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压源和电流源的区别与应用

电压源和电流源的区别与应用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理想电压源,在直流电路中是指它的两端电压总能保持某一恒定值,而与通过它的电流无关。这样的电压源称为理想电压源或恒压源,其符号如图1.13所示。图1.13理想电压源理想电压源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实际中并不存在。例如,稳压电源在其工作范围内就可认为是一理想电压源。其中,由电流IS和内阻R0并联组成的电源电路模型称为电流源。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之间无等效关系。

电压源和电流源的区别与应用

电路的正常工作离不开电源。实际电源可以用两种不同的电路模型来表示:一种是用电压形式来表示的,称为电压源;另一种是用电流形式来表示的,称为电流源。

1.电压源

任何一个电源都含有电动势E和内阻R0,从电路结构上来看,它们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谓理想电压源,在直流电路中是指它的两端电压总能保持某一恒定值,而与通过它的电流无关(简称恒压源)。但为了便于对电路进行分析与计算,往往将它们分开,这样由电动势E和内阻R0串联组成的电源电路模型称为电压源,如图1.11所示。

图1.11 电压源

由图1.11所示可以看出,电压源对外提供的电压U与电流I关系为

根据式(1.19)可作出电压源的外特性曲线,如图1.12中a线所示。电压源开路时,I=0,U=US=E;电压源短路时,U=0,I=IS=E/R0。显然,内阻R0越小,外特性曲线越平坦。

图1.12 电压源的外特性曲线

当R0=0时,输出电压U恒等于电动势E(或US)为一定值,与流过的电流I无关,其电流I由负载电阻R及输出电压U本身确定。这样的电压源称为理想电压源或恒压源,其符号如图1.13所示。其中,图1.13(a)既可表示直流恒压源,也可表示交流恒压源;而图1.13(b)仅表示直流恒压源。理想电压源的外特性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如图1.12 b线所示。

图1.13 理想电压源

理想电压源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实际中并不存在。但如果电源的内阻R0远小于负载电阻R,即R0≪R,则内阻电压降R0I≪U,R0I≪U,于是,电压源对外提供的电压U≈E,基本保持恒定,此时可以认为是理想电压源。例如,稳压电源在其工作范围内就可认为是一理想电压源。

2.电流源

如将式(1.19)两端同除以R0,则可得

根据式(1.20)可作出如图1.14所示电路图。其中,由电流IS和内阻R0并联组成的电源电路模型称为电流源。电流源的外特性曲线如图1.16 所示a线。电流源开路时,I=0,U=US=ISR0;电流源短路时,U=0,I=IS。显然,内阻R0越大,外特性曲线越陡。

图1.14 电流源

当R=∞时,电I恒等于电流IS,为一定值,与电流源两端的电压U无关,其电压U由负载R及电流I本身确定。这样的电流源称为理想电流源或恒流源,其符号如图1.15所示。理想电流源的外特性曲线是一条与纵轴平行的直线,如图1.16 所示b线。

图1.15 理想电流源

图1.16 电流源的外特性曲线(www.xing528.com)

理想电流源也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实际中并不存在。但如果电源的内阻R0远大于负载电阻R,即R0≫R,则I≈IS,基本保持恒定,此时可以认为是理想电流源。

注意:上述分析是以直流电路为例展开的。实际上,理想电压源或理想电流源中,电压或电流应为按一定规律变化的时间函数,其幅值恒定,且与电路中的其他量无关。

3.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一个实际电源可以用电压源表示,也可以用电流源表示,这说明电压源和电流源对同一外电路而言是等效的,可以进行等效变换,如图1.17所示。等效变换的条件为变换后保持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不变,即

图1.17 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

在对电压源和电流源进行等效变换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变换关系只是相对于外电路而言的,而对电源内部是不等效的。例如,当电源两端处于开路状态时,对电压源,I=0,电源内阻R0不损耗功率;而对电流源,电源内部仍有电流,其内阻R0损耗功率。

(2)等效变换时,两电源的参考方向要一一对应。

(3)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之间无等效关系。因为理想电压源的内阻R0=0,若能等效变换,则变换后电流源的短路电流img;同样,理想电流源的内阻R0=∞,若能等效变换,则变换后电压源的开路电压US=ISR0=∞,它们都不能得到有限值,是没有意义的。

(4)任何一个电动势为E的理想电压源和某个电阻R串联的电路,都可化为一个电流为IS的理想电流源和这个电阻并联的电路,两者是等效的。即

例1.2 如图1.18(a)所示,已知US1=24V,R01=4Ω,US2=30V,R02=6Ω,试计算其等效电压源的电压US和内电阻R0

图1.18 例1.2图

解:

先将两个电压源等效变换为电流源,如1.18(b)所示,其中

然后,再将两个电流源合并为一个等效电流源,如1.18(c)所示,其中

最后,再将这个等效电流源变换为等效电压源,如1.18(d)所示,其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