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官方双年展: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平台

中国官方双年展: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平台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双年展历经十余年的积淀和发展,不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展示的重要平台,更以自己的多元化、包容性和开创精神在国际艺术界赢得了一席之地。

中国官方双年展: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平台

国内官方双年展: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性平台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艺术大门的打开,在国际当代艺术领域盛行的双年展模式逐渐为我们所知,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里昂双年展等国际知名大展令中国当代艺术家向往。与此同时,伴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亚洲文化也试图在世界文化格局中谋求自己的地位和话语权,于是,“横滨三年展”、“福冈三年展”、“光洲双年展”、“悉尼双年展”、“昆土兰三年展”、“新加坡双年展”、“台北双年展”接连出现,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着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的对接点。而中国,在这种双年展热潮的带动下,也从90年代初期开始了自己的双年展历程。

1992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州,出现了国内第一个以双年展命名的展览——由吕澎策划的“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1993年,由张晓凌策划并主持的更大规模的双年展——“1993油画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在此之后,双年展模式开始了自下而上,自民间向官方的推广。截至目前,国内成规模、具有较大的影响的双(三)年展就包括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成都双年展、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798双年展、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等多家,在名目繁多的双年展中,官方机构与民间组织、个人分别承担了主办者的角色。

上海双年展海报 2000

双年展模式被主流体制接受,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引发了对一直以来在国际艺术界被选择现状的不满。在全球化国际关系中,欧美强国不仅要在经济领域垄断发展中国家,更试图在文化领域实施对发展中国家的新殖民。因此,西方国家的策展人打着布道者的幌子来到东方,却怀着国际政治后殖民主义、地域主义、东方主义、种族问题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艺术家和作品。为此,一批迎合这种选择的具有“中国符号”意味的作品便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走入了西方艺术殿堂,由此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曲解甚至蔑视。如何打破这种状况,重新夺回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权和选择权?打造自己的双年展品牌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上海双年展策展人团队 2002

在多个由官方主办的双年展中,办展理念、侧重领域各有不同。其中,上海双年展与广州三年展对中国当代艺术有着更多的倾向和关注,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两个主流性平台,对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上海双年展是国内较早由官方主办的双年展,自1996年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从未间断,规模和影响逐年扩大。1996年3月18日,首届上海双年展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在上海美术馆拉开了序幕。此次展览由上海市文化局和上海美术馆联合主办,内容以油画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为重点,包括具象、表现、抽象以及装置等多种艺术风格,共有29位艺术家的160件作品参展。之后,1998年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是“融合与拓展”,报名人数与参展作品有了进一步的提升。2000年,上海双年展达到了阶段性的高峰。本年度的双年展以“海上·上海”为主题,并首次由侯瀚如(法国)、清水敏男(日本)、张晴(中国)、李旭(中国)组成了国际化的策划小组。策划小组推荐了来自18个国家的60余位活跃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艺术家参展,并在中国传统艺术类型的基础上,大规模增设了装置艺术、录像艺术、电影艺术、媒体艺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观众艺术等当代艺术类型,这在官方主办的展览中还属首次,也由此在国内艺术界掀起了一次针对当代艺术的关注、讨论和追捧热潮。在此之后,上海美术馆作为主办方先后在2002年、2004年和2006年以“都市营造”、“影像生存”和“超设计”为主题主办了三届双年展,将关注点分别定位在都市化和城市建筑,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设计”现状上,至此,开放化的上海双年展在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类型磅礴精深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对我国当代艺术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呈现与探讨,试图构建具有独立性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精神与立场。2008年,第七届上海双年展延续历届所积淀下的文化逻辑,将关注焦点定位在“人”这一城市发展的主体上,展览的主题为“快城快客”,试图揭示城市快速变迁中人的多元身份的转换。展览分为“欲望广场”、“迁徙家园”、“移居年代”和“记忆码头”四个部分,数个体量巨大的装置作品以及参展作品与观众突出的互动性成为此次双年展的亮点,共有来自21个国家的59人(组)艺术家参展。上海双年展历经十余年的积淀和发展,不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展示的重要平台,更以自己的多元化、包容性和开创精神在国际艺术界赢得了一席之地。

广州三年展全称为“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是由广东美术馆打造的,旨在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和研究的重要展事。展览每三年举办一次,从创办之初就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览作为目标。2002年11月,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此时的中国当代艺术已历经十余年的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步累计下来的艺术经验、展览经验和理论经验等多重经验的基础上,使得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在创办之初就颇显成熟,能够站在一定高度探讨和分析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的价值和问题。首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为“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展览以“回忆与现实”、“人与环境”、“本土与全球”为基本主题构架,全面系统展示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具有史学意义的实验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在重新梳理和总结中打破原有批评概念对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的解释和定位,从中找出新的价值内涵和意义。同时,名为“继续实验”的第四部分展示了约20位特邀艺术家的新作,呈现进入21世纪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新方向。针对此次展览,主办方还出版了文献性图文集,并召开了由国内外重要策展人参加的“国际策展人会议”,促进了中外策展人的平等对话和交流。2005年11月,第二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以“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为主题开展,展览“立足于珠江三角洲‘别样’的当下生活和文化,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深入到区域生存的细节之中,并做出相应而富有创造性的‘发言’,以艺术家独特的工作方式和提问角度来实现‘富有差异的现代化’的文化讨论。”2展览分为“主题展览”、“三角洲实验室”、“自我组织空间”和“特别计划”四部分,共有来自世界各地近百位艺术家、建筑师汇聚广州,创作与当地文化产生关联的艺术作品。本次展览的一个亮点就是在2004年11月提前启动的“三角洲实验室”计划。“三角洲实验室” 每2至3个月开放一次,旨在邀请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建筑师完成对设定课题的研究与讨论,试图通过对话和交流产生新的思想,使之成为可持续存在和发展的当代艺术交流平台。2008年9月开幕的第三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以“与后殖民说再见”为主题,试图打破长久以来后殖民主义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束缚,从而找到新的出发点和学理依据。共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8位艺术家、思想家和作家参展,创作的作品跨越艺术和文化多领域,涵盖影像、装置、绘画、摄影、声音、写作与现场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展览还与德国歌德学院共同举办题为“与后殖民说再见VS后西方社会”的国际学术论坛,邀请海内外学者与艺术家对广州三年展以及同期在亚洲举行的多项国际大展进行深入、坦诚地批评与反思。此次三年展的另一特点是在参展的170余位艺术家中,只有20%来自中国,这虽不免有些“我方搭台外人唱戏”之感,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的国际化策略。

(旁注)2 引自《第二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前言》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现场 2005

首届广州三年展新闻发布会 2005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开幕式 2005(www.xing528.com)

广州三年展展览现场 2005

第一次三角洲实验室开放现场 2005

刘大为在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期间,推动了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建立

广东三年展场景

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长江主持了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除了上海双年展和广州三年展外,在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也有了自己的双年展品牌——“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简称“北京双年展”)。北京双年展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在创办之初,主办方就力争将该展打造成首都北京当代文化建设的新象征。在2006年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也将北京双年展列入“重点扶持的知名品牌文化活动”。时至今日,北京双年展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分别以“创新:当代性与地域性”、“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和“色彩与奥林匹克”为主题,累计有近百个国家的2000余位艺术家参展,在国际艺术界的影响力逐渐提升。而与其它国际知名双年展不同,北京双年展并不以展示装置、影像为主,而是将呈现绘画与雕塑的当代形态作为主要展示形式。在此前提下,北京双年展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各种形式的艺术探索和尝试,一批装置与雕塑相结合的作品,以及影像、综合材料和多种元素、技法进入绘画, 丰富了当代雕塑与绘画的表现样式。历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与当下热点和社会话题都有紧密关系,2010年,第四届北京双年展将关注的目光落在生态与环境,并以“生态与家园”为主题,试图以绘画与雕塑这样的当代艺术形式激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第三届北京双年展开幕式现场 2008

第三届北京双年展研讨会现场 2008

美术理论家张晓凌在研讨会上发言 2008

美术理论家高千惠在研讨会上发言 2008

美国艺术家格温多林·科波尔发言 2008

在国家主流体制的许可下,中国当代艺术正以各种方式和途径进入官方展览,特别是以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和北京双年展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展览体系,这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交流与发展的极好途径,也因此,中国当代艺术家有理由、也勇于对国外策展人的无理要求说“不”。但是,现阶段国内双年展热潮虽然看似繁荣,然而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览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如何在政府机构的支持下改变这种状况?将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