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纱上浆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经纱上浆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适用于单色经纱需上浆的色织产品,如牛仔布。轧浆辊的压力对上浆率有较大影响。

经纱上浆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一)浆纱机

按浆纱工艺过程可分为轴经浆纱机、整浆联合机、染浆联合机、单轴浆纱机等。

1.轴经浆纱机 与分批整经机相配合,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工艺方式,俗称“大经大浆”。

2.整浆联合机 在整经机的筒子架和卷绕机构之间安装上浆和烘干设备,合整经、浆纱为一道工序。根据所加工的纤维、织物种类不同,又可分为整浆联合机(与分批整经同时进行)、分条整浆联合机。

3.染浆联合机 纱片先经染色、烘干后进入浆槽上浆,再烘干,卷绕成织轴或经轴。适用于单色经纱需上浆的色织产品,如牛仔布

(二)浆纱工艺流程

浆纱机一般由经轴架、浆槽、烘燥、车头(织轴卷绕及其他辅助装置)组成。典型的浆纱工艺流程如图2-3-4所示。

图2-3-4 浆纱工艺流程图

1—经轴架 2—张力自动调节装置 3—浆槽 4—湿分绞棒 5—烘燥装置 6—双面上蜡装置 7—干分绞区 8—车头

纱线从位于经轴架1上的经轴中退绕出来,经过张力自动调节装置2进入浆槽3上浆,湿浆纱经湿分绞棒4分绞和烘燥装置5烘燥后,通过双面上蜡装置6进行上蜡,干燥的经纱在干分绞区7被分离成几层,最后在车头8卷绕成织轴。

1.经轴架 经轴架的形式可分为单层与双层(包括山形式)等。

双层式的经轴架换轴与引纱操作不如单层式方便,但占地少,一般四个轴为一组,各组之间有踏板作为操作通道,适于放置宽幅经轴,操作亦较为方便,如图2-3-5所示。

图2-3-5 双层轴架

1—经轴 2—导辊 3—踏板

2.上浆装置 经纱上浆是由上浆装置完成的,经纱在浆槽内上浆的工艺流程如图2-3-6所示。经纱1从经轴架引出后,经导纱辊2和引纱辊3进入浆槽8,通过后浸没辊5′浸入浆液中,然后经过轧浆、再浸没、再轧浆后离开浆槽。

图2-3-6 经纱在浆槽内上浆的工艺流程(www.xing528.com)

1—经纱 2—导纱辊 3—引纱辊 4—预热循环浆 5、5′—后、前浸没辊 6、6′—后、前轧浆辊 7、7′—后、前上浆辊 8—浆槽 9—循环浆泵 10—蒸汽管 11—液位板

浸过浆液的经纱经上浆辊和压浆辊的挤轧作用,使浆液部分浸入经纱内部,部分被覆于经纱表面,从而获得一定的浸透和被覆,达到工艺要求的上浆率。其浸透和被覆的效果与浸轧形式有着密切关系。如图2-3-7所示,浸没辊、轧浆辊和上浆辊可组成不同的浸轧方式,使用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纤维及不同的工艺要求进行选择。

图2-3-7 各种浸轧方式

(1)单浸单轧:由一只浸没辊、一对上浆辊和轧浆辊组成,其浆液周转快,上浆率稳定;纱线受到的张力和伸长都较小,特别适于湿伸长较大的黏胶纱线。

(2)单浸双轧:由一只浸没辊、两对上浆辊和轧浆辊组成,两只轧浆辊分别配以大小不同的轧浆力,当前小后大时,适合于浓度和黏度较低的情况;当前大后小时,可使浆液逐渐被轧进纱线内部,达到增加渗透、增加强力为主的目的。

(3)双浸双轧:重复两次单浸单轧的结构,特别适合化学纤维类疏水性纤维的混纺纱、高经密织物经纱的上浆。

(4)蘸浆:由一对上浆辊和轧浆辊组成,经纱仅在上浆辊和轧浆辊之间直接通过,其上浆量很小,黏胶长丝还经常采用这种方式上浆。

轧浆辊的压力对上浆率有较大影响。当轧浆辊压力增大时,上浆率减小;反之,则上浆率增加。其所加压力除来自轧浆辊的自身质量外,还可采取在轧浆辊两端加压的方法。

3.烘燥 湿浆纱经过轧浆辊挤轧后,通过湿分绞棒进入烘燥装置,除去多余的水分,达到工艺要求的回潮率,并使纱线表面浆膜成形良好。

浆纱机烘燥有以下几种类型。

(1)热风式:是将热空气以一定速度吹向浆纱表面,依靠对流方式将水分从浆纱中汽化出来。这种烘燥方式作用比较均匀、缓和,浆纱圆整度好,粘连、落浆和起毛情况较少。但在烘燥过程中需不断排除湿热空气,使烘燥效率降低,蒸汽耗用量多。而且这种方式具有在烘房内穿纱长度较长、缺乏有力的握持控制、纱线伸长较大、断头时处理较困难、烘房结构复杂的缺点。

(2)烘筒式:由多个加热烘筒进行烘燥,纱线在烘筒表面绕行,筒壁以热传导方式对纱线烘燥。这种烘燥方式烘干能力大,效率高,有利于提高浆纱机的速度,容易控制温度和纱线的伸长,烘房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但是这种装置的缺点是由于纱线在润湿状态下直接与烘筒表面接触,纱片易黏附于烘筒表面,易出现与邻纱互相粘连的现象而破坏浆膜的完整性,有时会引起浆纱毛羽增加。

(3)热风、烘筒联合式:纱线烘燥分预烘和烘干两个阶段。先利用热风对湿浆纱进行预烘,使浆膜初步形成,然后再以烘筒对纱线做最后的烘干。

4.车头 包括织轴卷绕及其他辅助装置,辅助装置主要有以下几项。

(1)浆纱后上蜡:上浆纱线烘干后,再于其表面涂抹蜡类物质,以增加浆纱表面的平滑性和抗静电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纱线的可织性,这种工艺过程称为后上蜡。后上蜡对降低织造时的经纱断头率,提高织机效率和织物质量的效果十分显著,方法简便而费用不多。上蜡的方法一般是在浆纱机上的纱线出烘房后,擦过上蜡辊而将蜡上于表面。

(2)干分绞棒:用来逐根分开烘干后的浆纱。一般是按经轴的个数用分绞棒分成相同的层数,有时还将每个经轴引出的一片经纱再分成两层,称为复分绞,这样使纱线分得更清楚。

(3)伸缩筘:其作用和结构与分批整经机的伸缩筘相同。用来控制纱片的宽度、密度和左右位置。有时经纱需要进行色纱排列,就在伸缩筘上排花。有的浆纱机,伸缩筘也略做上下左右运动,以使织轴卷绕良好并保护机件不致很快被纱线磨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