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子贡观年终蜡祭狂欢活动,孔子问其高兴与否

子贡观年终蜡祭狂欢活动,孔子问其高兴与否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子贡观于蜡①,孔子曰:“赐也乐乎?”在狂欢节的这几天,人们放弃劳作,肆意饮食,披红挂绿,载歌载舞,毫无节制地纵情欢乐,几近于疯狂。狂欢节的起源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个节日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狂欢节的兴起与复活节有密切关系。复活节前有一个为期40天的大斋期,即四旬斋。在古代中国,也有类似西方狂欢节的传统,叫蜡祭。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观看了年终蜡祭的狂欢活动,孔子问他:“你高兴吗?”

子贡观年终蜡祭狂欢活动,孔子问其高兴与否

【原文】

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注释】

①子贡:即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②国:京城,国都。③张:本指安上弓弦,此指辛苦,劳苦。弛:音chí,本指解下或放松弓弦,此指休息、放松身体。④文武:周文王、周武王。孔子认为文、武是古代的贤德君主,后世应效法的对象。

【品读】

在欧美许多国家,普遍盛行着过狂欢节的传统。在狂欢节的这几天,人们放弃劳作,肆意饮食,披红挂绿,载歌载舞,毫无节制地纵情欢乐,几近于疯狂。狂欢节的起源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个节日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古希腊古罗马的木神节、酒神节都可以说是其前身。狂欢节的兴起与复活节有密切关系。复活节前有一个为期40天的大斋期,即四旬斋。斋期里,人们禁止娱乐,禁食肉食,反省、忏悔以纪念复活节前三天遭难的耶稣生活肃穆沉闷,于是在斋期开始的前三天里,人们会专门举行宴会、舞会、游行,纵情欢乐,故有“狂欢节”之说。狂欢节时,人们的行为举止和宗教对人们的约束正好是相反的,在宗教氛围十分浓重的中世纪,狂欢节为什么还能够一直保留并传承下来,没有被教廷取缔,这其中的原因,或许可以在孔子的论述中找到答案。在古代中国,也有类似西方狂欢节的传统,叫蜡祭。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观看了年终蜡祭的狂欢活动,孔子问他:“你高兴吗?”子贡说:“全城的人都像疯子一样,我不知道有什么可高兴的。”孔子说:“人民为这年终蜡祭辛苦了一整年,只有这一天才得以润泽放松,这其中的道理不是你所能懂的。”其中蕴含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是要张弛有度。孔子举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例子来说明张弛有度的治国之道。如果只是一味地辛勤劳苦,让百姓紧张而不松弛,这是文王武王也做不到的;如果只是松弛而不紧张,文王武王也不愿意做;有时紧张,有时放松,有劳有逸,宽严相济,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办法。一张一弛,不仅告诉了子贡蜡祭的意义,也解释了西方长达几百年的狂欢节传统——在政治和宗教两方面的高压统治下,狂欢节的放纵和享乐,寄托了人们对自由、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是缓解和释放长期身心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正是基于这种原因,狂欢节才会长盛不衰。(www.xing528.com)

【扩展阅读】

导言:一张一弛的道理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汉初,韩信平定三秦,破魏克赵之后,他与广武君之间的一段对话很好地说明了一张一弛的用兵之道。

韩信问计广武君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於是有缚广武君而麾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於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原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泜上。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若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疲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也。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将军所短也。臣愚,窃以为亦过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曰:“然则何由?”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於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喧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列传》卷九十二,中华书局,1982年,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