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视工业设计教育助力中国制造升级

重视工业设计教育助力中国制造升级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国经济学家把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形成的“中国制造”称之为“中国的工业革命”。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在开放经济以来,直接地被“中国制造”所牵动。在专家们看来,“中国创造”的原动力不足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导向”问题。

重视工业设计教育助力中国制造升级

2005年5月25日《21世纪经济报道》在北京组办了一次“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主题圆桌论坛,论坛嘉宾围绕“中国创造”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次辩论最终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但却挑明了有关“中国创造死结”的核心矛盾。那么,究竟是什么制约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呢?嘉宾们各抒己见,归纳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缺失工业文明。外国经济学家把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形成的“中国制造”称之为“中国的工业革命”。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在开放经济以来,直接地被“中国制造”所牵动。现代工业文明自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就一直推动世界工业的进程,这种文明主要是指工业文化和工业思潮在现代工业发展中,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创造力,并且与每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相兼容。欧洲的文艺复兴对欧洲后来的工业思潮,尤其是设计、文化、创意等方面的推动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中国的企业实际上也应该坚持把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质的色彩,融合到工业产品和企业品牌的创建中,而不是一味地“制造”。但是中国目前还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工业文明。专家们认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当然更不能够拔苗助长,而“打开中国创造的死结,缩短制造时期的学习过程”是与会专家们的共识。

二是受约束的经济导向。在专家们看来,“中国创造”的原动力不足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导向”问题。早期经济发展中扮演主角的是国有企业,大批国有企业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机制改革之中,既没有创造的能动力也没有创造的机制。随后,在中国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跨国公司,这是中国开放经济的结果,跨国公司竞争一方面迫使中国企业放弃创造而忙于“接单”,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巨大投入使中国企业的创造力受到打击。而民营企业为了生存需要竞争而去参与创造,但是它们长期以来不是中国经济的主角。基础创造是需要资本支持的,没有雄厚的资本支撑,每个企业都不敢轻易冒险去尝试创新。这使得“创造资本”非常匮乏,这也抑制了中国创造。(www.xing528.com)

三是乏力的技术商业。要想实现中国创造,首先要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技术,而对知识产权和技术产权的保护是中国最迫切的问题。“中国创造”需要中国企业必须逐渐在核心技术的商业化方面有所突破,这将决定中国企业在新一轮竞争中的优胜劣汰。中国应该推崇“创意工业”的力量,去“设计一切”并“创造一切”,即那些根植于个人的创意、技巧和才能的产业。也许有的公司似乎并没有生产什么实在的产品,但不要忽略它们——咨询顾问公司提供的仅是演示和报告,媒体提供的仅是转瞬即逝的信息,娱乐公司提供的仅是快乐……但正如我们隐约意识到的,这些产业生产着对整个经济、社会和人群越来越重要的东西,即无形资产在创造越来越多的价值。“中国创造”不仅意味着核心技术的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型的转变。戴尔公司其成功并不在于核心技术的领先,而是因为它创造了“电子商务直销”这个全新的商业模型,即一种原创性的经济模式。IBM 公司从工业性商业模型到服务性商业模型的转变,也让其获得了足够的声誉和利润索尼创造了独特的把娱乐业和消费电子制造业融合到网络平台上去经营的商业模式,这种创新使索尼从日本电子公司的大衰退中挣脱出来,重塑了公司的竞争优势。[1]

从上述的原因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创新工业的重要,同时我们也感受到在创新工业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工业设计在其间的支撑空间。“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需要整个国家方方面面的支撑,而工业设计的内涵决定了工业设计正是最有力的直接支撑杆之一,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所说:“21世纪将是工业设计的世纪,一个不重视工业设计的国家将成为明日的落伍者。”[2]要高度重视,就首先要从教育开始。虽然中国工业设计教育晚于国外40年才开始起步,但世界正处在一个经济的转型期,正是我们缩短与国外差距的最好时刻。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距离100年前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是以机械发明来带动的,当时不能登上第一次产业革命列车的亚洲及非洲国家,都成为了欧美经济强国的殖民地。如今,在全球正在进行以高科技为国际经济竞争基础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如果不能搭上这一次产业革命的列车,未来经济上还是会成为国际经济强国的殖民地。关于这个问题,人们的认知可以有先有后,这种先后丝毫不能改变那些代表新兴生产力的新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但是,它却可以决定某些国家、某些民族兴衰强盛的步伐。”[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