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角模型:多视角全面观察分析事项

视角模型:多视角全面观察分析事项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每个事项,找出一切可能的视角,然后进行全面观察和分析。尽可能选用成对视角来观察,请参考“智库格局训练模型”中的应用案例。表3-116视角模型表交叉点对应每个视角的主题流水。表3-118机构业务视角模型表1.客户视角与服务视角客户视角和服务视角是一对。时间视角与空间视角详细内容,请参看“平台模型”。因此,用能量循环视角和物质循环视角来分析项目很重要,具体参见“平台模型”。

视角模型:多视角全面观察分析事项

(一)模型简介

互联时代一切互联,各种元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过去一个事物都是少数变量发声,现在则是一切变量都开始发声,忽略任何一个变量都可能会产生问题。因此面对一个问题、一个事物,所有的一切相关角度都要观察,所有的相关变量都要考虑。

视角模型是全视角观察一切问题/事物的基础工具,通过全视角观察,获得事物/问题相关的全专业全维度全元素,从而形成问题/事物的全景全貌信息。一方面有助于全面管理一切变量,同时这些内容也是四驱作业法的输入,后续进行火花创新,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创新方案。

图3-22 视角模型黑箱示意图

(二)模型说明

视角模型如下表所示,纵轴为项目/事项1-9,横轴为各种视角1-9。针对每个事项,找出一切可能的视角,然后进行全面观察和分析。尽可能选用成对视角来观察,请参考“智库格局训练模型”中的应用案例。

表3-116 视角模型表

交叉点对应每个视角的主题流水。

表3-117 ××视角主题流水表

(三)机构业务视角模型操作

机构业务视角模型表,可以用于链主企业。如下表所示,表中提供了一组常用的视角,客户/服务视角,对外/对内视角,时间/空间视角,能量循环/物质循环视角,以及全视角(全需求/全服务视角)。对于一个项目/事项,头部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自行确定或者补充视角,然后分别从各个视角来进行观察分析项目/事项。

表3-118 机构业务视角模型表

1.客户视角与服务视角

客户视角和服务视角是一对。我们经常不去看客户视角,直接用服务者/生产者的视角给客户进行产品服务设计,但往往不匹配。所以应该综合客户视角和服务视角来设计,这样的话,既能跟客户的要求非常匹配,同时又能发挥我们的独特能力。

客户视角,首先到一线,对当下的服务客户进行调研,了解他们对某个创新主题/立项点的真实看法,让我们从近距离了解客户的所思所想,这是第一手的资料。然后,把调研的这类人群放大,放大到社会上所有的这一类人群,进行大范围、大尺度、大视角的调研,了解所有这类人群在这个创新主题上的所思所想,进而找出问题需求背后的心理动机。

表3-119 客户视角主题流水表

(www.xing528.com)

服务视角,就是链主连同链身链尾各部门,从研发设计、生产、测试和销售等等各环节,基于既有的规律、知识、理念、经验和技术等等,用主题流水来分析创新主题,形成服务视角的认识。

表3-120 服务视角主题流水表

2.对外视角与对内视角

对外视角是企业对外的观察和认识,例如:紧盯人群问题需求,抓住一切机会,狠抓业务,请参考后面的“外部运行模型”。

对内视角是企业对内的观察和认识,例如:内部各个环节,人事物的运转,核心是猛下内功,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请参考后面的“内部运行模型”。

3.时间视角与空间视角

时间视角是从时间演变的角度看待企业业务。例如企业中的各种项目,从时间角度观察,有的是属于成熟阶段,持续重塑中;有的项目则是孵化阶段;有的则是新机会新项目阶段。

空间视角是从空间角度观察项目。例如企业中的各种项目,从空间角度观察,每个项目对应的人群规模和类别、问题需求、相应服务内容、价格等等,都属于空间视角。

时间视角与空间视角详细内容,请参看“平台模型”。此外,推导系统可以用于时间角度观察,架构模型可以用于空间角度观察。

4.能量循环视角与物质循环视角

传统工业更多从物质循环视角来看待业务,忽视了能量循环视角。对于机构业务来讲,能量循环和物质循环都很重要,尤其是能量循环,一旦能量不能循环,物质循环就无法运转。因此,用能量循环视角和物质循环视角来分析项目很重要,具体参见“平台模型”。

5.全视角(全需求视角与全服务视角)

全视角,是视角模型中的重中之重。面对一类人群问题需求,全视角要求从一开始就要紧盯人群,进行全需求调研,形成人群大数据,然后考虑所有视角所有维度所有要素,创新形成全服务方案。

农耕时代生存至上,人的生存需求一端独大,其他需求在生存需求面前,都被压制,都得让位。这时候紧盯生存需求这一极需求,做好粮食生产生活,就能做好社会治理。

到了工业时期,农业变成一个行业,生存需求让位于产品短缺需求,短缺需求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利益所在,这也是一端独大的需求,是第二极。与此相对应,凡是生产出满足短缺需求的产品厂家就赚得盆满钵满。

图3-23 全需求图

然而进入互联网时代,现在的人对过去生存、短缺没有太大的感觉了,对每天定时上下班越来越不适应。人们原来被压制和被忽略的更加多样的全维度需求开始逐步释放,每个需求都在全面发声,全面冒问题,整个社会都是这样,全盘全极需求都在发声。人们对自己内心、对社会、对自然……种种的探索和追寻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时代的主流。所以,我们再像过去那样只关注粮食、关注产品已经不够,而是必须全需求考虑了。

只有一开始就从人群的全需求来考虑,持续关注客户全需求的变化,持续创新,每类需求都有服务方案,每次变化都有解决方案,从而形成全服务,才能不被市场抛弃,才能更好地生存。如果还在沿用传统专业思维模式,从单一需求出发,从产品角度出发,从专业角度出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离客户越来越远,无法生存。

全需求全服务具体内容,请参看“人群大数据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