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墓室壁画: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转折

汉代墓室壁画: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转折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代墓室壁画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也是早期中国画技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绘画古称“丹青”,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古画的面貌和古人对色彩的重视。东平壁画的内容取材于中国历史故事、名人典故和乐舞杂技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文化背景。《女史箴图》中的女主人与东平壁画上部的仙人形象相似度非常高。

汉代墓室壁画: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转折

汉代墓室壁画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也是早期中国画技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绘画古称“丹青”,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古画的面貌和古人对色彩的重视。东平壁画就是古代优秀 “丹青”作品的代表,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汉民族和汉代艺术家的思想文化观念与审美意识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东平壁画的形式和内容是时代的产物。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东平壁画融合了充满幻想的南国楚地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和北方中原刚健豪迈注重写实的绘画特点,作品大气磅礴,令人感慨,它真实反映了汉代艺术气势古拙的美学意蕴和深沉宏大的时代精神。东平壁画的内容取材于中国历史故事、名人典故和乐舞杂技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文化背景。专家认为秦汉美术基本上是在较少外来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本土文化,是比较纯正的华夏民族艺术和东方文明之光,启示和促进了中国美术的发展。同时在一些外来因素的影响下,它又超越了本土文化,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先河,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平壁画在表现手法上,发展了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墨为主要材料、以线描为主要造型手段的造型观念;在画家构成上,以民间画工为主体,成为汉代最有时代特色的画种,尽管它不能代表都城文化的最高水平,确切地说它只能代表那个历史时期的民间水平,但也足以让世人感叹,佩服古代画匠高超的艺术创造才能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后世与之相仿的画作,首推传为东晋顾恺之所作的《女史箴图》,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画史中有作品可考的第一人。他作画力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主张画人物要有传神之妙。其画作中的人物运用强劲有力的细线,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并用淡墨渲染增强质感,充满艺术魅力。《女史箴图》中的女主人与东平壁画上部的仙人形象相似度非常高。《女史箴图》中的人物同样运用了“十八描”中的铁线描和高古游丝描,如第四段画两女相对妆容中的人物,人物衣纹的线条均匀而有节奏,连绵环绕、悠缓自然,创造了线条的复杂韵律,波状翻转的衣褶、飘带,精心梳妆的发型等都表现出感性和飘逸动感的活力。《女史箴图》中的用线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东平壁画中的用线也绝不逊色,除了人物的用线外,上文提到的云纹用线的稳健和流畅也体现出了画匠的极高造诣。《女史箴图》和东平壁画虽有相似之处,却不可完全等同而语。二者的区别在于顾恺之是典型的画家,而不是创造东平壁画的一般画匠,画匠与画师的联系在汉晋转折之际究竟怎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甚至相互融合,这是中国美术界仍然需要进一步梳理和解决的问题。

女史箴图局部(www.xing528.com)

除了用线方面的相似外,东平壁画与《女史箴图》在构图和设色方面也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二者都运用以墨线勾勒,再平涂填色的艺术手法,从构图上突破了秦代以来图案式横向排列的呆板样式,已比较重视物象的比例和透视关系,讲究画面的艺术效果。《女史箴图》中“修容饰性”一段,端坐对镜的梳妆仕女脸型圆胖,神态端淑,有汉画遗风,而立者面相清秀、身材修长,有南北朝“秀骨清像”的意味,其目光专注、神情恭谨,符合人物身份,刻画可谓惟妙惟肖;其第三段中画冈峦重叠,人物射猎于山间。作者在画人物之后,还彩绘了连绵起伏的山峦,不仅烘托了画面气氛,还像一条纽带,使人物更加关联,打破了横卷式画面那种人物平列的呆板格式,同时表现出山水画萌芽期的面貌。

东平壁画无论在构图、色彩还是人物造型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表现出中国美术在变革和技法上的进步,不仅对研究汉代壁画、了解汉代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在把握早期中国绘画艺术的萌芽、发展和演变方面,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本篇撰稿人:朱  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