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知非偶然?情感培养而成

相知非偶然?情感培养而成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到方法,就是要努力营造一见如故的感觉。所谓一见如故,大致就是说,初次相见就情投意合,有一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既然有“一见如故”这个词,就说明现实中有一见如故这样的事,而想要做到一见如故也并非难如登天。不要以为这是奇迹,当你学会了“一见如故”的沟通技巧,这些奇迹也会发生在你的身上。现实中的“一见如故”,大多是谈出来的。

相知非偶然?情感培养而成

心理学研究表示:与陌生人相处,我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整个人会显得拘谨,言行也会变得谨慎,身体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实际上这就是心理防御,是每个人都存在的一种心理,故而导致跟陌生人谈话时我们常常不知从哪里开始,该聊些什么,怎么去聊,经常会出现尴尬的“冷场”。

思考一下:面对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你是怎样进行沟通的?

如果你习惯以一段生硬而毫无特色的自我介绍开始,再客套地寒暄一番,坦白说,这样的沟通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在拘谨的谈话氛围中,人的心理隔阂很大,顾虑太多,这就导致沟通只能流于表面。沟通得越不深刻,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就越强,心里始终对对方有一种防御和排斥感。

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我们需要积极地采取措施,来化解对方的防御心理,从而带给对方一种安全感,让他感觉和我们的交流是安全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快速并顺利地与之建立互信互利的关系。具体到方法,就是要努力营造一见如故的感觉。所谓一见如故,大致就是说,初次相见就情投意合,有一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

有些人可能会问:和陌生人一见如故太难,彼此不了解,都不知道对方喜欢什么、排斥什么,很难融入彼此的环境中,怎么能一下子熟络起来呢?

既然有“一见如故”这个词,就说明现实中有一见如故这样的事,而想要做到一见如故也并非难如登天。首先,把自己放在与别人相熟的位置上,开口第一句不是陌生人之间的寒暄,而是老朋友之间的“畅谈”。这样一来,不仅能打破初次见面的疏远感,还能让沟通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

实习期间,彭智曾做过一段时间的销售工作。他深知自己社会经验不足,也知道销售是个辛苦的职业,于是他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学习总结,将那些销售话术记得滚瓜烂熟,也将产品研究得很透彻。一开始,彭智自认为自己可以做得很好,可到了实践中却发现,客户总是不买账,他的业绩也一直提不上去。

同部门的伙伴鸿铭,业绩一直遥遥领先。仔细观察,彭智还发现,鸿铭和客户第一次见面就能让对方印象深刻,客户不仅乐意从他那里购买产品,还主动帮他介绍客户。为什么自己做不到这样呢?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彭智主动向鸿铭请教:“为什么客户第一次见面就能认可你,我却总是遭到拒绝,是不是我天生就不是做销售的料?”

鸿铭询问:“每次见到客户,你是怎么推销的?”

“见到客户时,我会很礼貌地说:‘我这里有一款好产品……您需要吗?’”

听了彭智的话,鸿铭摇摇头:“一见到客户就直奔主题推销,常常会使对方情不自禁地竖起防备心理,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拒绝。试想,如果一个陌生人向你推销产品,你会第一时间购买对方的产品吗?大多数时候不会,凭什么要相信一个陌生人呢?我们有掏钱的理由吗?”

“那该怎么说?”彭智追问

鸿铭是个慷慨大方的人,无私地将自己的“秘诀”传授:“其实,产品再好,也不如两个人的关系好。如果彼此之间的关系拉进了,成交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见彭智依然迷惑不解,鸿铭解释道:“比如,见到事业有成的老板,我会说‘您就是王总吧?真高兴见到您!我早就听过您的大名!’”“见到普通的教师,我会说‘我从小就想成为一名教师,可惜没能如愿!见到您,我觉得特荣幸。’……这是不是马上就拉近了和对方的距离?心理距离拉近了,疏离感消除了,接下来的沟通就会顺畅很多。”

自此,彭智总算明白了,与人交谈之前首先要突破陌生的“关隘”,让不相识的人迅速熟悉起来,为双方搭建一个良好的谈话桥梁。做好这一铺垫,沟通的结果就会大不一样。跟鸿铭的这次交谈,让彭智在工作上受益良多。

去年,彭智被公司安排去总部参加一场重要培训。总部安排的是标准双人间,当彭智进入房间时,另一名培训人员汪鹏已经入住,此刻正躺在床上玩手机

彭智放下手上的行礼,率先打招呼:“你好,很高兴认识你。”(www.xing528.com)

“幸会。”汪鹏抬头看了一眼,然后继续玩手机。

彭智心想,自己要在总部培训两周,这就意味要和汪鹏一起住两周,这样冷淡的相处可不行!显然,汪鹏并不健谈,也不热衷结交新朋友。看来,只能由自己拉近彼此的关系了,于是他接着问:“你是哪里人?”

“山东泰安。”汪鹏漫不经心地回答,视线依旧没有离开手机。

“泰安是个好地方。”彭智说道,“我有个同学也是那里的,离泰山很近,他把爬泰山当成日常运动。”

“哦?”汪鹏的视线终于移开手机,“爬泰山可是一个力气活。”

“谁说不是呢?我第一次爬泰山,就是他陪我去的……”

两个人越聊越有劲,临近晚饭时间,汪鹏主动邀请彭智一同用餐。

从互不相识,到侃侃而谈,彭智只用了半个多小时。

不会聊天的人,聊上数个小时陌生人依旧是陌生人;而会聊天的人,三言两语就能将陌生人变成熟人。不要以为这是奇迹,当你学会了“一见如故”的沟通技巧,这些奇迹也会发生在你的身上。

“听说您是××学校的,我也是那里毕业的。说起来,我是您的学弟呢!”

“听说您是杜老师的学生!他是我的伯伯。”

“听说您的家乡是××,我在那里上的大学。”

……

美国前总统里根曾说:“你在游说别人之前,一定要先解除对方对你的戒心。”

防御心理是阻碍融洽沟通的一座“城墙”,人与人之间的谈话很多时候都是情感之间的交流,以上话术看似十分随意,却也不会令人觉得牵强、不自在,可以迅速消除对方的拘谨感和防御心理,在不知不觉之中产生“一体感”。情感上的距离感消失了,交流也就没那么多阻碍了。

现实中的“一见如故”,大多是谈出来的。在和陌生人沟通之前,不妨先认真观察对方,如对方的举止动作、职业身份、服饰等,将其作为“投石问路”的线索,继而引发更深入的交谈,使沟通顺畅地进行下来,甚至聊出熟悉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