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识古浪峡:兰州至十八里堡的壮丽之旅

初识古浪峡:兰州至十八里堡的壮丽之旅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兰州出发,沿312国道一路向西,经过“盛夏飞雪、寒气砭骨”的乌鞘岭,再经安源、黑松驿,在山峰陡立、峭壁千仞的险关隘道古浪峡入口处,有一村庄,叫十八里堡。1952年1月古浪县设7区,第六区区署在张家墩,辖黄石、黄兴、黄一、蔡泉、新山、永宁、小林7乡。

初识古浪峡:兰州至十八里堡的壮丽之旅

祁连山脉,气势磅礴,蜿蜒起伏,宛若一条巨龙,横亘于甘、青之间。之于河西走廊,可谓万物之母、生灵之源,祁连雪水孕育着一片片绿洲,也滋养了一个个生灵。在卫星地图上,野马山、托勒山、疏勒南山、党河南山等山脉与湖盆、河流、谷地组成了巍峨耸立、气象万千的祁连山脉。在山峦云立、沟壑纵横的祁连山脉之中,掩藏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村落,尚家沟便是其中之一。尚家沟藏身于河西走廊东段、乌鞘岭末梢山麓。从兰州出发,沿312国道一路向西,经过“盛夏飞雪、寒气砭骨”的乌鞘岭,再经安源、黑松驿,在山峰陡立、峭壁千仞的险关隘道古浪峡入口处,有一村庄,叫十八里堡。村庄东段有一三岔路口,路口处,312国道继续向西,继而向北通往古浪县城;岔路口向东有一条石子路,是通往尚家沟所在地黄羊川的141县道。顺着相对宽阔、平缓的河谷南侧山麓,141县道蜿蜒回旋,经营盘滩、曹家台、李家庄子,到一个叫一棵树的地方。从一棵树向南望去,七八公里处,尽是高低不等、绵延不尽的山峦,尚家沟就在那里。在行政区划上,尚家沟属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羊川镇,在黄羊川的南部山区,当地人称作南山。当我们将尚家沟放置于所在乡县,通过聚焦一地、不断放大的方式来逐次展示,我们就能清楚地了解到尚家沟的地貌与风情。

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南依祁连山东延支脉乌鞘岭、毛毛山,北靠腾格里沙漠,位于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古浪,系藏语“古尔浪哇”的简称,意为“黄羊出没的地方”。据《武威通志·古浪卷》记载,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中央政权设置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河西四郡,在今古浪县境内设苍松、揟次、朴环三县,属武威郡辖。自西汉至今,从东汉时期改苍松为仓松,东晋十六国时改仓松为昌松,隋唐设昌松县,明洪武年间更名古浪,民国设古浪县,迄今为止,古浪建县时间已逾两千多年,有着久远的发展历史。古浪县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500米至3500米不等,山川地貌特征明显。依据地势,古浪县境内大致有三种地形——相对平坦区域、山地和沙漠。相对平坦区域主要为古浪河、大靖河倾斜冲积区域,位于双(塔)景(泰)公路以北,腾格里沙漠以南。古浪县所辖古浪镇、土门镇、大靖镇、裴家营镇、海子滩镇、永丰滩镇、黄花滩镇和定宁镇均位于地势平坦区域,地势相对平坦区域生活条件相对便利,经济发展较好。构成古浪的另一主要地形为山地,我们一般称之为山区,海拔高度在2000米到3500米之间,古浪县所辖黄羊川镇、黑松驿镇、民权镇、直滩镇、新堡乡、干城乡、横梁乡、十八里堡乡、古丰镇等乡镇多为山地,属于山区。第三种便是沙漠地带,在古浪县永丰滩镇、黄花滩镇、西靖镇和海子滩镇以北,约占古浪县县域面积的三分之一。

黄羊川镇位于古浪县城东南方向约25公里处,地处古浪河上游。黄羊川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峡谷平川相间,南北两山相望,中为平川。据《古浪县志》,关于黄羊川最早行政建制的记载为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民国八年,黄羊川属古浪县一区管辖;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划归古浪县龙山镇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羊川属古浪县第一区五、六乡。1952年1月古浪县设7区,第六区区署在张家墩,辖黄石、黄兴、黄一、蔡泉、新山、永宁、小林7乡。1955年10月撤区并乡,设黄石、黄一、新山、永宁4乡。1958年9月成立前进公社。1958年12月,古浪县建制撤销,并入天祝藏族自治县,与高峰、岘子、古浪、西大滩、松林等公社的部分区域合建黄羊川公社。1961年12月古浪县建制恢复,随之将人民公社规模进行调整,设立黄羊川公社、井泉公社。1982年月黄羊川公社改为黄羊川乡,属黄羊川区;井泉公社改为井泉乡,属大靖区。1984年4月撤区并为黄羊川乡,辖16个村。2002年12月撤乡建镇。2004年9月,将原井泉乡北岭沟、井儿沟、四道岘、打拉水、薛家水、韭菜沟6村并入黄羊川镇。在我2016年前去调研时,黄羊川镇辖一棵树、周家庄、菜子口、大南冲、马圈滩、张家墩、石门山7个川区行政村和小南冲、尚家沟、石城、张家沟、薛家水、韭菜沟、打拉水、四道岘、井儿沟、北岭沟、东窑、西窑、头沟岭、大台14个山区行政村。相对古浪县地势平坦区域,黄羊川属于山区,是南部山区乡镇之一;在黄羊川,按照当地的习惯,人们又将中间平坦区域称为“川区”,将南北两侧称为“山区”,南侧是南山,北侧为北山,尚家沟位于南山。

黄羊川南部山区有许多南北走向的山谷,人们就居住在这些山谷当中,组成了一个个自然村落,点缀着粗犷而荒凉的大山。尚家沟由三条山谷组成,山梁沟谷宛若老农的手,将村庄捧在手心。对于尚家沟,我们可以用三沟、四点、六小组加以概括:人们分布在三条山谷、四个聚居点,组成六个村民小组。自西向东的第一个沟谷,人数最多,名字也叫尚家沟,是一个自然村落,村落分为尚家沟阳屲和尚家沟阴屲两部分,在村民小组划分上叫作第一、第二小组;中间山谷的居住点叫下泉,是第六小组;东面山谷叫上泉,是第五小组。三条山谷向北交汇于一个叫耕读坡的地方,也是尚家沟村的一处居住点,分为阳屲和阴屲两部分,阳面山上的村庄叫阳屲,是第四小组,阴面山上的村庄叫阴屲,是第三小组。尚家沟南北两侧自然景观截然不同,南侧是松树山,山上长满了松树、柏树、桦树等乔木冬青、鞭麻、灌木柳、野枇杷沙棘等灌木;村庄以及村庄以北是土山,在万物肃杀的冬季,除了几棵稀疏的白杨立在那里,村庄以及北侧的土山,全是裸露的黄土,一片荒凉,毫无生机;在植物生长的季节,庄稼、花草给村庄增添了生机,山脊、山坡、沟底,到处一片翠绿。(www.xing528.com)

尚家沟地处祁连山高寒亚干旱地区,平均海拔2600米,地势最高的显化山海拔2800米,年均气温5.5℃,无霜期12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且多集中在7到9月之间,呈现春夏干旱、秋季多雨的特点。受高海拔、低气温、少降水和短无霜期等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限制,尚家沟是一个物产相对匮乏的地方,这里主要生长耐寒耐旱的白杨、松树、桦树、柏树、杏树树木以及小麦土豆、豌豆、油菜等作物。对生活于此的人们来说,西瓜苹果、黄瓜、辣椒等瓜果蔬菜的缺失,并不影响大自然赐予他们一个缤纷的世界。夏季来临,村庄四周的山上长满了各色的花草,红色、白色、蓝色、黄色……马莲花[1]、粉团花[2]野菊花……知名的、不知名的……在南面松树山上,植物的种类更多,除松树、柏树、桦树等树木之外,还有冬青、鞭麻、灌木柳、野枇杷、沙棘、芍药、野蔷薇等数不尽的植物,将山峰、山谷装扮一新,呈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南侧松树山上还生长着蘑菇草莓、树莓、沙棘以及其他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野果。记忆里,儿时的我们,最喜欢的便是在山上嬉闹玩耍。

从尚家沟向外,通往一棵树、菜子口、张家墩、马圈滩、达家沟、任庄沟、黄泥岗等地,约有七八条山路。这些山路中,通向一棵树的道路最为平坦,沿着三条沟到耕读坡,再顺沟到一棵树,一路都在平缓的沟底行走,不需翻山越岭。其他的道路都是沿着沟底、山脊或者陡坡形成,按照当地的说法,走这些路需要“登高爬低”、翻山越岭。有些山路更是掩藏于杂草、乱石、灌木丛中,只能徒步穿行,甚是难走。日常生活中,虽然村民也去周围其他地方,但前往镇政府所在地张家墩和古浪县城的频率要高得多。前去县城,尚家沟村民无一例外地选择途经一棵树的道路,他们从村庄出发,到一棵树,再去县城。前去镇政府所在地张家墩,不同山沟的人们往往选择不同的道路。尚家沟、一棵树和张家墩构成一个三角形,相比之下,上泉、下泉到张家墩的直线距离比较近。2000年之前,上泉、下泉的村民前往张家墩基本都选择向东的山路,一路需要翻山越岭。2000年之后,随着三轮车、摩托车的普及,上泉、下泉的村民逐渐放弃了向东的山路,开始选择向北途经一棵树再去张家墩。尚家沟阴屲、阳屲和耕读坡的村民前往张家墩,他们自始至终都选择向北途经一棵树的那条道路,这对他们来说要轻松得多。无论是向东翻山越岭通向张家墩的山路还是向北通往一棵树相对平坦的道路,对于出门求学的孩子而言,那是再也熟悉不过的。我上学时,每天清晨从家出发前往一棵树或者张家墩,下午放学再走回山村,寒来暑往,先后走了将近十年。

从我所在村庄上泉向东去张家墩就是典型的山路。前往张家墩,首先要爬上门前的一座山梁,叫东沟屲梁,坡很高,与三十层楼相当,也很陡,大概六十多度。爬坡需要踮着脚走“之”字形,即使如此,也得“三步一喘(气),五步一缓[3]”,花上二十多分钟。爬上坡顶是沿着山梁、斜坡的崎岖小路,转过几个大弯,又是一个大坡,坡下是一个叫下后沟的地方。之后的路平缓了许多,但依然在沟底和山梁上。若是骑自行车走这条路,则完全是“下坡人骑车,上坡车骑人”。因为坡度很陡,就是下坡路也并不能正常骑行,人们大多一只脚踩着脚踏,一只脚拖在地上当刹车。若是两个调皮捣蛋的男孩,往往会一人骑车,另一人扯着拴在车后的绳子,蹲在地上,在满是浮土的路上尘土飞扬地滑向坡底。上坡更是费劲,需要人推着或者扛着自行车,爬到山顶平处,大都累得筋疲力尽。无雨无雪的天气还好,遇到雨雪天气,几乎很难爬上东沟屲坡,除非人们在草地或者路边的庄稼地里行走;当然下坡也不容易,免不了摔几个跟头。无雨无雪也并不意味着有多好走,人走在满是浮土的山路上,鞋面、裤管甚至全身都是灰尘,冬季尤为突出。通往一棵树的道路要好一些,不需翻山越岭,但也因为是土路,自然免不了雨雪天气的湿滑泥泞和干燥季节的尘土飞扬。自200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村民购买了摩托车和三轮车,向东通往张家墩的山路便逐渐被人废弃。2017年左右,那条山路已经长满了荒草,有些地方甚至完全没有了曾经是条山路的痕迹。而其他的道路,无论是向东通往马圈滩、达家沟,还是向南前去任庄沟、茶树沟,以及向西通向黄泥岗、郭家岭、草窑沟,相比之下,山路更是崎岖难行,尤其是前往达家沟、茶树沟的路,也因为那里的村民不断外迁,前去的道路都已彻底废弃,变成了乱石杂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