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隆林火把节,彝族狂欢活动

隆林火把节,彝族狂欢活动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到在隆林赶圩,那必须要赶一场彝族火把节的大圩了。隆林的彝族主要居住在德峨镇,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正是彝族火把节。一大早,彝族群众就穿着节日盛装从各个村寨赶往德峨,参加隆林火把节的第一项重要活动——“送布谷鸟”仪式。这就是彝族火把节时特有的“抹黑脸”仪式,也是当地彝族欢迎客人的礼节。火把节上欢快的“抹黑脸”热闹的火把节现场吃完长桌宴,天色便暗了下来。

隆林火把节,彝族狂欢活动

在广西乡间,每逢圩日的集镇热闹非凡,十里八乡的各族群众都汇聚到集镇上,一首传唱大江南北的《赶圩归来啊哩哩》唱出了赶圩姑娘的欢快心情,这首歌正是改编自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彝族民歌。提到在隆林赶圩,那必须要赶一场彝族火把节的大圩了。

隆林的彝族主要居住在德峨镇,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正是彝族火把节。一大早,彝族群众就穿着节日盛装从各个村寨赶往德峨,参加隆林火把节的第一项重要活动——“送布谷鸟”仪式。一路上,彝族姑娘小伙呼朋唤友,结伴而行。他们说,布谷鸟是深受彝族人喜爱的益鸟,它春天飞来报告农时,使彝族人能够按时播种耕种。因此每年丰收后,各家各户都会拿出一些粮食放到树林里,作为对布谷鸟的感谢。

“送布谷鸟”仪式在德峨镇阿稿屯的高山上举行,这是当地最高的一座山。仪式由当地德高望重的彝族寨老主持。只见寨老手持一根未经修枝的竹丫,上面有一对竹编的布谷鸟,两位身着五彩百褶裙的彝族少女提着新收的玉米、稻谷等粮食走在最前头,在人群的簇拥下朝那最高的山头行进。来到山腰林地前的空地上,彝族少女把粮食和糯米饭米酒等食物摆好,寨老上前点燃香纸,一位彝族小伙子把4米多长的竹丫插地立起,直指蓝天。人们面对“布谷鸟”虔诚地三鞠躬,在寨老带领下齐声吟唱:“感谢布谷鸟,感谢鸟儿催春早,感谢鸟儿催人勤,带来丰收的粮食,布谷鸟——飞喽——飞喽,明年春天再飞回来哟……”

“送布谷鸟”仪式结束后,大家聚集到德峨镇上,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开始了。在山间空地上,各种独具彝族特色的活动在人们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中展开,主要有“抢鸭蛋”“摔跤”“打磨秋”“抹黑脸”等。来自各个村寨的人们很快挤满了周围的小山头,一眼望去人山人海,很是壮观。“抢鸭蛋”是孩子们最爱玩的游戏,只见一个孩童手脚趴地,身下护着三五颗鸭蛋大小的鹅卵石,其他孩子围在四周虎视眈眈,准备抢他身下的“鸭蛋”。开抢后,护“鸭蛋”的人手不能离地,只能用脚踹,抢的人要是被踹到了就出局,而“鸭蛋”要是都被抢走了,护“鸭蛋”的人就输了,要被其他孩子拉住四肢四脚朝天左右晃荡好几下,一阵哄笑后再开开心心玩下一轮。小伙子们爱玩的是摔跤。彝族的摔跤过去很直观的就叫“抱腰”,因为摔跤规定要抱腰来摔。彝族摔跤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面对面抱腰,把对方摔倒压在身下算赢;另一种就是背对背反抱腰,把对方往自己背上拉起让他脚离地就算赢。后一种摔跤形式更具有趣味性和观赏性,常常有以弱胜强的情况出现。

磨秋由两根木头制成,一根硬木一部分埋在地下,另一部分露出地面约2米,顶端钉入铁套做成磨心,再将一根长约10米的木头作为横杆,中间凿一孔套在磨心上。两个人分别抱住横木两端推动前行,横木可以升降转动,如推磨般绕着磨心旋转,又似秋千般可以升降,故称之为“打磨秋”。“打磨秋”时既可以是两位姑娘游戏,把磨秋转得越来越快,展示飞速捡花等技巧;也可以是男女两人一起玩,在空中互掷香包;还可以随着磨秋起起落落,凌空飞转,小伙子做“白鹤亮翅”“燕子翻梁”,小姑娘表演“蝴蝶采花”“仙女散花”等。在现场围看“打磨秋”,只觉得彩裙飘飘,欢声阵阵,真是一种力与美的视觉享受。仰头望去,那飞跃在山谷间的五彩百褶裙,仿佛在山谷间飞架起一座座彩虹,传递着彝族人民的欢声笑语,让人赏心悦目。

正当人们沉醉在这些“飞天”表演中时,忽然人群中冒出来一群嘻嘻哈哈的姑娘,手上沾满锅灰,伸手就往旁边小伙子脸上抹,有的干脆连锅头都拿来了,一眨眼就将好几个小伙子抹成大花脸。小伙子们愣了个神,马上就反应过来,知道是“抹黑脸”开始了,他们抢过锅头开始给姑娘们抹大花脸。一场嘻哈混战之后,大家都变成了“花脸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哈哈大笑起来。

这就是彝族火把节时特有的“抹黑脸”仪式,也是当地彝族欢迎客人的礼节。在彝族群众看来,谁的脸上被抹的灰越多、被抹得越黑,就说明他越受欢迎。彝族的“抹黑脸”仪式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前有一个猎人,在山上碰到一只老虎,与老虎搏斗了几天几夜,都未能打败它。猎人回到家,往脸上抹了一把灰,再上山打虎。老虎见来了个黑脸怪物,转身就逃。从此以后,彝族人民上山前都会学猎人把脸抹黑。彝族人民认为黑色是保护色,抹了黑脸,就能吉祥平安。(www.xing528.com)

“抹黑脸”之后,街上摆起了长桌宴,各家各户都招呼客人来自家门前座席开吃。按照彝族的风俗,谁家客人最多谁就最光荣,因此大家各显神通地在门前的长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蒸南瓜、腊肉糯米饭、辣椒羊肉、菜豆花、酸菜饭豆、羊瘪汤等。其中,坨坨肉最受人们欢迎。坨坨肉一般取材于当地特产的小黑猪,把肉连骨头剁成5厘米见方的肉块,放到锅里煮熟后蘸辣椒盐吃。小黑猪的肉质瘦嫩,散发着原汁原味的鲜甜肉香,抓起坨坨肉一口咬下去,满嘴肉汁横流,令人满足。将坨坨肉串到竹签上并放到炭火上烤熟,吃起来则是外焦里嫩、鲜香味美,让人欲罢不能。怪不得彝族有这样一句谚语:“没有美酒说话没有精神,没有坨坨肉不像招待客人。”以这坨坨肉待客真是展示了彝族人的豪爽个性。

火把节上欢快的“抹黑脸”

热闹的火把节现场

吃完长桌宴,天色便暗了下来。彝族人在家里点燃一支由竹子扎成的火把,之后手执火把绕自家的房屋转一圈,同时口中念着祈福之语,火光照亮了客厅里贴着的“火人常振火精神”横联,也照亮了人们幸福的笑脸。随着一声炮响,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唱着彝族歌谣,踏上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在寨子周围、田间地头来回巡游,意在驱赶害虫、祈求丰年,随后向德峨镇的火把晚会会场进发。村民们手持火把行走在山路上,附近山头上星星点点的火把没多久就汇聚在一起,远远望去,仿佛蜿蜒游动的火龙,在夜色的衬托下非常壮观。

到达火把晚会会场后,大家纷纷将手中的火把放到广场中心巨大的木柴堆上,木柴堆逐渐燃起数米高的火焰,熊熊火焰照亮了广场,映红了人们的笑脸。这时候彝族的月琴声响了起来,人们伴着琴声唱起动听的歌谣,各村各寨的彝族同胞和远道而来的各民族客人们手拉着手,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欢声笑语在山谷里久久回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