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晋南北朝墓室绘画遗迹|中国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墓室绘画遗迹|中国美术史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魏晋墓室绘画魏晋时期的绘画处于两汉向南北朝过渡的阶段,汉画的影响还比较明显,以甘肃河西地区发现的魏晋壁画、墓砖画和少量棺柩画为代表,反映了这一时期西北地区墓室绘画的水平。魏晋砖画墓有两室墓和三室墓两种。它代表了南北朝时期南方墓室绘画的主要风格。从人物造型的细腰、修长身材来看,南朝砖画具有南朝人物画“秀骨清像”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墓室绘画遗迹|中国美术史

(一)魏晋墓室绘画

魏晋时期的绘画处于两汉向北朝过渡的阶段,汉画的影响还比较明显,以甘肃河西地区发现的魏晋壁画、墓砖画和少量棺柩画为代表,反映了这一时期西北地区墓室绘画的水平。

甘肃河西地区的魏晋墓主要发现于甘肃酒泉、嘉峪关和敦煌等地。1972年至1977年在甘肃省酒泉市果园乡和嘉峪关市新城乡发掘了16座魏晋时期的墓葬。这些墓葬的装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砖画,一种是壁画。这些砖画和壁画表现的题材非常丰富,有描绘墓主日常生活场景的,包括宴饮、庖厨、农桑(图4-5)、畜牧(图4-6)、狩猎、坞壁等,也有表现代表祥瑞的神禽异兽、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的。表现手法比较随意,线条流畅奔放,动态夸张生动,设色比较简单,以黑、白、红、黄为主。

魏晋砖画墓有两室墓和三室墓两种。三室墓是在两室墓前室、后室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室。墓室一般模仿当时世家豪族的宅第来构造,墓室内装饰得非常讲究。以嘉峪关市新城1号墓为例,墓壁用砖砌筑,前室四壁和后室后壁上嵌有彩画砖,每壁嵌四五层。彩画砖上的画面呈横长方形,一砖一画,砖四周有赭红色边框。前室砖画内容丰富,以墓门至后室的过道门为界分为两边,一边砖画以表现墓主的家居生活为主,如宴饮、庖厨、汲水、奏乐等;另一边砖画则表现墓主的庄园经济生活,如农桑、放牧、耕种、扬场和狩猎等。后室只后壁上有砖画,内容简单,有绢帛、束丝、生活用具和侍女像等。砖画笔法粗放,设色单纯,构图简练,形象自然,塑造出真实、生动的人和动物的动态形象。

图4-5 《采桑》砖画

西晋

图4-6 《牧马图》砖画

西晋

魏晋壁画墓以酒泉丁家闸5号墓为代表,其壁画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墓室分为前后两室,在砖筑的墙面上薄施一层草泥,然后刷一层极细的黄土色泥皮,再在墙面上作画。前室壁画较复杂,墓顶部绘有莲花藻井,以下用土红色宽带自上而下分为五层。第一层无彩绘,象征天。第二层四壁中央各绘有一个倒垂的龙首;东壁绘有东王公和内有三足乌的太阳;西壁绘有西王母和内有蟾蜍的满月,西王母左侧有持华盖的女侍,前面有九尾狐和三足乌;南壁绘有白鹿、羽人;北壁绘有四蹄腾空、急速飞驰的神马。第三、四层画面以后壁第三层所绘墓主宴饮行乐图为中心,描绘了墓主的日常生活场景,有家居宴饮、车马出行、运输、耕作、放牧、采桑和坞堡等场面。第五层绘有象征地的黑色龟,四壁隐约可见黑背黑甲、口吐红舌的大黑龟。后室为券顶,壁画较简单,共分三层:第一层绘有祥云;第二层绘有奁盒、弓箭、方扇、拂尘等器物;第三层绘有三束丝绸和绢帛,表示墓主的室内财富。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和服饰均为少数民族风格。酒泉丁家闸5号墓壁画规模宏大,结构繁缛,是甘肃河西地区魏晋绘画艺术中水平较高的作品。

(二)现存的南朝墓室绘画遗迹

南朝的绘画成就除了文献资料中记载的相关内容及少量卷轴画的摹本外,近年来陆续发现了一些南朝墓室中的绘画遗迹,主要集中于六朝故都南京附近,如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南京油坊村南朝墓、丹阳鹤仙坳南朝墓,以及丹阳胡桥、建山南齐大墓。此外还有河南邓州出土的彩色画像砖等。这些无名工匠的作品是我们了解当时绘画面貌和水平的重要遗存。

南京西善桥墓室南、北两壁的砖印画像,为《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图4-7),由200余块砖拼镶而成。人物形象作线雕凸现在画面上。南壁是嵇康阮籍、山涛和王戎四人,北壁为向秀、刘伶、阮咸和春秋时期的隐士荣启期。人物之间各以银杏垂柳梧桐树木相隔,画面做横卷式构图,人物之间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人物均穿宽袖长衣,席地而坐,分别做弹琴、长啸、思辨、谈玄、酣饮等情状,神情状态各异。

图4-7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拓片,局部)

南朝
长240厘米,宽80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竹林七贤图》在东晋开始流行,南朝各代相继盛行,甚至出现在帝王贵族大墓的主壁上。与竹林七贤题材相配合,还布置有羽人、龙虎等题材。如果这两大题材出现在同一墓室中,则显示了墓主及其所属阶层追求“士气”与渴望升仙的双重人格。在艺术语言上,南朝砖印拼镶画以线条为主,线条粗细均匀,衣纹的褶子、动势都很自然,与汉代画像砖的表现手法有明显区别。它代表了南北朝时期南方墓室绘画的主要风格。

河南邓州的南朝彩色画像砖墓,墓室券门上有鲜艳的彩绘壁画,色彩有七种之多。墓壁上镶嵌有模印彩色画像砖,一砖一图,采用浮雕加彩手法,具有立体感。每一块砖上都绘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有贵族车骑出行行列、孝子故事、神仙故事,以及四灵、麒麟、凤鸟等带有祥瑞和辟邪性质的禽兽形象。作品构图紧凑,人物身材修长,风度优雅。男女出行图通过将鼓吹、仪卫、男女侍从以及男女主人骑马坐车等画面组合连接起来,形成声势浩大的出行阵势。这些彩画砖的表现手法与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有明显的继承关系,但是线条流畅,气势连贯,人物生动活泼(图4-8),已经完全摆脱了汉画的古拙状态,显示出绘画技巧的提高。从人物造型的细腰、修长身材来看,南朝砖画具有南朝人物画“秀骨清像”的特征。

(三)现存的北朝墓室绘画遗迹

北朝绘画除了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摹本传世之外,没有其他的卷轴画作品流传下来。但近年来出土了不少墓室壁画、石刻画以及带有装饰画的工艺品,为我们认识和了解北朝的绘画风貌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1.北魏宁懋石室线刻画

图4-8 《出游图》砖画

南朝
长38厘米,宽19厘米,厚6厘米
1957年河南省邓县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北魏石刻画以河南洛阳附近出土的宁懋石室及其他几件画像石棺上的最具代表性。宁懋石室是北魏横野将军、甄官主簿宁懋墓前所立的祭祀祖先的祠堂[6],1931年出土于洛阳北邙山半坡,现存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石室内壁、外壁用阴线雕刻着墓主生前的生活内容(图4-9)和以孝子题材为主的故事画。人物多是秀骨清像,山石树木、房屋等刻画得生动具体,其线刻技巧相当成熟,反映了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广泛吸收中原文化的情况,以及南北文化交流融合所达到的水平。

此外,北魏具有代表性的石棺还有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孝子画像石棺(图4-10)和洛阳关林博物馆保存的一具画像石棺,以及山东青州出土的北齐武平四年(573年)的线刻画像石,这些石刻都反映了北朝绘画的面貌和水平。(www.xing528.com)

2.北魏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屏风

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中出土的漆画屏风(图4-11)也是考察北魏绘画的重要遗物。[7]木板屏风完整的共有5块,每块高80厘米,以红漆为底,榜题处为黄底墨书,人物和器具用墨线勾勒。漆画分4层,表现的是古代帝王、名臣、孝子和列女等的故事,包括帝舜、周太姜、卫灵公晋文公孙叔敖、汉成帝、班婕妤以及孝子李充等人物。画面以人物为主体,用线描勾勒。人物旁有文字榜题,标明内容和人物的身份。木板屏风的题材和表现方法在继承汉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其中如班婕妤辞辇的构图及人物刻画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隋代摹本相似,反映了南北文化艺术在民族交流中互相融合的趋势。

图4-9 《宁懋夫妇图》壁画(拓片,局部)

北魏
洛阳博物馆藏

图4-10 孝子画像石棺线刻画(局部)

北魏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

图4-11 漆画屏风(局部)

北魏
高80厘米,宽20厘米
山西省大同市司马金龙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图4-12 《仪卫出行图》壁画

北齐
高130厘米,宽168厘米

3.北齐娄叡墓壁画

北朝壁画墓近几十年来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宁夏等地有不少发现。其中重要的有河北磁县出土的东魏茹茹公主墓、北齐高润墓和湾漳村大墓,山东临朐出土的北齐崔芬墓,山西太原出土的北齐娄叡墓[8],宁夏固原出土的北周李贤墓。这些墓中均有精美的壁画出土。北齐建都邺城(今河北临漳),以太原为陪都,因此两地的北齐遗迹较多。其中以娄叡墓壁画最为精美。娄叡生前曾任大将军、大司马等职,被封为东安郡王,地位显赫。墓中残存壁画200多平方米,分布于墓门、甬道及墓道处,其中以墓道左右两壁的出行图(图4-12)和回归图最为精彩。出行图和回归图中都有骑马行列,导骑在前,后面有墓主及随从坐骑跟随。人物的疏密布置得体,多而不乱,统一的节奏、匀称的布局中有丰富的变化,突出了墓主的显赫威仪。画家十分善于表现物象的动态,马匹或昂头,或垂颈,或转首,或嘶鸣,这些细微的动态变化显示出骏马的矫健和敏捷。出行图中画有一坐骑突然受惊,骑马者身体前伏,引起他人的注意。这一情节的处理使出行队伍更显生动活泼。墓道墙壁上还画着骆驼队和军乐仪仗(图4-13),甬道处绘有侍卫门吏。墓室内描绘了墓主夫妇观赏歌舞及准备出行的车骑,墓室顶部绘有星宿天象。壁画中运用色彩晕染、远近对比及动静对比等手法,加强了形象的立体感和真实感,代表了北齐绘画的新水平。

4.北周安伽墓围屏石榻

近些年来,在陕西西安发现了几座具有浓郁祆教艺术特色的墓葬,墓主为入华的中亚粟特人,墓中出土了围屏石榻、石椁等石质葬具。其中,西安北郊发现的安伽墓中出土的石刻有浮雕彩绘贴金的围屏石榻(图4-14)和石门。石门正面装饰有减地浅浮雕贴金彩绘图案,内容为祆教祭祀场面。浮雕彩绘贴金的围屏石榻由11块石板构成,其中有石屏风3块、榻板1块、榻腿7个。值得注意的是,三面石屏风上都绘有具有强烈异域艺术风格的图案:左侧屏风上刻绘的图案依次为车马出行图、狩猎图、野宴及动物奔跑图;正面屏风上的画面由6幅图案组成,从左至右依次为奏乐舞蹈图、宴饮狩猎图、居家宴饮图、宾主相会图、野宴商旅图和奏乐舞蹈图;右侧屏风上表现的是狩猎图、奏乐宴饮舞蹈图和出行送别图。正面屏风上的墓主夫妇居家宴饮图和宾主相会图是整个屏风画面的重点,其他画面内容均以此为中心展开,表现了墓主安伽生前的生活经历,包括出行、宴饮、狩猎、娱乐等场面。画面中的人物大多为胡人形象。这种围屏石榻是定居中原的粟特贵族使用的一种特殊的石质葬具。另外,榻板正面和侧面还刻绘有一些鸡、大象、狮子、鹰、牛等禽类和兽头图案,榻腿上雕刻了类似镇墓兽的兽首人身图案。

图4-13 《军乐仪仗图》壁画(局部)

北齐
高135厘米,宽160厘米

图4-14 安伽墓围屏石榻浮雕彩绘

北周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炕底寨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外,类似的墓还有与安伽墓相距不远的史君墓、康业墓等。这些墓葬的发现,使人们对北朝时期旅居中国的粟特贵族的文化、生活习惯、服饰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有了大致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中原艺术与外来艺术的融合、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