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山汉的人文生活环境优化建议:探寻高山汉的文化生活环境

高山汉的人文生活环境优化建议:探寻高山汉的文化生活环境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山汉不论生活在山顶、山腰、悬崖或石板地,他们继振家风,艰苦创业的意志不移。图2-12高山汉女性的劳作场景图2-13高山汉女性的劳作场景图2-14淳朴的高山汉女性(笔者摄)由于恶劣的地理环境以及汉族女性勤劳简朴的优秀传统,高山汉女性特为吃苦耐劳,她们认为“天不整勤的,不爱懒的,专打不长眼的”,在过去,由于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只有农耕的生活方式,而石山上的庄稼产量极低,想要吃饱饭,必须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高山汉的人文生活环境优化建议:探寻高山汉的文化生活环境

正如《广西日报》所写的:“在民俗专家眼里,隆林的乡韵,就是那原生态的茂密山林,小桥流水,木船牛车,山寨吊脚楼,传统山歌,以及各民族原汁原味的传统服饰。这里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五个民族。大家和谐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有的民族甚至只有一山之隔,但各民族从民居到节庆,却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22]因此有“活的少数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博物馆”的美誉,苗、彝、仡佬、壮等少数民族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和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世代相传,保存完整,引来无数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38154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汉族人口76685人,仅占总人口的20%[23]

高山汉人从山东、四川、贵州等地迁居而来后,十分怀念自己的祖籍,但由于交通不便或经济拮据,本身或后代往往未能回老家认祖,但仍然通过对生活习惯的保持、对族谱的记录等方式表达自己不能忘本的思想。他们往往对自己家族上几代甚至一二十代的迁徙和分支情况都十分清楚,怀着一种共同的强烈的“客人”情结,这种客居的生活养成了他们勤劳简朴的个性。一家老少起早摸黑,分工明细。老人守家煮饭料理家务,少壮做家外重活。修建房屋、建设家园,改变外来汉民族的命运,这就是高山汉祖辈的遗愿。因此他们坚信:“要生存,先把泪擦干;走过去,前面是个天。”也相信:“天不整勤的,不爱懒的,专打不长眼的。”

高山汉不论生活在山顶、山腰、悬崖或石板地,他们继振家风,艰苦创业的意志不移。他们认为“争一口寒邦气”才能“讲得起硬话”,从求生存到不断发展壮大,从守护田庄的单身汉到成家立业的庄稼把式,继而发展成村成寨。他们就是这样通过一双勤劳的手及坚韧的毅力,使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的移民逐渐变化成为有田、有地、有山界的农户。

图2-10(左) 隆林县各族人民的节日盛装

(笔者摄)

图2-11(右) 高山汉女性的劳作场景

(梁汉昌摄)

农闲人不闲。木匠、石匠、铁匠、篾匠,有什么手艺就去找什么干,楼上要堆满陈谷烂米,荷包要塞胀大票小钱,屋角要堆满坛坛罐罐,家务要打理得井井有条,日子要过得像模像样。

在高山汉的意识中,不勤奋是会受到鄙视的,他们把好吃懒做并东溜西逛者被称之为“二流子”;吃里扒外者被骂之为“败家仔”;到了适当年龄讨不上媳妇者是“不成器”;未出嫁的姑娘行为不端被责之为“下不了楼”;成家几年后建不了房屋是“没得本事”,这是宗姓全族都丢尽脸面的大事,只有“争一口寒邦气”才能“讲得起硬话”。(www.xing528.com)

图2-12 高山汉女性的劳作场景

(梁汉昌摄)

图2-13 高山汉女性的劳作场景

(梁汉昌摄)

图2-14 淳朴的高山汉女性

(笔者摄)

由于恶劣的地理环境以及汉族女性勤劳简朴的优秀传统,高山汉女性特为吃苦耐劳,她们认为“天不整勤的,不爱懒的,专打不长眼的”,在过去,由于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只有农耕的生活方式,而石山上的庄稼产量极低,想要吃饱饭,必须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山歌里唱:“三月说起去望娘,婆婆说是活路忙。我问婆婆忙哪样,婆婆说是下种忙。夜半三更催下地,不见星星不回房。四月说起去望娘,婆婆说是活路忙。我问婆婆忙哪样,婆婆说是插秧忙。太阳一背雨一背,头昏眼花体累伤……”几乎一年从头忙到尾。因此,高山汉女性的服饰风格也以简朴、实用为主,服装呈现出低调内敛的艺术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