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氏体相变的特征及性质

马氏体相变的特征及性质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试验表明,马氏体相变中原子无扩散特征,即马氏体相变无成分变化,仅仅是晶格改组。Fe-C-M系马氏体相变时不发生可逆转变是个特例。浮凸是过冷奥氏体表面转变时发生的普遍现象,因此不宜将表面浮凸、非恒温性等现象作为马氏体相变的特征。这四条可作为马氏体相变的判据,均可通过试验观察测定,凡是

马氏体相变的特征及性质

1.无扩散性

在较低的温度下,原子和合金元素的原子均已扩散困难。这时,系统自组织功能使其进行无需扩散的马氏体相变。马氏体相变与扩散型相变的不同之处在于晶格改组过程中,所有原子集体协同位移,每次相对位移量小于一个原子间距,相变后成分不变,即无扩散。

高碳马氏体转变速度极快,一片马氏体形成速度约为1100m/s。在80~250K温度范围内,长大速度为103/s数量级[1]。在此低温下,原子不可能做超过一个原子间距的迁移。Fe-Ni合金在-196℃,一片马氏体的形成需要5×10-5~5×10-7s。在如此低的温度下,转变已经不可能以扩散方式进行。将高碳钢淬火后获得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两相,测定两相点阵常数的变化,得出两相的含碳量相同。试验表明,马氏体相变中原子无扩散特征,即马氏体相变无成分变化,仅仅是晶格改组。

2.位向关系和惯习面

马氏体相变的晶体学特点是新相和母相之间存在一定的位向关系。如上所述,马氏体相变时,原子不需要扩散,只做有规则的很小距离的移动,新相和母相界面始终保持着共格或半共格连接。因此,相变完成后,两相之间的位向关系仍然保持着,如K-S关系、G-T关系、西山关系等。

(1)K-S关系 Курдюмов和Sachs用X射线测出wC=1.4%钢马氏体和奥氏体之间的位向关系为:{011}α′∥{111}γ;<111>α′∥<101>γ。

(2)G-T关系 Grenniger和Troiaon精确地测定了Fe-0.8%C-22%Ni合金的奥氏体单晶中的马氏体的位向,结果发现K-S关系中的平行晶面和平行晶向实际上略有偏差,指出位向关系为:{011}α′∥{111}γ差1°;<111>α′∥<101>γ差2°。

(3)西山关系 西山在Fe-30%Ni合金单晶中发现其在室温以上具有K-S关系,而在-70℃以下形成的马氏体具有下列关系:{011}α′∥{111}γ;<211>γ∥<110>α′,这种关系称为西山关系。

马氏体相变时,马氏体片在母相的一定晶面上形成,此晶面称为惯习面,通常以母相的晶面指数表示。钢中马氏体的惯习面随着含碳量和形成温度不同而异,包括(557)γ、(225)γ、(259)γ。在20世纪30~40年代,测定wC=0.5%~1.4%的Fe-C合金的惯习面为(225)γ;wC=1.5%~1.8%的Fe-C合金的惯习面为(259)γ。低碳马氏体的惯习面为:低碳的Fe-Ni-C合金近于(111)γ;低碳的Fe-C合金及Fe-24%Ni-2%Mn合金的惯习面为(557)γ。

有色合金中,马氏体的惯习面为高指数面,如Cu-Al合金的β1′马氏体的惯习面偏离{113}β12°;Cu-Zn合金马氏体的惯习面为{21112}β

3.马氏体的精细亚结构

马氏体是单相组织,在组织内部出现的精细结构称为亚结构。低碳马氏体内存在极高密度的位错(可达1012/cm2)。近年来发现板条状马氏体中存在层错亚结构[7]。在高碳马氏体中主要以大量精细孪晶(孪晶片间距可达30nm)作为亚结构,也存在高密度位错;有的马氏体中亚结构主要是层错。有色合金马氏体的亚结构是高密度的层错、位错和精细孪晶。

可见,马氏体从形核到长大伴生着大量亚结构,如精细孪晶、极高密度位错或层错等亚结构。图5-9所示为马氏体中的亚结构照片。

978-7-111-41953-2-Part01-144.jpg

图5-9 马氏体片中的亚结构(TEM)

a)缠结位错 b)孪晶 c)层错(www.xing528.com)

4.相变的可逆性

有色金属和合金、部分铁基合金中的马氏体相变具有可逆性,即新旧相界面可逆向移动。这些合金在冷却时,母相开始形成马氏体的温度称为马氏体点(Ms),转变终了的温度标以Mf;随后加热,在As温度逆转变形成高温相,逆相变完成的温度标以Af。例如,Fe-Ni合金的高温相为面心立方的γ相,淬火时转变为体心立方的α′马氏体,加热时直接转变为高温相γ。相界面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可以逆方向移动,原子集体协同地位移(向前或向后),这是马氏体相变的一个特点。

图5-10所示为Cu-Al-Ni合金的热弹性马氏体的相变过程。此合金未经形变时的马氏体点Ms为-38℃,随着温度的下降,β1′马氏体变粗并且增多,如从-28.5℃冷却到-41℃时,马氏体量增加;加热时从-29℃升温到-17℃出现逆转变,β1′马氏体收缩,随着温度升高,β1′逐渐减少。

但是,在钢中,淬火马氏体中的碳原子扩散较快,一般淬火到室温时碳原子立即发生扩散偏聚,形成碳原子偏聚团,如Corierl气团,100℃以上即可析出碳化物。这样,当马氏体加热到高温过程中,马氏体已经分解,则不能发生逆相变成为奥氏体,即钢中的马氏体一般不发生逆转变。如果迅速冷却得到新鲜马氏体,之后立即迅速加热,使马氏体来不及回火析出,也会发生逆转变。据报道[1],将wC=0.8%钢的马氏体以5000℃/s速度加热时,在590~600℃之间发生了逆相变。因此认为一般含碳的工业用钢,其淬火马氏体在加热时因析出碳化物而阻碍了可逆转变。Fe-C-M系马氏体相变时不发生可逆转变是个特例。

除了以上主要特征外,马氏体相变还有表面浮凸、非恒温性等现象。马氏体转变也有恒温形成的,即等温形成的马氏体。浮凸是过冷奥氏体表面转变时发生的普遍现象,因此不宜将表面浮凸、非恒温性等现象作为马氏体相变的特征。

978-7-111-41953-2-Part01-145.jpg

图5-10 Cu-Al-Ni合金的热弹性马氏体的可逆转变

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归纳如下:

1)无(需)扩散性。马氏体相变不需要碳和替换原子的扩散就能完成晶格改组,故称为“无需”扩散,一般称为无扩散。“无扩散性”是区别于共析分解、贝氏体相变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2)具有位向关系,以非简单指数晶面为惯习面。位向关系和惯习面现象在其他相变中有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如块状转变、贝氏体相变等。

3)相变伴生大量亚结构,即极高密度的晶体缺陷,如极高密度的位错、精细孪晶、细密的层错等。现已发现贝氏体中的位错密度也较高,但是不如马氏体中的位错密度高,所以称其为“极高”密度的位错,这是其他相变不能比拟的。

4)马氏体相变具有可逆性,新旧相界面可正反两个方向移动。

这四条可作为马氏体相变的判据,均可通过试验观察测定,凡是符合这些相变特征的可判定为马氏体相变。

关于表面浮凸现象,在以往的资料中,将浮凸作为马氏体相变的独有特征来叙述。但是近年来发现,表面浮凸是过冷奥氏体转变的普遍现象,在珠光体转变、贝氏体相变、马氏体相变过程中均存在表面浮凸现象,而且浮凸均为帐篷形。马氏体浮凸与其他相变浮凸无特殊之处,且不具备切变特征。表面浮凸主要由相变体积膨胀所致[8,9],因此将浮凸作为马氏体相变的独有特征的观点已经过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