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晋佛法兴盛原因及南北朝佛教史

魏晋佛法兴盛原因及南北朝佛教史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论魏晋佛法兴盛之原因自汉通西域,佛教入华以来,其始持精灵报应之说,行斋戒祠祀之方,依傍方术之势,以渐深入民间。论罪则有幽冥之伺,语福则有神明之祐。《释驳论》虽东晋末叶所作,然据《后汉书纪》,祸福报应固早已为佛法起信之要端。此则佛法之兴得助于魏晋之清谈,原因二也。外来之勤益以风行,原因三也。而在两晋之际,安公实为佛教中心。是则晋时佛教之兴盛,奠定基础,实由道安,原因四也。

魏晋佛法兴盛原因及南北朝佛教史

综论魏晋佛法兴盛之原因

自汉通西域佛教入华以来,其始持精灵报应之说,行斋戒祠祀之方,依傍方术之势,以渐深入民间。汉末魏初,洛阳有寺。徐州、广陵、许昌有寺。仓垣水南北二寺,亦当建于是时。汉人严浮调、朱士行已出家为沙门。晋世洛中有寺四十二所,今可知者亦已及十。他处虽少可考见,然其时奉佛以求福祥,民间当更流行。而自汉末世乱,以至五胡之祸,民生凋敝,验体咎报应,求福田饶益,当更为平民之风尚。后赵时安定人侯子光(《御览》三七九引《十六国春秋·后赵录》作刘光。又法琳《破邪论》引傅奕云,后赵沙门张光等并皆反乱云,张光当即刘光)自称佛太子,从大秦国来,当王小秦国,聚众数千人于杜南山,称大黄帝。(《晋书》一零六)可见西晋佛教,在民间煽惑力已甚强。晋道恒《释驳论》有曰:

且世有五横,而沙门处其一焉。何以明之?乃大设方便,鼓动愚俗。一则诱喻,一则迫胁。云行恶必有累劫之殃,修善便有无穷之庆。论罪则有幽冥之伺,语福则有神明之祐。敦厉引导,劝行人所不能行。强逼切勒,勉为人所不能为。

《释驳论》虽东晋末叶所作,然据《后汉书纪》,祸福报应固早已为佛法起信之要端。而乱世祸福,至无定轨,人民常存侥幸之心,占卜之术,易于动听。竺佛图澄者,道安之师也。其行化时,五胡之乱最烈,石勒残暴,实为流寇。澄悯念苍生,以方术欣动二石,以报应之说戒其凶杀。蒙其益者十有八九。(语见《僧传》)于是中州晋胡,略皆奉佛。是则释氏饶益即未验于来生,而由澄公已有征于今世。《高僧传》详述澄术之神异,又记其立寺八百九十三所,虽不尽可信,然佛教之传播民间,报应而外,必亦藉方术以推进,此大法之所以兴起于魏晋,原因一也。(www.xing528.com)

西晋天下骚动,士人承汉末谈论之风,三国旷达之习,何晏、王弼之《老》《庄》,阮籍嵇康之荒放,均为世所乐尚。约言析理,发明奇趣,此释氏智慧之所以能弘也。祖尚浮虚,佯狂遁世,此僧徒出家之所以日众也。故沙门支遁以具正始遗风,几执名界之牛耳。而东晋孙绰,且以竺法护等七道人匹竹林七贤。至若贵人达官,浮沉乱世,或结名士以自炫,或礼佛陀以自慰,则尤古今之所同。(《世说》谓殷浩被黜,始看佛经)晋时最重世族。西晋时阮瞻、庾:已与僧游。东晋时王谢子弟常与沙门交友。史谓竺法汰北来未知名,王领车(王导之子名洽)供养之,每与周旋,行来往名胜许,辄与俱。不得汰,便停车不行,因此名遂重。(见《世说·赏誉篇》。按王洽卒于法汰到京之前,此当别一人事)盖世尚谈客,飞沉出其指顾,荣辱定其一言。贵介子弟,依附风雅,常为能谈玄理之名俊,其赏誉僧人,亦固其所。此则佛法之兴得助于魏晋之清谈,原因二也。

西晋初,郭钦上疏,谓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江统《徙戎论》,亦历叙东汉前魏,氐羌杂居于关中,将为祸滋蔓,暴害不测。当时晋未能用其忠言,遂召五胡之祸。而方中原异族错居时,佛教本来自外域,信仰归依,应早已被中国内地之戎狄。王谧答桓玄难云(《全晋文》二十卷):“曩者晋人略无奉佛,沙门徒众,皆是诸胡,且王者不与之接。”《高僧传·佛图澄传》曰:“澄道化既行,民多奉佛,营造寺庙,相竞出家,真伪混淆,多生愆过。”石虎下诏令中书料简,详议真伪。中书令著作郎王度奏曰:“夫王者郊祀天地,祭奉百神。载在祀典,礼有常飨。佛出西域,外国之神。功不施民,非天子诸华所应祀奉。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魏承汉制,亦循前轨。”云云。谓“宜断赵人不得诣寺烧香礼拜”。中书王波亦同度所奏。石虎下书曰:“度议云,佛是外国之神,非天子诸华所可宜奉。朕生自边壤,忝当期运,君临诸夏。至于飨祀,应兼从本俗。佛是戎神,正所应奉。”据此,汉魏之后,西北戎狄杂居。西晋倾覆,胡人统治。外来之勤益以风行,原因三也。

自汉以来,佛教之大事,一为禅法,安世高译之最多,道安注释之甚勤。一为《般若》,支谶、竺叔兰译大小品,安公研讲之最久。一为竺法护之译大乘经,道安为之表张备至。而在两晋之际,安公实为佛教中心。初则北方有佛图澄,道安从之受业。南如支道林,皆宗其理。(《世说·雅量篇》注)后则北方鸠摩罗什,遥钦风德。(见《僧传》)南方慧远,实为其弟子。盖安法师于传教译经,于发明教理,于厘定佛规,于保存经典,均有甚大之功绩。而其译经之规模,及人才之培养,为后来罗什作预备,则事尤重要。是则晋时佛教之兴盛,奠定基础,实由道安,原因四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