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光致发光(PL)光谱受哪些因素影响?

光致发光(PL)光谱受哪些因素影响?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7-12是室温下所有样品的光致发光谱。值得注意的是,红移只发生在Sn浓度达到12.3 at.%时的情况。随着Sn浓度的增加,Zn2SnO4结构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增加进而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橙光的发光强度也随着S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我们认为橙光的发射可能与Zn2SnO4结构密切相关。因此,PL谱的结果与XRD、Raman数据分析是一致的。图7-12 a)不同Sn掺杂浓度的ZnO纳米带的室温下的光致发光谱,虚线是拟合的发光带; b)3.0~3.6 eV的紫外波段光谱

光致发光(PL)光谱受哪些因素影响?

图7-12是室温下所有样品的光致发光谱。为了进行比较,图中列出了未掺杂ZnO纳米线的光致发光谱。在图7-12a中,对于Sn浓度为0和0.7 at.%的样品,仅观测到一个极强的发射峰,位于紫外区(UV),通常认为是来自于ZnO近带边(NBE)的自由激子辐射复合产生的。对于其他浓度的样品,PL谱展示出两个发光带,一个是NBE,另一个是较宽的可见发光带。此外,当Sn浓度是12.3 at.%时可观察到:一个微弱的紫外发光峰和能量范围为1.7~2.7 eV的强度较强的可见发光带。这个发光带的范围与通常ZnO的可见发光带范围不同,下面我们将会继续分析。为更好地分析掺杂对紫外光谱的影响,在图7-12b中给出了归一化处理后的紫外波段的光谱。从中能清晰地观测到随着Sn浓度从0~12.3 at.%增加(由下至上)先呈现出向高能侧移动的趋势而后出现向低能侧移动,即先发生蓝移后发生红移。值得注意的是,红移只发生在Sn浓度达到12.3 at.%时的情况。这种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发生蓝移的现象是与金属−半导体转换理论相关的。在这种重掺杂情况下电子气已成为简并,费米能级深入导带中,费米能级以下所有导带态已被电子占据,电子的跃迁过程只能在价带态和费米能级EF附近级以上的导带空态之间发生。这种掺杂引起的带隙的增加常被称为Burstein-Moss带填充效应,简称B-M效应[22]。据Ortega [23]报道,在他们所合成的Sn掺杂的ZnO纳米片阵列也观察到了这种蓝移现象。而发生在Sn浓度达到12.3 at.%时的红移应归结为掺杂引起的能带重整化效应(BGR效应)[24]。对于当Sn浓度达到12.3 at.%时,它的能量范围为1.7~2.7 eV。这个范围要比通常的ZnO的可见光带宽,我们利用高斯拟合,得到两个发射带:一个在橙光范围,发光中心是2.06 eV;另外一个在绿光范围,发光中心在2.36 eV。Pierce和Hengehold[25]认为,橙光发射来自于电子和束缚在Li替代Zn后形成的受主能级上的空穴之间的辐射复合,但是也有人证[23,26,27]是与薄膜中的氧的含量有关而不是杂质。但与这些文献报道不同的是,我们的样品中存在两种晶体结构,即Sn掺杂ZnO和Zn2SnO4结构。随着Sn浓度的增加,Zn2SnO4结构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增加进而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橙光的发光强度也随着S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我们认为橙光的发射可能与Zn2SnO4结构密切相关。若我们规定2.06eV、2.36 eV和NBE发射分别定义为I1、I2和I3,会发现I1:I3的值会随着S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也同时暗示出ZnO晶体数量的减少和Zn2SnO4晶体数量的增加。按照Wang [28]的报道,发光中心位于2.02 eV的橙光是与Zn2SnO4结构中的确定的缺陷相关的,这也与我们前面分析指出的Zn2SnO4纳米结构中存在大量的缺陷相一致。因此,PL谱的结果与XRD、Raman数据分析是一致的。发光中心位于2.36 eV的绿光可能来源于光生空穴和单离子氧空位之间的辐射跃迁[11]

978-7-111-44694-1-Part03-22.jpg(www.xing528.com)

图7-12 a)不同Sn掺杂浓度的ZnO纳米带的室温下的光致发光谱,虚线是拟合的发光带; b)3.0~3.6 eV的紫外波段光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