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漆画发展,突破工艺材料局限,融入中国现代艺术主流

漆画发展,突破工艺材料局限,融入中国现代艺术主流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这样才能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突破工艺制作与材料的局限,以求得漆画的突破和发展,最终汇入中国现代艺术的主流。在中国历史上宣纸的发明和使用,使墨色在纸上创造了多变的肌理和许多神妙的意象,极大地发展和深化了水墨画的表现力,为中国画的繁荣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漆画发展,突破工艺材料局限,融入中国现代艺术主流

◎陈昌柱

漆画自1980年正式定名,1984年列入全国美展到现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在呈多元化发展的当代艺术中,漆画以独特的魅力放射着奇异的光彩,显示出作为现代艺术的漆画具有深厚的发展潜质与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漆画毕竟历史太短,根基尚浅,与博大精深的中国画以及实力雄劲的油画等诸画种相比,还显得稚嫩,在大展中排在“综合”、“其他”之列,还只能与水彩、年画、插图等小兄弟为伍。刚度过启蒙期步入发育期的漆画,正处于一种由器物向绘画的观念转换、意识调整及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中,摆在漆画家前面的道路艰难而又曲折,还需要艺术家们一步一个脚印执着地走下去。

漆画作为一种纯艺术的绘画形式,其涵盖应有宽泛多样的包容量。它必须贴近时代以表现现代人情感和特质;它需要立足于传统,在传统的根基上创造发展;它必然要借鉴吸收其他画种艺术的养分,以启发升华自身的潜质。这就需要我们摈弃那种封闭与固守的狭隘观念,打破目前漆画重技术、重材料以及装饰小品化的格局,在大的文化背景下确立一种大漆画的现代观念。这种大漆画观念应是一个进取的、全方位的概念,有深厚的精神内核和含义,具有开放的心态、宽容博纳的自信。只有这样才能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突破工艺制作与材料的局限,以求得漆画的突破和发展,最终汇入中国现代艺术的主流。

当前漆画的格局似乎是装饰小品的天下,这种格局的形成是漆器向漆画转型中不可避免的短暂惯性存在。不少的人说漆画长于装饰,这一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其实现代漆画语言十分丰富,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无论是抽象还是具象,都能在漆画中得以表现,为什么要将它限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更何况漆画的技法还远未达到极致,还需要艺术家们去发掘、去拓展,其图式特征尚在发育之中,如果现在就肯定漆画长于表现某类题材短于表现另一类题材,这无疑是一种自我限制的不智之举。那种缺乏力度、厚度和深刻精神内蕴的装饰小品,虽有小家碧玉的精巧,却缺少震慑人心的强烈精神力量,难于进入艺术的殿堂。虽然,从丰富现代文化生活的角度来评价小品,还是应该予以肯定和支持的,但要合流于当代艺术主流,就必须改变这种格局和审美框架,需要艺术家们深入生活,全方位拓展漆画题材的表现领域,特别是应鼓励和提倡有深度的人物题材的创作。漆画要突破,关键是人物画的突破,这是漆画贴近生活与新时代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有高水平的、深层次的突进。

目前的漆画创作队伍人数寥寥,势单力薄,与其他画种相比近乎少之又少。据我所知,现在四川从事漆画创作的不过十几人,到目前为止中国漆画研究会会员在全国还不超过百人,且不说其中有些人仅是客串而已。众所周知,金字塔的高低取决于基石的深厚和面积的大小,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产生质的飞跃。仅凭少数人的孤军奋战要达到漆画辉煌的顶峰谈何容易!

要吸引更多的人从事漆画创作和研究,必须消除漆画创作的神秘感。一些人将漆画的工艺制作当做私有财产,将其封闭在个人狭小的圈子里,对别人实行封锁,把漆画制作的特殊性说得玄乎其玄,这无疑是给许多热心者泼了一瓢冷水。这种肚量狭小的手工匠人心态与开放豁达的现代艺术观念是多么的格格不入。

另外,木漆对许多人的皮肤有致敏作用,色彩的局限性较大,漆画制作技术复杂且周期长,对情感的宣泄远不如其他画种通达酣畅,这也是漆画创作队伍难以发展的原因。

漆画有别于其他画种的特点在于漆材料入画。在几千年的传统漆艺中木漆是唯一的漆材,在科学不发达的农业文明时期,木漆是不可取代的,因而被推崇到了神化的地步。所以,直到今天一提到漆画,人们自然会首先想到木漆,并会得出非木漆不是正宗漆画的结论。其实漆材只是漆画中一种表达情感和体验的载体,而不是表意的目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了普及漆画缩短漆画周期长的制作时间,减少漆画的制作难度,应研究和推广现代漆材料,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漆画焕发生机。现代漆材在国内已有一千多种,仅透明清漆类就有几十种。不少品种耐光、耐晒、不泛黄、物理性能优良、化学性能稳定。面对这样多的漆材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应大胆拿来用于我们的漆画制作。中国画有“笔墨当随时代”之说,漆画何尝不也是如此?现代漆材介入漆画是时代的必然,是科学技术在漆画创作中的反映。而且随着大量新漆材的使用,必然会带来新的表现技法和全新的艺术效果。在中国历史上宣纸的发明和使用,使墨色在纸上创造了多变的肌理和许多神妙的意象,极大地发展和深化了水墨画的表现力,为中国画的繁荣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现代漆材品种繁多,其特点性质不一,快的几分钟便可干固,慢可几小时,与大漆相比可操作性强。哪些漆有毒不能用,哪些漆相遇会生花起泡,这些都有待我们去熟悉、去研究、去掌握,将它们化为肌理,化为“笔触”,化为意象,最终化为漆画的自如自在的语言。(www.xing528.com)

传统漆艺中漆以外的材料还有很多,有宝石、螺钿、蛋壳、金银等等。这些材料用于漆器,其工艺美学价值极高,那缤纷的光泽、沉着的色调和晶莹剔透的神异都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使人迷醉而深感韵味无穷。漆器之所以能征服观者就在于这些精美的材料及精湛的工艺手段。但是,这些材料是否都能用于漆画并增强漆画的艺术感染力呢?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都太偏狭。每一位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感受及画面表达的需要选取不同材质,这些都无可非议,关键是如何用、怎样用这些材料,用得好才会增强画面的表现力。一个人的作品是什么面貌,其表达语言的高下,取决于作者自身的知识结构、造型能力及艺术领悟能力的高低,而不取决于材料。应该容许不同的倾向同时存在以保证表现手法的全方位发展。如果现在就划定某些材料可用于漆画,某些材料不能用于漆画,这是不是有些武断?著名的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在他的油画里采用了金银箔及螺钿,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语言,突出了他强烈的艺术独创性和个性的追求。难道我们从中不可以得到有益的启迪吗?特别是在漆画还很幼稚的今天,其技法潜力还远未被我们所认识,因而大可不必在材料的使用上进行过多的争论,以至浪费宝贵的时间。在艺术呈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随着艺术领域的不断拓宽,其审美观念也在变化发展。我们应有博厚的胸怀拥抱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广阔天地,放眼天下,兼收并蓄。

不管是材料也好,制作技法也好,漆画最终要落实到“画”上,对这一点必须有清楚的认识。谈到漆画不少的人对材料和技法津津乐道,仿佛材料和技法是漆画的代名词,这无疑是对漆画的本质即艺术精神的忽略。艺术作品的完美并不完全是材料和技艺的完美,更重要的是人性品格及精神内涵的体现,即作者的才华、学养、气质的外化。不错,一切艺术都需要技法和材料作为表现的载体和媒介,艺术创作活动应重视技术和材质的特性,然而技法和材质永远是从属于艺术精神的。材料再美不是艺术之美,技法再高代替不了对艺术本质精神的追求。艺术精神扎根于生活及技法材料之上,它感悟着心灵的启迪,有着时代的血肉,是情感个性的流露和人格力量的显示。早在一千多年前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了绘画“六法”,成为中国后来绘画思想、艺术创造的指导原则。其中第一法“气韵生动”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境界。而一味强调材料和技法的特殊性、夸大材质美感和技法精熟对漆画的作用,就误导了对漆画本质意义的思考。漆画的美是心灵的映射,是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的物象交融互渗形成的自在自如的意境创构。

纵观目前的画展,漆画的幅面普遍偏小,在视觉感知上缺乏气势与力度,与其他画种的大幅面相比很不起眼。这里不是说小画不好,一幅画的品位高低不是以画幅大小而论的。在这里是针对“漆画尺寸不宜过大”这一提法而讲的。有些艺术构思非要在幅面上达到一定的视觉量才能得以充分体现,才能形成一定的视觉张力,给人强烈的感染。画幅太小在视觉上便达不到引人注目的效果,特别是在大型的综合性展示环境中,要在竞争中达到令人瞩目的效果,除了讲究作品的装饰样式、材料和色彩外能最大限度形成视觉冲击力的莫过于大幅的画面。画幅大小的选择,有时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获得金奖,作品的成功除其他多种因素以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它那超于寻常的画幅尺度,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现在,不少的漆画无论是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上,还是从作者的情感抒发上,都适宜采用较大的幅面进行表达,可是却选择了小幅的画面,以致大大地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当然,那种小情、小景、小趣味的小画的大量存在,一方面说明漆画中那种观念上的偏颇和思想的匮乏,另一方面也表明一些作者造型能力的薄弱。

漆画要发展,培养新一代艺术家和提高漆画的理论创作水平是高等艺术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从历年来各院校的办学实践和效果看,一些问题值得商榷。现在的漆艺专业含漆画、漆塑和漆器等教学内容,漆画是纯艺术,漆塑、漆器是设计艺术,这两类性质不同的艺术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完全不一样,因而课程容量大又无内在联系,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学生在学习中也无所适从。在不太长的四年学习中,学生既要学习漆画又要学习漆塑和漆器,导致学生精力分散左右不能兼顾,毕业时往往出现漆画技艺不熟、漆塑与漆器工艺不精的尴尬局面。这一症结要得到彻底解决只有将漆画从漆艺中分离出来。

漆画既然是一种绘画形式,那么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应与国画、油画、版画一样开门立户,即在条件成熟的院校设立漆画专业,分家后的漆塑和漆器归属漆造型专业,“漆艺”一词概念模糊不清,已不适用(当然,这只是笔者的想法)。一旦漆画专业得以建立,便可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漆画的教学、创作和科研体系,许多学术问题及课题研究便能在高层次的交流中得以实施和解决,同时能建立史论、批评等理论体系,有效地增强自身的活力,其生源的基础素质也会得以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将漆画推上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真正实现它在当代文化格局中的地位。

此外,对其他画种作者搞漆画应持理解、欢迎的态度,只要不是在其他画种图像上罩上一层透明漆便称之为漆画的,都不应一概斥之为“伪漆画”、“假漆画”,充其量是漆画语言不地道或技法不精熟而已,说不定在这种“不地道”、“不精熟”中却蕴含着对新的表达方式的启示呢。近年来国内水彩画迅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其中有一点不能忽视,即从事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其他画种的不少画家的参与,使水彩画作者队伍扩大,促成了水彩画形式风格的多样化,从而打破了水彩习作化的格局。

在开放的当代社会,漆画必须借鉴其他画种的形式及表现手法以丰富自己,但这种学习与借鉴是立足于自身的选择和需要,而不能淡化或模糊漆画的本质特点,学习借鉴的终极目的是推动漆画表现力的全方位拓展。远亲交配能优化物种,近亲繁殖没有子孙,这个生物物种学上的真理同样适用于漆画艺术。

原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艺苑》1997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