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慢让心灵柔软,感悟生活的艺术

慢慢让心灵柔软,感悟生活的艺术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事创作的人,内心应该是柔软的。袁老师的课堂,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感知生活,还要让学生感悟生活。如解读《选择》这幅作品,过程是艰难的,领悟却是深刻的。“对于‘选择’的理解,也许我们健全人想到的,他们想到了;也许我们想得肤浅的地方,他们比我想得更加多、更加深刻!”在这节课里,素不相识的人之所以有机会交换着心灵的密码,全赖于袁老师的精心设计和悉心引导,让学生们能穿越黑暗,去触摸盲人孩子的心跳。

慢慢让心灵柔软,感悟生活的艺术

从事创作的人,内心应该是柔软的。这颗心,能感知这个世界的每一点细微的变化,能读懂常人未能读懂的生活启示。袁老师的课堂,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感知生活,还要让学生感悟生活。

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摄影作品的过程,看似在读懂作者,实则是在读懂生活。教师在这个过程里要给学生的不是解读作品的结论,而是解读作品的思维方式——这是写作的源泉。一幅绘画或是一幅摄影,可以结合作者内心的想法去了解作品内涵;艺术品的价值,正在于作者的内心世界对世人的影响;艺术品的感召力,正在于创作者展现的人生态度……这是解读的几个层次,也是思考的不断深入。想得广、想得深,才有可能悟得明白、悟得透彻!

如解读《选择》这幅作品,过程是艰难的,领悟却是深刻的。摄影作品《选择》是一位低视力的孩子拍摄的,画面主体是地铁站的闸机入口。然而,这个孩子却在这个闸机入口处参悟到了人生道理,她的思想火花比眼睛更明亮:

当N个闸机代替了检票员,你是不是曾无数次选择过究竟入哪个闸机,好像人生的岔路口,选择越多,徘徊越多。

特别是教师的点拨:“这幅作品,不仅仅是针对盲人的,还针对你、针对我、针对我们。”“对于‘选择’的理解,也许我们健全人想到的,他们想到了;也许我们想得肤浅的地方,他们比我想得更加多、更加深刻!”特别是“非视觉摄影”这一概念的引入,直接将学生的思考引入一个新境界:感知世界,除了五官,还有心灵

特别是孩子们读到盲孩子的内心独白,他们的心灵被震撼了:

我能感觉到光线照在脸上,能听得到风吹树叶的声音,能闻到空气中花儿的芬芳,然后我按下快门。

失明并不代表我们无法感知这个世界,只是我们的角度不同而已。(www.xing528.com)

盲人的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苦是甜。

所有的障碍都源自内心。

当你看不见外面的时候,你就会更多的往自己的内心看。

一个人该以怎样的姿态活在这世间?这节课给了孩子们很好的引导!

因为教学设计中有了这样的层层蓄势,我们在这节课的末尾看到的学生展示作品的环节,惊喜层出不穷,虽然谈的重点、说的风格各有风采,但思维核心只有一个——用一颗柔软的心去感知世界、感悟生活!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远到面对面无话可说,也可以近到穿越时空心灵交汇。盲人孩子和健全人拥有共同的生活空间,却因为感知世界方式的不同而拥有各自的心理空间。在这节课里,素不相识的人之所以有机会交换着心灵的密码,全赖于袁老师的精心设计和悉心引导,让学生们能穿越黑暗,去触摸盲人孩子的心跳。

黑暗,或许会让人的眼睛“不可见”,却无力阻挡心灵的“可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