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人对名牌的追求:追崇贵族生活的文化想象

国人对名牌的追求:追崇贵族生活的文化想象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面上看来,国人对名牌的消费是对高价位、高品质的追求,但仔细分析下来不难发现,这是对“贵族生活”的欧美文化想象的一种投射。一方面是由于名牌名不虚传,另一方面是人们对名牌的“名”苦苦追求。两者相比,穿名牌服饰是为要“名”占了更大的比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名牌的追求不仅仅是为了包装自己,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金钱与富有,炫耀高于一切。

国人对名牌的追求:追崇贵族生活的文化想象

表面上看来,国人对名牌的消费是对高价位、高品质的追求,但仔细分析下来不难发现,这是对“贵族生活”的欧美文化想象的一种投射。消费名牌,不只是消费高价品,更是消费这些品牌背后的高级文化想象,也就是“假商品消费之实,行精神消费之名”。

名牌服饰为什么会引得许多国人痴迷?原因很复杂。中国人的暴富心理、攀比心理和贵族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某种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人们接受了一种心理暗示,名牌服饰意味着高品位。根据惯常的思维方式,物品的“含金量”越高,品位越高,价格和价值应该成正比。名牌服饰虽然价格昂贵,但质量好,这是足以说明消费者的理论依据。

所以,无论是富人、明星,还是一般平民百姓、工薪阶层,都对名牌服饰趋之若鹜,情有独钟。一方面是由于名牌名不虚传,另一方面是人们对名牌的“名”苦苦追求。两者相比,穿名牌服饰是为要“名”占了更大的比重。也就是说,人们买名牌、穿名牌既是一种物质消费,也是一种精神消费。因为名牌服装审美含量高,能给人以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同时,名牌服装价格昂贵,穿着它可显示出穿着者的富有及社会地位。特别是今天社会上涌现了一批人,衣、食、住、行均以名牌为主,他们公开申明:“不是名牌我不买!”这里,名牌已改变了原有的包装上的含义,成为财富、身份、金钱的象征。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名牌的追求不仅仅是为了包装自己,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金钱与富有,炫耀高于一切。至于说名牌服装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体形、肤色等,均不在考虑之内。

图120 “名牌饥渴症”

有一个新词叫“名牌饥渴症”,是中国人喜欢在国外市场购买大量的名牌商品的一种心理表现。中国人出国“扫货”很疯狂:100多万元的劳力士手表、30万元的卡地亚胸针、500万元的钻石,只要见到喜欢的,对名牌追逐的中国消费者进了商店就用“疯抢”的动作,根本不用犹豫,甚至不用看价钱,抱起一堆就去交钱,好像不这样就来不及了,令外国人咋舌。

《201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称,2011年中国内地奢侈品消费增幅达25%~30%,市场规模首度突破一千亿元人民币。我国奢侈品消费在短短二十年间跃居世界前列,不仅令世人瞠目,连我们自己也不免被吓一跳。据媒体报道,近两年的春节期间,中国人在境外大量购买奢侈品,在世界各地奢侈品店、免税店疯狂“扫货”。有段子说,有国人在专卖店指着货架上的各款包包说,“这个、这个、这个不要,其余全要!”

与国外情况不同的是,在这近似“疯狂”的奢侈品消费群体中,年轻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拥有庞大而年轻的新兴消费群体,是中国奢华品市场的重要特征。这个群体的年龄已远远低于西方国家的奢华品消费者,甚至也低于同处亚洲的邻国日本。”这是2011年11月两家境外知名公司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这项调查首次将目光投向中国“80后”群体,揭示其独特的奢侈品消费观。(www.xing528.com)

一穷二白的中国终成历史,中国人也有能力享受奢侈,这固然可喜,但在奢侈品消费中呈现的畸形的“中国式消费”,也不能不让人产生深深的忧虑。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非生活必需品。好的、贵的、非必需的是奢侈品的典型特征。有业内人士这样撰文阐述:奢侈品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拥有奢侈品绝不仅仅是一掷千金地拥有某些物品或享受某些服务,而是追求最美好事物的全过程。它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创造财富的奋斗过程,二是追求唯美的选择过程,三是精致生活的体验过程。

以此标准衡量,中国式的奢侈品消费许多都与之大相径庭。在中国,拎着大牌手包挤公共汽车、挤地铁已成为一道独特景观,为买一个名包或高档进口化妆品省吃俭用几个月的、使用奢侈品的同时体验着或艰辛或粗糙生活的大有人在。可以说,为面子、为攀比的“炫耀性消费”仍是当今我国奢侈品消费群体的一大特征。

图121 中国式奢侈品消费

在中国人以往的概念里,奢侈品几乎等同于贪欲、挥霍、浪费。如今,人们的观念已发生了极大改变,拥有奢侈品逐渐成为展现个性与发展自我的一种标榜和主张。我国的奢侈品消费中充斥着贪欲、炫耀、挥霍与浪费。

中国人爱买名牌,全世界都知道,有人认为是收入提高之后的必然结果,亦有人认为是炫富心态在作祟。由于对名牌服饰认识上的扭曲,所以穿名牌已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人们追求名牌、穿着名牌失去了包装上的意义,误以为只要名牌在身,便可抬高身价。我们不能否认“名牌效应”的存在,如同“名人效应”一样。但只要认真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所谓“名牌效应”并不那么令人满意。许多穿名牌者通过名牌追求一种高雅,却有时适得其反,变得俗不可耐。服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穿着各种各样的衣服也是一种文化消费,而不是“标志”。名牌服装可显示富有、改变形象,但却不能替代人的文化素养,相反会让人更加俗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