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疆防线的破碎:明朝北疆的安全危机

北疆防线的破碎:明朝北疆的安全危机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正统年间,由于瓦剌的迅速崛起,明朝北疆已经产生严重的安全危机。明军的惨败充分暴露出政治、军事的各种矛盾。此后则爆发了北京保卫战,因为于谦等主战派坚决抵抗,成功击退了瓦剌军的进犯。瓦剌军此后持续不断地对北疆构成威胁,北疆的危机越发加重。依据当时双方角力的实际情形,明军只能通过增兵来增加防线的厚度。明朝统治者精心构筑的北边防御体系,也就此宣告瓦解。

北疆防线的破碎:明朝北疆的安全危机

就在女真悄悄崛起的同时,明朝正步履沉重地迈入全面衰退期。先有万历皇帝的懒政,再经天启皇帝的荒政,再遇到崇祯皇帝的胡乱折腾,最终导致大明王朝的气数殆尽,而且已成积重难返之势。由于皇帝昏庸、宦官专权,明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呈现出严重的危机。武昌、苏州等地出现规模不等的民变,辽东甚至出现兵变。这表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官与民之间的矛盾,正日益突出。动辄万人以上的民变规模,不仅反映社会危机的日渐加深,同时也宣告明政权的统治力正在衰减。在军事上,同样呈现出明显的颓败之势,尤其是与后金之间在攻守态势上悄然发生改变。皇太极在位时更是大举入塞,进一步加快了推翻明政权的步伐。

在正统年间,由于瓦剌的迅速崛起,明朝北疆已经产生严重的安全危机。“土木堡之变”中,英宗朱祁镇成为俘虏。明军的惨败充分暴露出政治、军事的各种矛盾。此后则爆发了北京保卫战,因为于谦等主战派坚决抵抗,成功击退了瓦剌军的进犯。北京保卫战虽然取胜,却没有对瓦剌军构成致命打击,胜利成果终究有限。瓦剌军此后持续不断地对北疆构成威胁,北疆的危机越发加重。《明史》记载,“景帝即位,十余年间,边患日多”[2],这真实反映出当时边务日渐衰败的实际情况。

俗话说,攻难守易,其实攻与防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而绝对,防守一方至少相对较难占据主动。如果摸不准对手的进攻方向,则更容易处于被动。这正如孙子所说“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3]。明朝对北部游牧民族更多采取防御之策,但是北部边界线漫长,如何实现有效防守,终究是一件难事。在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边饷危机已经明显呈现出来,而且渐渐演变成长期的结构性问题,这同样在加速明王朝的衰亡。有学者总结这种结构性问题的突出表现:“边镇防线过长,内地补给有限,粮食运转路途遥远,困难过大,成本太高。”[4]到了衰世,随着政治腐败和经济下滑,前方补给变得更加困难,原有的边疆战略自然就会失去继续贯彻执行的基础。当初设计九镇虽然起到一定实效,但到了此时,其中弊端如巨大的物资损耗等,也变得日益突出。面对困境,孙承宗多次呼吁裁减军队员额,上书请求简汰官兵[5],以争取节约开支,维持前线士卒的基本补给。依据当时双方角力的实际情形,明军只能通过增兵来增加防线的厚度。但是,因为补给不足,孙承宗只能提出这种饮鸩止渴的策略,实属万般无奈。(www.xing528.com)

万历年间,明廷连续用兵。万历中期的“万历三大征”,即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援朝抗倭之役,也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边防问题由此而日益严重。朝廷被迫四处筹措军饷,“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6],给各地民众带来沉重压力。此外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十三边镇的防线过长,官军人马也明显不足”[7]。明朝中期,由于世袭制的军队完全丧失战斗力,明廷被迫改而采用募兵制来补充兵力。这种改变一度对抗击倭寇起到积极作用。但到了后期,已然挽救不了整个军政的败坏。政治腐败不可避免地对军队构成侵蚀,并很快就形成层层盘剥式的贪腐。下级军官难以依靠薄酬养家,底层士卒更是无法糊口。即便如此,他们还要承受各种沉重的剥削,最终只能走上哗变的道路。崇祯初年,处于辽东前线的宁远,便率先出现士兵哗变,辽东巡抚毕自肃、总兵官朱梅奔走不及,都被叛兵抓住。此后,山西等地相继发生勤王兵哗变事件。军队毫无战斗力,甚至“一望虏兵,即思逃遁”[8]。保卫明王朝的长城,已经呈现轰然坍塌之势。明朝统治者精心构筑的北边防御体系,也就此宣告瓦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