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错失记忆的外在原因:技术的变革

错失记忆的外在原因:技术的变革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伊德对技术现象的研究并非是在跨学科的方法下取得的。他的技术转向与其现象学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伊德离开知觉现象而进入到技术现象时,记忆的维度无法与之相容而被遮蔽。所以这种错失完全是一种外在因素导致的结果。他将技术看作记忆的物质表征。记忆仅仅表现为历史的印痕,技术就是这种历史印痕的表征物。再次回到伊德,记忆错失的内在原因与其哲学基本假设无法分开。

错失记忆的外在原因:技术的变革

但是,伊德对技术现象的研究并非是在跨学科的方法下取得的。跨学科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方法,这种宽泛的说法其意义并不大。他的技术转向与其现象学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我们在上面的分析中显示的,伊德的现象学是解释学的现象学,其根本特质是扩展的解释学,即从文本现象向物质现象的转变。这种解释才是内在解释的结果。在现象学的解释学方法的引导下,伊德开始了他自身的转向。

他最初的现象学研究主要从两个路径展开:其一是人物研究,他主要围绕胡塞尔海德格尔展开研究,扩展了其意向性的概念。他后来出版的关于二者的技术哲学著作就是这种长期关注的结果。从早期的《解释学的现象学——保罗·利科的哲学》(1971)到后来的《海德格尔的技术:后现象学的视角》(2010)、《胡塞尔错失的技术》(2016)等研究贯穿其学术生涯将近60年。其二是现象研究,受现象学传统影响,他最初对知觉现象极为关注,尤其是声音现象。1976年他出版了《聆听与声音:声音现象学》,2015年出版了《声音技艺》[29]。但是这里也遗留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从声音现象出发,伊德为什么没有走入纯粹现象学领域而转入经验性的技术研究中?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一直在思考。与他同时代的德里达、斯蒂格勒通过对声音的分析与纯粹现象学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也正是在此,我们发现他的研究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很快就发生了转移。90年代以后,他的关注点聚焦在技术现象,诸如《技术与生活世界》(1990)《技术哲学导论》(1993)《扩展的解释学——科学中的视觉主义》(1998)等书的出版逐渐勾勒出技术研究的基本框架。在现象学意向关系的引导下,人与技术的四种关系模式被确立起来。

从现象学内在传统看,胡塞尔对听觉现象是非常重视的。他尤其喜欢用听一段乐曲来举例子阐述内时间意识现象。而且通过这个例子他阐述了记忆是知觉体验的滞留(retention)。伊德离开知觉现象而进入到技术现象时,记忆的维度无法与之相容而被遮蔽。之后,我们开始发现这种外在维度逐步抹杀了内在的维度。内在维度如知觉逐渐成为一种预设隐藏起来,更不用说比知觉隐藏更深的记忆维度。这个在现象学中都难以被揭示出来的问题直接被忽视。所以这种错失完全是一种外在因素导致的结果。技术作为物质性的形式,表现为外在的存在物,这与记忆体验完全是两码事。随着他的哲学逻辑的深入,工具、身体的维度被逐步揭示出来。这种距离变得开始巨大起来。(www.xing528.com)

由于美国实用主义自身的实践特征使得他对技术的理解以工具性理解为主要特征。所以这种理解强化了技术的外在性,而与记忆体验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正如我们所说,法国的斯蒂格勒却完全不同。他将技术看作记忆的物质表征。他让技术与记忆关联起来,但是这种关联已经与作为意识行为的体验没有任何关系了。记忆仅仅表现为历史的印痕,技术就是这种历史印痕的表征物。再次回到伊德,记忆错失的内在原因与其哲学基本假设无法分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