户宏程序

N35 G00 Z100.0 M09;刀具退到工件上表面100mm处,切削液关闭

N40 G49;取消刀具长度补偿

N45 X0 Y0 M05;刀具退回工件坐标零点,主轴停止

N50 M30;程序结束并返回程序开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