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简介

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简介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X射线荧光的波长与元素种类有关,这是定性分析的依据;荧光的强度与元素含量有关,这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反之,基体在入射X射线的照射下也可产生X射线荧光,当其波长恰好在分析元素短波长吸收限时,将引起分析元素附加的X射线荧光发射而使X射线荧光的强度增强。

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简介

X射线荧光的波长与元素种类有关,这是定性分析的依据;荧光的强度与元素含量有关,这是定量分析的基础。

(一)定性分析

X荧光的本质是特征X射线,其定性分析的依据是莫斯莱定律,即荧光X射线的特征波长与其原子序数存在一定关系。因此,只要测出一系列X射线荧光谱线的波长,在排除了其他谱线的干扰外,根据物质所辐射的特征X谱线的波长λ就可确定元素的种类。

目前,除轻元素外,绝大多数元素的特征X射线均已精确测定,且已汇编成(2θ-谱线表)表册。例如,以LiF(200)作为分光晶体时,在2θ为44.59°处出现一强峰,从2θ-谱线表上查出此谱线为Ir—Kα。由此可初步判断试样中有Ir存在。

1.元素的特征X射线的特点

(1)每种元素的特征X射线是一系列波长确定的谱线,其比强度是确定的。例如,Mo(Z=42)的特征谱线,K系列就有α1、α2、β1、β2、β3,其强度比为100∶50∶14∶5∶7。

(2)不同元素的同名谱线,其波长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少。这是由于电子和原子之间的距离缩短,导致电子结合得更加牢固。以Kα1谱线为例,Fe(Z=26)为0.1936nm,Cu(Z=29)为0.1540nm;Ag(Z=47)为0.0559nm。

2.特征峰识别时的注意事项 在实际测量中,通常需要根据几条谱线及相对强弱,参照谱线表对有关峰进行鉴别,才能得到可靠结果。在进行特征峰的识别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仪器误差,测得的角度与2θ-谱线表中所列的数据可能会相差0.5°。

(2)判断一个未知元素的存在最好用几条谱线,如查得的一个峰是FeKα,则应寻找FeKβ,以确定Fe的存在。

(3)从峰的相对强弱来判断谱线的干扰情况,如果一个强峰是CuKα,则CuKβ应为CuKα强度的1/5。当CuKβ很弱不符合上述关系时,则可考虑有其他谱线重叠在CuKα上。

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慎重判断元素的存在,一般都能得到可靠的定性分析结果。

(二)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的依据是X射线的荧光强度与物质的含量(浓度)成正比。

1.影响X射线荧光分析的因素 现代X射线荧光分析的误差主要来自样品,而与仪器关系不大。样品误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基体效应。样品中除分析元素外的主要元素称为基体。基体效应是指样品的基本化学组成和物理、化学状态的变化对分析线强度的影响。X射线荧光不仅由样品表面的原子产生,也可由表面以下的原子所发射。因为无论从入射的初级X射线或者试样发出的荧光X射线,都有一部分要通过一定厚度的样品层,这一过程将使基体吸收入射的X射线,导致X射线荧光的减弱。反之,基体在入射X射线的照射下也可产生X射线荧光,当其波长恰好在分析元素短波长吸收限时,将引起分析元素附加的X射线荧光发射而使X射线荧光的强度增强。因此,基体效应一般表现为吸收和激发效应。

减小基体效应的方法有三种。

①稀释法。以轻元素为稀释物可减小基体效应。(www.xing528.com)

②薄膜样品法。当样品很薄时,基体的吸收、激发效应可以忽略。

③内标法。采用内标法做定量分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基体效应。

(2)粒度效应。X射线荧光强度与样品的颗粒大小有关。大颗粒吸收大;颗粒愈细,被照射的总面积愈大,荧光增强。另外,表面粗糙度对荧光强度也有影响。在分析时,需要将样品磨细,粉末样品要压实,块状样品表面要抛光。

(3)谱线干扰。在K系特征谱线中,元素Z的Kβ线有时与Z+1、Z+2、Z+3元素的Kα线靠近或部分重叠。此外,还有来自不同衍射级次的衍射线之间的干扰。

克服谱线干扰的方法有:选择无干扰的谱线;降低电压至干扰元素激发电压以下,防止产生干扰元素的谱线;选择适当的分析晶体、计数管、准值器或脉冲分析器,提高分辨本领;在分析晶体与监测器之间放置滤光片,滤去干扰谱线。

2.定量分析方法

(1)校准曲线法。配置一套基体成分和物理性质与试样接近的标准样品,做出分析线强度与含量关系的校准曲线,再在相同工作条件下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的分析线强度,由校准曲线上查出待测元素的含量。

校准曲线法的操作简便,但要求标准样品的主要成分与待测试样的成分一致。该法适用于测定一元、二元组分或杂质的含量,但测定多元组分试样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时,一般要用到稀释法。即用稀释剂使标样和试样稀释比例相同,得到的新样品中稀释剂为主要成分,分析元素为杂质,就可用校准曲线法进行测定。

(2)内标法。在分析试样和标准样品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内标元素,然后测定各样品中分析线与内标线的强度IL和II,以IL/II对分析元素的含量作图,得到内标法校准曲线。由校准曲线求得分析样品中分析元素的含量。

内标元素的选择原则如下。

①试样中不含该内标元素。

②内标元素与分析元素的激发、吸收等性质要尽量相似,它们的原子序数相近,一般在Z±2范围内选择;对于Z<23的轻元素,在Z±1范围内选择。

③两种元素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内标法适用于测量不同种试样中的某一微量元素。此时若用校准曲线法,由于不同试样的主要成分相差很大,基体效应各不相同,因此,对每种试样都要配置一套标准样品,非常麻烦。内标法的优点是既可以补偿各类样品中的基体效应,又可补偿因仪器性能漂移带来的影响。内标法的主要缺点是不适用于块状固体、薄膜样品等。

(3)增量法。增量法只适用于低含量样品(待测元素含量小于10%)的测定。其方法是先将试样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不加待测元素,其他各份加入不同含量(1~3倍)的待测元素,然后分别测定分析线强度。以加入含量为横坐标、强度为纵坐标绘制校准曲线。当待测元素含量较小(待测元素含量小于10%)时,校准曲线近似为一直线。将直线外推与横坐标相交,交点坐标的绝对值即为待测元素的含量。作图时,应对分析线的强度进行背景校正。

采用增量法时,若样品中的待测元素含量太高,可用稀释剂稀释,使待测元素含量降至3%左右再进行测定。

(4)数学方法。为了提高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又发展了直接数学计算方法。由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这些复杂的数学处理方法已经变得十分迅速和简便了。这类方法主要有经验系数法、基本系数法、多重回归法、有效波长法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