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潮留潮:海洋景观中的乐趣与技巧

观潮留潮:海洋景观中的乐趣与技巧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南部杭州湾沿岸,由于钱塘江径流较弱,海水占绝对优势,一旦强潮冲破海塘,便会遭受咸潮的侵袭。依托江南地区长期以来对潮汐现象的认知,在对潮水精细观察的基础上,当地农民对淡潮水有意识地进行留潮灌溉,其引潮、留潮之法非常精密。

观潮留潮:海洋景观中的乐趣与技巧

潮汐灌溉技术对于水流环境极为敏感,因此,感潮地区农民对于潮汐的观察和使用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地方性知识体系。

首先是“看潮”,即对潮汛大小的观察。潮汐的涨落日周期表现在农历每月的初一(朔)、十五(望)日,正当日、月、地球三者约在同一直线上,这时日、月对地球的引潮力较大,形成大潮;初七、八(上弦)和二十三(下弦)日,日、月、地球三者在相对位置约成直角时,引潮力较小。但在实际中,海底、河床地貌对潮流的阻滞延缓作用,使大潮汛日期推迟到朔望之后两三天,故江南地区每月大潮汛多发生在农历初三、十八两天,此时潮汛最大;小潮汛则多发生于上弦、下弦后两三天的初十、廿五两天。

其次,是对潮水成分的观察。潮水成分取决于径流淡水与海洋咸水的力量对比。长江、钱塘江的流量不同,导致两地的潮汐成分也有所不同。江南地区很早就认识到“潮有江海之分,味有咸淡之别。江水淡,可以灌田而不可以煮盐;海水咸,宜于煮盐,而不宜于耕牧”[52]。潮汐灌溉使用的主要是潮汐顶托回溯的江河淡水,“天下内河之水出海者,视其气力所至,或千里,或数百里,一直冲出,不与海水相混,故潮来仍壅此淡水以入,如杨子、黄、淮、钱塘等处,皆是也”[53]。具体来说,“不通内河之处,海自咸苦,其利只可煎盐。若此水一入内地,虽立即堵塞,而田禾已损,其地寸草不生,非雨水浸灌三四年后不能复旧”[54]。这种地域分异大致可以南汇角为分界:“江、浙汇流为汇角,然江流浩瀚,远过于浙流。虽小汛时江水犹直达羊、戢诸列岛间,潮来时仍壅此淡水以入,故汇北海水皆淡,滩地亦少盐质。一过汇角而南,水皆咸苦,地亦斥卤不毛。”[55]由于长江大量淡水的冲淡作用,长江口内的潮水以淡潮为主,“长江出焦山口,经福山南出于南江之洋山,水势湍急,拦截海潮,潮长则江水与之俱长,潮退则江水与之俱退,故自崇沙以西,江阴、嘉、宝以东,皆江水无海水”。在长江口沿岸诸县,均有此类记载。太仓地区,“海在州城东七十里刘家港南,环七鸦港北百余里,东北至崇明县二百六十里……海水环州境,入诸港灌田……刘家港在州城东七十里,港外即大海[56]嘉定地区,“海在县东十五里,自川沙口南抵吴淞至黄家湾,环县境八十余里。境内之水,承诸湖下流潨射而出者十数道,东北有崇沙障其外,势距咸潮,故百里之间,嘘吸潮汐,即内水之自为往来,其味淡,得资灌溉之利”[57]。至于长江中的崇明岛,亦是如此,“大海中自扬子江直下者其味淡,乃长江尽处,横约百二十里,过此即咸水。水可煎茶,不下(无锡)惠泉”[58]。因此,崇明附近的海面,被称为淡水洋,元代文天祥有《过扬子江心》诗云:“渺渺乘风出海门,一行淡水带潮浑。长江尽处还如此,何日岷山看发源。”这些都充分说明该地区的水质成分以淡水为主。

只有在江水径流稍弱,如冬春枯水期时,才会有咸水侵入,“沿海外捍塘下有沟,亦引江水灌溉,间于江水稍弱时,或有一二日咸潮,是谓海水盗入,民戒弗汲,田禾亦忌之……若平时则皆江水之去来也”[59]。东南部杭州湾沿岸,由于钱塘江径流较弱,海水占绝对优势,一旦强潮冲破海塘,便会遭受咸潮的侵袭。比如明万历三年(1575)五月,海盐风潮,海水侵入,“内河皆成咸流,塘尽圮”[60];同年,海宁县“潮溢,坏塘二千余丈,溺百余人,伤稼八万余亩”[61]。咸潮的危害非常巨大,正是此种地域差异所导致的。这反映了长江口的宝山与杭州湾的华亭两地情况的差异,也正由此,潮汐灌溉主要分布在长江口一带和内部河网地区,沿海地区则较为少见。(www.xing528.com)

风对潮汐性状的影响也非常重要。长江口呈西北—东南走向,因此不同的风向对潮水影响极大。“浦潮从东北来,东北风则潮大,西南风则潮小,天气炎热严寒潮亦小,春三月名菜花潮,秋八月名黄胖潮,俱有潮头,秋为甚。”[62]河口一带位于长江口之中,“海潮之入,由东南而来,中间恰有崇明之隔,二水冲激汇涌进口,风助水势,水趁风威,此何如其猛劲哉?故东南风无害也,正东风亦无害也,所最可患者东北风耳”[63]常熟地区“南风、西风潮至不盛,东风稍盛,北风大盛,西北次之,东北风最盛,谓之风潮,潮水上田可一二十里,非惟田禾悉被淹没,庐舍亦有漂去者,土人谓之潮漫”[64]。与之相对,西南风则对潮水力量有抵消作用,“潮水从东北来,东北风大则潮早,西南风大则潮迟”[65]。潮水成分与风向也密切相关,“(潮)水之咸淡,因风而异。遇东风与西北风则江水南流,味常淡。若连日东南风,则海水北流,咸潮涌入,农人恐伤田禾,禁止灌溉”[66]。南汇地区也是如此,“其水从东北风至者则淡,可资以溉田;从东南风至者则咸,入田禾稻皆焦”[67]

依托江南地区长期以来对潮汐现象的认知,在对潮水精细观察的基础上,当地农民对淡潮水有意识地进行留潮灌溉,其引潮、留潮之法非常精密。这种现象早在南宋时期就已出现,“临江之民,每遇潮至,则于浦身开凿小沟以供己用,亦为堰断以留余潮”[68]。之后随着冈身高田区的开发,灌溉方法发展得更为成熟,如明代的常熟地区:“傍江之民,仰给江潮灌田。江海之潮,顷刻之间,水至丈余,其涸可立而待,虽有健农,手足无措,徒积泥沙以妨浚功,于民无益。今者浦口置闸,则乘潮水盈科之际,急令闭闸,留以灌溉。一潮之间,沾济已足,自非济旱,不得教启以入浑潮,可久无壅。”[69]即抓住涨潮进水的时机闭闸蓄潮,留以灌溉,由此也使得闸坝等水利设施的设置与管理变得非常重要。在干旱季节,农民会抓住涨潮时机“抢潮”灌溉,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机电灌溉普及之前,比如太仓地区,“沿七浦塘的五个乡仍要依靠涨潮来灌溉,如一遇旱象,就要抢潮车水”[70]。同样地处冈身的嘉定县,东北部的华亭、曹王、唐行等乡,地势较高,除用牛车外,也用人力水车抢潮灌溉。[71]黄浦江沿岸低地区也有类似现象,如松江地区著名的水稻专家陈永康,就曾参加过抢潮抗旱:

(1953年8月5日)一个月没下雨了,旱情显得严重起来,汤洪浜河床浅,日潮已不进港,只有夜潮才进港。而目前正是水稻需水的关键时刻,田里不能缺水。因此(陈永康)发动组员,晚上推车上水抗旱,还在外浜架一部脚踏水车,组织青年踏车上水。从晚上11点多开始和大家一道推车,一直到凌晨3~4点钟,潮水退了才休息。[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