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土石坝遭受地震损害

美国土石坝遭受地震损害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 座碾压坝没有明显震害。上游坝坡1 ∶2.5,下游坝坡1 ∶2.5 和1 ∶4.5,坝基含有厚约10.7m的砂和硬黏土,其下为软岩石。图8.27 所示为圣费尔南多上坝地震前后的坝剖面形状。地震前工作良好。

美国土石坝遭受地震损害

1906 年4 月18 日旧金山地震,震级8.5 级。圣安得利亚斯 (San Andreas)大断层某些点的水平位移达到6.4m,在距离断层60km范围内有33 座坝,其中16 座距断层不到8km。除5 座坝发生不大的裂缝和沉陷外,大部分没有明显震害。其中晶泉上坝(Upper Crystal Springs)是一座跨过水库的公路路堤,坝高22.9m,坝上下游水面齐平,坝与断层相交处高度6m。地震后该处坝顶错开约2.4m,附近发生大量纵横裂缝,纵向缝宽达1.8m,可见深度1.2m。由于坝上没有水头,对坝的抗震能力有不同的评价。圣安得利亚斯坝为高27m的薄黏土心墙坝,主断层在紧靠东坝头处通过,使混凝土衬砌的隧洞线路扭转了3m,周围地面到处呈现交叉裂缝。坝当时处于满库运行,除坝顶中部出现有一条5~7cm宽的纵向裂缝外,没有发生漏水或其他破坏。辟拉锡托斯(Pilarcitos)坝为高29m的黏土心墙坝,和主断层相距很近只3km,震后观察没有发现裂缝或其他损伤。

1952 年7 月21 日南加洲克恩县(Kern County)地震,震级7.6 级,在距震中80km范围内有7 座土坝,坝高6~27m。3 座碾压坝没有明显震害。3 座水力冲填坝中,有两座出现纵向裂缝:南海威伊(South Haiwee)坝,坝高27m,缝宽最大2.5cm;另一座干峡(Dry Canyon)坝高17m,缝宽最大达5.0cm。

1971 年2 月9 日圣费尔南多(San Fernando)地震,震级6.6 级,在距震中40km范围内有44 座坝,坝高9~58m,其中有30 座坝处于蓄水运行状态。25 座碾压坝中无一座有明显震害,5 座冲填坝中,圣费尔南多下坝发生大坍滑,圣费尔南多上坝发生大的沉陷和变形。

典型震害事例如下:

1.圣费尔南多下坝

坝高42.7m,顶宽6.1m,总长664m。上游坝坡1 ∶2.5,下游坝坡1 ∶2.5 和1 ∶4.5,坝基含有厚约10.7m的砂和硬黏土,其下为软岩石

坝修建于1912 年,前3 年用水力冲填修建至25.9m高,翌年又用同样的方法用碎页岩加高4.6m。然后在1916~1930 年用碾压土料加高至42.7m。在1940 年时又用碾压土料在下游坡面上增加一个戗体。心墙上游侧为饱和砂,相对密度低,大约为0.4~0.7,平均值为0.55。坝的剖面如图8.25 所示。

图8.25 圣费尔南多下坝横剖面图 (单位:m)

①—1915 年水力冲填;②—1915~1916 年水力冲填;③—1916~1930 年碾压填筑;④—1929~1930 年堆石压坡;⑤—1940 年填筑堆石;⑥—15cm厚混凝土;⑦—原地面;⑧—截水墙;⑨—基岩;⑩—堆石反滤排渗沟;地震时水位

地震震中位于坝址东北约12.9km,强烈震动时间持续了约12s。在距坝1.6km 处发现明显的断层开裂现象,强震记录表明,坝址附近地表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为0.5~0.6g。地震前曾用拟静力法校核了坝的稳定,地震系数采用0.15,考虑库水位部分骤降,计算的最小安全系数为1.01,不计骤降时为1.3。地震时水库水位在坝顶以下10m,地震后由于饱和砂土液化,整个坝体发生大规模坍滑,使水位以上只剩下1.2m 高的一小块土体,幸免了发生漫顶事故。

图8.26 所示为圣费尔南多下坝地震后的破坏情况与修复后情况。

2.圣费尔南多上坝

坝高20.7m,下半部15.2m,为半水力冲填坝,地震后坝身发生巨大的向下游的位移和变形,达1.5~2.1m,沉陷0.8~1.0m。图8.27 所示为圣费尔南多上坝地震前后的坝剖面形状。

3.谢斐尔德 (Sheffield)坝

建于1917 年,坝高7.9m,总长219m。坝身由粉质砂土和砂质黏土填筑,夹有大块卵石和园石。上游坡有1.2m厚的黏土护面与深入坝基中的防渗齿墙相连接,黏土护面上覆盖有一层12.7cm厚的混凝土护面板。坝基为1.2~3.0m厚的台地冲积层,与筑坝材料相同。地震前,在下游坡附近和坝脚下游范围内发现渗水,表明主要建筑物下部处于饱和状态。

图8.26 圣费尔南多下坝震害状况和修复情况(www.xing528.com)

(a)地震前坝轮廓及地震后破坏状况;(b)修复后坝剖面
①—液化区;②—地震前坝轮廓线;③—冲填心墙边线
注 图上数字1,2,3,…,11 为各滑动块与原坝体震前位置对照

图8.27 圣费尔南多上坝震害图 (根据洛杉矶水利电力局)(单位:m)

①—碾压填筑;②—半水力填筑;③—裂缝1.25cm;④—裂缝1.88cm;⑤—裂缝1.25cm;⑥—裂缝1.25cm并漏水;⑦—截水槽;⑧—坝基;⑨—基岩;⑩—地震时水位;1溢洪道高程2塌落坑
注 虚线为地震前断面,实线为地震后断面

1925 年6 月29 日发生的圣他巴巴拉(Santa Barbara)地震,震级6.3 级,震中位于坝址西北约11km。地震使坝发生溃决。根据事后调查认为是靠近坝基部分发生了整体滑动,使坝中部长约91m的坝体或多或少地保持原封不动的状态向下游滑行了约30m,然后崩溃,坝剖面如图8.28 所示。

图8.28 谢斐尔德坝剖面图 (单位:m)

4.赫布根 (Hebgen)坝

1914 年建,坝高27.4m,长213m,上下游的坝坡坡度1∶3.0 和1∶2.25,是一座由含砾石黏土筑成的碾压土坝,中心有钢筋混凝土心墙。地震前工作良好。水库长32km,库容4.31 亿m3。1959 年8 月17 日发生的蒙太那 (Montana)州的赫布根湖强烈地震,震级7.6 级,烈度Ⅹ度。主断层通过水库北岸,距右坝肩不足210m。断层发生4.6 ~5.5m的竖向位移,但水平位移较小。地震对坝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由于构造运动使支承坝的基岩下沉了2.96m。与此同时,水库整体下沉了3.0m以上。

(2)全坝发生明显沉陷。混凝土心墙上游靠近右坝头处,最大沉陷比心墙顶部下沉1.2m,渐变至左坝头处为0.3m,在心墙下游侧,靠近坝中部最大沉陷量1.8m。

(3)混凝土心墙外露,靠近溢洪道处出现4 条竖直裂缝,缝距平均2.6m,最大缝宽7.5cm。

(4)坝顶上下游侧都出现严重的纵向裂缝,最宽的达到30cm,平均5~8cm,在坝头处比较严重,且延伸于全坝顶。下游坡面上,除右坝头附近外,基本上没有裂缝。上游坡面在水位以上有若干较严重的纵向裂缝,长100m 以上,最宽达15cm。混凝土心墙与坝体填土之间也有张开裂缝,在坝中部附近达到15cm。

(5)右坝头在心墙裂缝附近发现渗水,但渗漏量不大。

(6)水库中产生很大的涌浪,至少4 次漫过坝顶,周期10min。第二次漫顶水深0.9m持续约10min。上下游坡面抗住了冲刷,只有下游坡上植被被冲走,最大冲沟深达0.9m。

(7)水库岸坡若干处发生坍岸。

(8)坝下游11km处,约5000t岩体堕落河床,阻水成湖,回水波及坝脚。

赫布根坝是这样一个典型事例,地震对土石坝所可能造成的多种危害几乎都出现过。大断层穿过坝头,地表裂缝,坝基沉陷,水库涌浪,库岸坍方,坝体发生巨大变形。由于坝身土料的微黏性和良好级配,防止了管涌侵蚀和高孔隙压力的发生。加上多种因素的有机组合,使坝经受了强烈振动而没有发生破坏。经过稍许修复后,重新投入了运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