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伤口:光照的地方

伤口:光照的地方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对父亲几乎没什么印象,因为早在6岁之前他就去外地工作了。在无数次争吵过后,母亲仍旧不愿违反计划生育的规定。我还经常用冷暴力逼迫对方向自己先低头,后来我时常反思,美好纯真的感情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被自己不懂事地“作”没了。好的关系是双向的、平衡的。我意识到一段良好的感情必定是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上的。感情中必然存在摩擦,而解决摩擦的方式就是包容和改变。同时,像很多案例中提到的那样,如果一方过于强势,或

伤口:光照的地方

01 自卑童年

我是来自单亲家庭的小孩,父母在我6岁的时候就离婚了。我对父亲几乎没什么印象,因为早在6岁之前他就去外地工作了。当时我还在上幼儿园,每次周末他从家里乘班车去外地的时候,我很舍不得,还会跟着班车一边哭一边跑。但是后来我被迫接受了这种没有父亲的生活,利用压抑的心理防御机制来回避自己的情感。从“不接受父亲的爱”变成了“不接受他人的爱”。不爱自己,不敢被别人爱,更没有爱别人的能力。童年缺爱导致了我的回避型依恋模式,不知道如何回应亲密关系,只能逃避。

因为我是女孩,而父亲需要一个男孩来为他传宗接代。在无数次争吵过后,母亲仍旧不愿违反计划生育的规定。因为父母离异,于是我便从一个大家都羡慕的小孩,变成了需要同情的那一个。曾经有很多老师、家长在与我单独接触并提及我的家庭时,都让我不要难过,要坚强,可殊不知正是这些看似“好意”的安慰让我心中的自卑感越来越强烈。为了掩饰内心的不安与脆弱,我选择了戴上冷漠的面具。

小学的时候,我喜欢的小男生也喜欢我,但我对他表露出的只有讨厌。在一次打闹中我不小心用笔把他扎出血并表示“你活该”后,他就渐渐与我疏远了。初中的时候,有一个非常优秀的男生对我表示过好感,但他的母亲与我的母亲是好友,对我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因此我内心一直有个声音告诉自己:“你配不上人家的,与其等着别人抛弃你,不如先拒绝。”这个声音逼迫着我反复思考对方的缺点,避免接触,最后我们也渐渐疏远了。在结交朋友的时候,我也不敢主动向别人示好,害怕对方因为我的家庭缺陷而瞧不起我。同时,性单恋的特征也经常在我身上出现:别人一喜欢我,我就开始讨厌对方,甚至会觉得恶心。这就是我的原生家庭给我造成的低自尊的心理状态。

随着年龄渐长,我逐渐意识到了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开始努力修复。高二那年文理分科,新班级的同学几乎都不了解彼此的家庭背景,这才让我感觉能真正呈现在大家面前,而不是贴着“家庭破裂”的标签。渐渐地,我有了一些自信。到了大学,我已经可以很坦然地和舍友聊我的原生家庭,并且聊完之后依旧保持自信了。

其实小时候我也并不抗拒跟同学聊我的家庭,因为这不是我的错,无须隐瞒。但在自我暴露后,我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相处过程中总会忍不住想:“他/她是不是因为我父母离异才这样做的?”现在想想,其实这些事情与我的家庭没有太大关系,只是因为我的自信心不够,不敢肯定自己其他方面的价值,才会偶尔把家庭拿来当成挡箭牌。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不会一味指责父母对自己的伤害,而会去理解他们,并与自己内在的执念和解,然后用自己创造出的新的价值和自信去减少自卑,让伤口慢慢痊愈。

02 初恋碰上异地恋——争吵不休的亲密关系

(1)不平衡的爱。在高三毕业那年,我开始了我的初恋。但这是一段不平衡的感情,我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喜欢他,但是因为对方喜欢了我三年,我就抱着“还不错,要不试试看”的想法开始了这段感情。可能也跟我极度缺乏安全感和低自尊有关,只有跟“我没那么喜欢但很喜欢我”的人在一起,我才觉得安全、舒适。但这也让我“恃宠而骄”,不愿意在争吵面前低头,不愿意夸奖对方,犯了“恋爱十诫”中第一诫:把自己当神。我总是不满意对方与我有不同的看法,不喜欢对方的朋友,对方如果不按照我希望的方式说话、做事,我就生气。我想要什么不明说,希望不开口对方就能懂得。我的占有欲也很强,希望对方始终把我放在第一位,因此经常表现得比较强势,以至于对方曾多次表达过:“我觉得你好厉害,我跟你比起来好像差很多”,我在一点一点地消磨对方的自尊心。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下,我们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我还经常用冷暴力逼迫对方向自己先低头,后来我时常反思,美好纯真的感情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被自己不懂事地“作”没了。

(2)一年四次分分合合。大一开学,他去了国外,我们开始了异国恋。新鲜的环境和不同的学习节奏让我开始反思这段感情,我觉得自己还不够喜欢他。想了很久,在开学一个月左右后我主动提出分手。但又过了一个月,我开始怀念他对我的好,又主动找他复合,这样分分合合的情况在一年中出现了四次。现在看来,这是典型的矛盾焦虑型的依恋状态。

后来,我渐渐看到他身上的优点并陷入这段感情当中,但越是这样我就越怕对方离开我,每次我提出分手也并不是真的对感情不抱希望了,只是想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逼对方表达对我多么在意。但是我又不那么坚定,理想化的防御机制让我在空窗期的时候觉得回忆里的东西特别美好,分开的时间越久便越觉得美好。所以每次他回来找我的时候,我都会欣然复合,但真正在一起一段时间之后,我又觉得对方身上缺点重重,矛盾开始激化。

(3)异地恋的隔阂。由于年轻和缺乏经验,我对于异地恋的处理可谓是一个反面教材。我不是一个“安全型恋人”,对方也不太有安全感,我们经常互相猜忌、胡思乱想,从而心生怀疑。我们一年能够见面的时间总共也不超过一个月,且异地之前也只有一个暑假的相处基础,未来遥遥无期,没有承诺,没有念想,平时也不经常电话或视频聊天,只是文字聊天。异地状态下我们经常吵架,虽然一见面就和好了。(www.xing528.com)

(4)潜意识中的自证预言。我害怕对方像我爸爸当初离开妈妈那样离开我,也害怕像人们常说的“先爱上的那个人会先离开”,这种害怕的想法被我“投射”到了对方身上。我总是怀疑他和其他女生的关系,总是害怕他不喜欢我了,总在日常的交流中有意无意地表露出这种想法。大部分的争吵也来源于此,这也是一种“强迫性重复”,即使对方很爱我,我也会怀疑:这个爱是不是真的?能持续多久?是不是总有一天会消失?好像只有验证了这些猜疑之后我才会罢休。在被爱的状态里我不适应,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回归到之前那种被抛弃的状态,因为这种模式我最熟悉,也比较有安全感,所以故事的结局就是,对方真的先于我而离开了。

03 反思与展望

(1)良好的感情以平衡为基础。好的关系是双向的、平衡的。我意识到一段良好的感情必定是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上的。感情中必然存在摩擦,而解决摩擦的方式就是包容和改变。只有平衡,我们才愿意为了对方而改变。老师说得很对,任何想要改变别人的想法都是徒劳的,最好的办法是改变自己。同时,像很多案例中提到的那样,如果一方过于强势,或者一方过于逃避,最终都不能构成一段好的爱情。因此,如果意识到了感情中的不平衡,还想要维持这段感情,就必须通过其他方式来保持平衡。我在这段感情中就是失衡了,其实应该多赞美对方,多给对方一些表现的空间和成就感

(2)理解别人。很多人以自己的角度思考,希望对方能读懂自己的内心。但现在我意识到,要学习接纳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因为每个人成长的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都不同,没有理由让对方与自己完全保持一致,正因为存在差异,我们才会相爱。因此,我们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再过多地投射,要理解他人,加强沟通。

(3)不怕伤害。其实在感情或人际交往中被拒绝、被伤害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没有人能被所有人喜爱。但是如果不去爱人,就必定很少有人来爱你。同时,这种因为害怕伤害而产生的投射和强迫性重复不仅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到别人。因此,我只有不断地主动尝试,才能修复以前的创伤。

(4)爱自己。爱自己,是我从课程中学到的最重要的道理。我以前一直不算是一个爱自己的人,总是羞于自己家庭的不完整,叹息自己性格的缺陷。但是,如今的我意识到:伤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正是因为有这些伤口,我才能拥有共情能力。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有缺陷,有不足,那也是属于我们的最宝贵的一部分。很多导演把自己的童年创伤改编成了艺术作品并获得大奖,很多作家也正是因为童年的不幸才拥有细腻的情感和笔触。每个人的过去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能好好面对,及时疗愈,它们可以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

从前,如果有人对我表现出不喜欢,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定是因为我不够好才会让对方厌恶”,但是现在我变得比较坦然,即使对方不能如我所愿的那样喜欢我,我也依旧会觉得自己很好,可能只是对方的审美角度与我不一样。我们都会遭遇很多挫折,这些挫折各有各的原因,甚至很有可能是一场乌龙。因此,无论遭遇生活中还是感情上的失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要盲目地责怪自己、封闭自己。

虽然我学了很多道理,但是性格上的缺陷不会瞬间消失,不舒服的感觉偶尔仍会浮现,我还在慢慢修复的过程之中。但是我已经能明显感觉到现在的自己和过往的区别,我有爱我的妈妈,也有关系很好的朋友,还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将来,我也会好好爱自己,并把这份爱传递给身边的人。

点 评

作者6岁时父母就离异了,家长和老师对她的关心反而增加了她的自卑感,她选择了一个自己不怎么喜欢、但是却很喜欢自己的恋人。处于异地恋过程中,她分析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投入和付出有点不平衡。作者的总结和反思很深刻,认为未来的亲密关系需要加强沟通,需要有勇气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需要从原生家庭的伤痛中看到蕴藏的资源。“伤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这句话太赞了!相信她一定能在未来的情感历程中获得更好的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