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盘类零件的工艺处理与优化

盘类零件的工艺处理与优化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盘类零件的设计基准通常是内孔或外圆的中心线,一般常用内孔或外圆做定位基准面,可利用互为基准原则反复加工。生产小批量或单件生产时,根据加工部位与要求的不同,亦可采用台虎钳装夹。

盘类零件的工艺处理与优化

1.毛坯选择

盘类零件常用钢、铸铁、青铜或黄铜制成。孔径小的盘一般选择热轧或冷拔棒料,根据不同材料亦可选择实心铸件,孔径较大时可预作孔。若生产批量较大时可选择冷挤压等先进毛坯制造工艺,既提高生产率又节约材料。

2.表面加工

盘类零件上回转面的粗、半精加工仍以车削为主,精加工则根据零件材料、加工要求及生产批量大小等因素选择磨削、精车、拉削或其他加工方法。盘类零件的外圆、内孔、端面和键槽等主要在车床和插床上加工,或采用铸造、锻造毛坯再经过机械加工制造。内孔常用的加工方法有扩孔、铰孔、镗孔、磨孔、拉孔、研磨孔等。零件上非回转面的加工,应根据表面形状选择恰当的加工方法,一般安排于零件的半精加工阶段。

3.技术要求与基准选择

盘类零件除内孔和外圆表面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较多之外,主要外圆表面与内孔面还常有较多的同轴度、垂直度及圆跳动等技术要求。

盘类零件的设计基准通常是内孔或外圆的中心线,一般常用内孔或外圆做定位基准面,可利用互为基准原则反复加工。加工时必须体现粗精加工分开和“一刀活”的原则。当两端的外圆和端面相对孔的轴线都有位置精度要求时,一般应以轴线部分的孔作为定位基准面,采用心轴装夹、车削或磨削其他表面。如果零件的结构允许,常在一次装夹中完成孔及与其有关表面的精加工(俗称“一刀活”),不仅可获得较高的位置精度,而且加工十分方便。

根据零件的作用不同,零件的主要基准有所不同。一是以端面为主(如支承块),其零件加工中的主要定位基准为平面;二是以内孔为主,由于盘的轴向尺寸小,往往在以孔为定位基准(径向)的同时,辅以端面的配合;三是以外圆为主(较少),与内孔定位同样的原因,往往也需要有端面的辅助配合。(www.xing528.com)

4.安装方案

1)用自定心卡盘安装。用自定心卡盘装夹外圆时定位稳定可靠,常采用反爪装夹(限制工件除绕轴转动外的其他五个自由度);装夹内孔时,利用卡盘离心力的作用完成对工件的定位、夹紧(亦限制了工件除绕轴转动外的其他五个自由度)。

2)用专用夹具安装。以外圆作径向定位基准时,以定位环作为定位件;以内孔作径向定位基准时,可用定位销(轴)作为定位件。根据零件结构特征、加工部位与其他要求,选择径向夹紧或端面夹紧。

3)用台虎钳安装。生产小批量或单件生产时,根据加工部位与要求的不同,亦可采用台虎钳装夹。

5.工艺路线

与轴相比,盘类零件的加工工艺不同,主要在体现在安装方式上。当然,随零件组成表面的变化,牵涉的加工方法亦会有所不同。因此,工艺路线应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而不能死搬硬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