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晋南北朝雕塑艺术:美术史精髓

魏晋南北朝雕塑艺术:美术史精髓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雕塑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石窟造像,就其风格发展演变而言,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陵墓雕塑于秦汉之际已出现,但在魏晋时暂歇,南北朝时才恢复了秦汉的陵寝葬制,南朝宋孝武帝首开陵墓前列兽之风,宋长宁陵神道石麒麟、石阙在南朝广为效仿,北朝较少见。

魏晋南北朝雕塑艺术:美术史精髓

魏晋北朝时期是古代雕塑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除了皇家官苑行宫、石窟寺庙中的雕刻作品,还有纪念性的陵墓雕刻,以及形态生动的陶俑作品。

戴逵(约326—约396年),谯郡(今安徽濉溪临涣人),东晋著名的雕塑家画家,擅长佛教雕塑, 将西域传来的佛教造像结合本土艺术的特点,创造出中国民众接受的佛教雕塑样式,并将漆器中的夹纻技术应用于佛像制作中。其以10精力制作的五躯佛像,与顾恺之的维摩诘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进献的玉佛像,并称瓦官司三绝。

戴颙(公元377—441年),字仲若,戴逵之子。东晋至刘宋时期著名雕塑家,戴颙在巨大佛像的制作上,有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佛教雕刻中的“藻绘”即是从戴颙开始的,戴逵父子当时制作的雕塑很多,但如今只能从所保留的南朝造型中窥其风貌。

魏晋南北朝石窟造像兴盛,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太原天龙山、河南洛阳龙门、巩县石窟寺、甘肃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界于河北与河南间的响堂山、南京栖霞山等,均始建于南北朝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石窟造像,就其风格发展演变而言,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十六国时期,以莫高窟、炳灵寺、麦积山诸窟中的造像为代表。这个时期造像特点大致为面相浑圆,隆鼻丰颊, 外貌胡人特征明显,长眉狭目,形体姿态稳重平衡,神情超然、肃穆、冷峻,却又好似现实中的禅修者。北魏孝文帝迁都以前为第2阶段,以云冈石窟造像为代表。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是昙曜五窟(16—20窟),五个主体造像象征五世帝王,其既具有超然于尘世的静穆神秘与安详,又透露出世俗帝王傲视天下的威严。面型方圆,鼻梁直挺,衣纹处理简洁,宣扬了皇帝即是佛祖的思想。北魏迁都至正光末年(524年) 为第3阶段,以洛阳龙门宾阳洞造像为代表。龙门石窟坐落在洛阳南郊伊水两岸,太和17年(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在此开始了规模宏大的石窟营造。首先开凿的是古阳洞,造像都是笑容可掬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神采飘逸,与印度、西域以及以往北方造像风格已是大相径庭,标志着新风格的确立。东西魏至隋统一中国之前为第4阶段。以河北响堂山、山西天龙山等处石窟的北齐造像为代表。响堂山石窟凿于河北鼓山山麓,分为南、北响堂二处,其造像式样标志着北魏末期以来佛教造像风格的演变至此已完全确立了一种新风范。这种新风范体现为:面相丰满圆润而略呈长形,肩宽胸硕而腹细,整个造像上大下小呈圆筒状,衣纹轻薄贴体。佛陀的神态温和端庄,给人以敦实沉稳的力量感和质朴亲近的世俗感。(www.xing528.com)

陵墓雕塑于秦汉之际已出现,但在魏晋时暂歇,南北朝时才恢复了秦汉的陵寝葬制,南朝宋孝武帝首开陵墓前列兽之风,宋长宁陵神道麒麟、石阙在南朝广为效仿,北朝较少见。南朝陵墓墓前按序列摆排石柱、石碑、石兽等。墓前石兽又称辟邪,带角或无角翼狮,取其驱邪或求仙之意。也有将独角石兽称为天禄。这些石兽雕刻作为陵墓的守护神,气度轩昂,形体夸张,头小颈长,腰细而曲,灵动而神武。宋武帝陵前石兽、齐武帝萧赜景安陵麒麟等是此类雕塑的代表作品。

墓内随葬陶俑在该时期数量较多,水平上升,题材扩大。如湖南长沙金盆岭西晋墓出土的灰陶俑,有对书俑、仪仗俑、对奏俑等,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特定的生活情调。南北朝时期的陶俑制作精美,反映了当时民族众多的风俗习惯、服饰特征,这些小型雕塑品的特殊功能决定了其浓郁的生活气息,造型上,类同当时的清秀形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