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子岭大坝加固工程详解

佛子岭大坝加固工程详解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5年8月河南发生特大暴雨,板桥和石漫滩两座水库失事之后,佛子岭大坝又于1982~1985年进行第二次加固处理:将大坝加高1.5m,溢洪道扩建1孔。佛子岭大坝虽然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加固处理,但防洪标准偏低的主要问题未能彻底解决。1994~1996年安徽省电力局先后组织进行了大坝的特检和定检,2001年安徽省水利厅组织开展了佛子岭大坝的安全鉴定,并经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核准,佛子岭水库评定为三类坝,需要对其进行加固。

佛子岭大坝加固工程详解

佛子岭水库位于安徽省霍山县境内淮河南岸支流淠河东源——东淠河上,坝址距下游霍山县城17km,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遵照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而兴建的。工程于1952年1月开工,1954年11月竣工,是为了治理淮河水患建成的第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钢筋混凝土连拱坝(见图1.1)是当时我国自行兴建的第一座混凝土高坝。最大坝高75.9m,坝顶全长510m。坝体为空腹薄壁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部厚0.5~0.6m,下部最大厚度不足2.0m,由21个拱和20个垛及左右岸重力坝组成。拱为内径13.5m的半圆形;每个垛是由左右两片侧墙、上下游面板和内部竖向隔墙连接而成的,外侧宽6.5m,垛墙为分块浇筑,每堵垛墙设3~6道锯齿状纵向施工缝。由于多方面原因,大坝现存在诸如防洪标准偏低、裂缝多、地质条件复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坝的安全运行。

图1.1 佛子岭钢筋混凝土连拱坝

由于当时水文资料不全,水库的设计洪水是采用河南潢川暴雨移置到佛子岭推算求得的,水库的兴利水位仅依据7个月的实测资料和利用六安站民国20年至民国26年降雨资料的分析计算求得水库来水量进行兴利调节计算确定的。在筑坝过程中,经1953年、1954年两年的洪水实践,发现当时确定的设计洪水标准仅相当几十年一遇。其后,为使佛子岭水库防洪标准达到1000年一遇,曾两次扩大溢洪道,提高水库的泄洪能力,在其上游东支流黄尾河上兴建磨子潭水库为佛子岭水库蓄洪和错峰;1982年又将佛子岭大坝加高1.5m,增加水库自身调蓄能力。

佛子岭大坝从施工后期到完工蓄水初期就产生了大量裂缝,在以后的运行中特别是经历了1958年冬至1959年春,1962年冬至1963年春两次长时间低温高水位等恶劣工况运行,裂缝继续发展并产生新的裂缝。由于裂缝的切割破坏了垛墙的整体性,虽经多次补强加固,目前仍存在一定数量影响大坝安全的垛头斜缝、拱圈斜缝、拱圈叉缝、拱筒环向裂缝等,垛墙收缩缝也大都张开,这些裂缝或存在渗水现象,或损坏了拱垛结构的整体性,或削弱了坝体整体刚度,成为影响大坝安全的隐患,也是多年来想解决而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www.xing528.com)

1963年起,对大坝裂缝严重的13号拱至15号垛范围内进行地质复查,发现12号坝垛下潜伏Fp12缓倾角断层;13号、14号垛下游坝脚附近的基岩(花岗岩岩墙)已经风化,局部风化严重。为此,1965~1966年对大坝进行了第一次加固,共完成了13~16号4个加强拱及其支墩的混凝土浇筑;12~14号垛内下部回填混凝土;为了探明垛基地质情况钻了27个直径1.0m的钻孔,以后在孔内浇筑钢筋混凝土作为加固基础的抗滑桩;对所有引水钢管外侧均包了钢筋混凝土;并对基础较弱的部分拱垛进行了固结灌浆,对垛墙收缩缝的裂缝进行灌浆。1975年8月河南发生特大暴雨,板桥和石漫滩两座水库失事之后,佛子岭大坝又于1982~1985年进行第二次加固处理:将大坝加高1.5m,溢洪道扩建1孔。由于大坝洪水位较原设计提高1.74m,经设计复核后将河床右半部13~20号垛内下部回填混凝土,并将局部上游面板和侧墙内部进行加厚,对部分垛墙基础进行固结灌浆;对开裂的垛墙收缩缝和右岸坝头进行了补强灌浆。佛子岭大坝虽然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加固处理,但防洪标准偏低的主要问题未能彻底解决。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996年佛子岭大坝特检及首次定检时,延长洪水系列资料重新进行防洪安全复核,大坝防洪标准仍然偏低,若维持原定汛限水位117.56m运行,仅达到600年一遇。坝基地质条件复杂,建坝时对基础开挖与处理缺乏明确的定量标准,地质勘探工作也比较简单,有些问题没有真正查清,以致个别垛沉降较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为轻型支墩坝,结构单薄,大部分表面暴露在大气中,温度变化对坝体应力和位移影响较大。大坝在施工后期至初期蓄水就产生了众多裂缝,在以后的运行中裂缝仍继续发展并陆续有新的裂缝产生,自施工后期起先后多次进行了裂缝修补,并经1965~1966年和1982~1985年两次加固,由于坝体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和部分坝垛地基软弱等原因,再加上库容偏小,水库很容易蓄满,多年来汛后经常持续在高水位下运行,坝体裂缝又有新发生和发展,渗水裂缝又有新的增加。1996年大坝定检时对坝体进行详细检查发现,当时佛子岭大坝坝体存在各类裂缝有856条,其中有56处仍在渗水。

如何提高佛子岭水库的防洪标准,恢复大坝的整体性,增强其承载能力,消除这一安徽省重大安全隐患,使这座新中国第一坝再次焕发青春和活力,有关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1994~1996年安徽省电力局先后组织进行了大坝的特检和定检,2001年安徽省水利厅组织开展了佛子岭大坝的安全鉴定,并经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核准,佛子岭水库评定为三类坝,需要对其进行加固。

在批复的设计方案中,虽然有溢洪道除险加固,金属结构更新改造,以及进一步完善管理设施等内容,但对大坝进行结构强度的加固,恢复其整体性,改善其应力条件是这次加固的重点,也是关系到这次加固方案成败的关键。采取了用高压固结灌浆对坝基进行加固,对坝体裂缝进行修补,对两端拱采用喷射钢纤维混凝土进行加固,对坝垛采用模注钢纤维混凝土和微膨胀混凝土进行加固,采用发泡聚氨酯对坝体表面进行防温保护等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