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汉魏晋南北朝海上丝绸之路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海上丝绸之路史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上,古越人曾先后以诸暨、绍兴作为都城,并以杭州湾作为吴越争霸和北上争霸的重要出海口。据研究,越国古都最早设在诸暨北面的埤中。勾践采纳了范蠡诸臣的意见,认为越国要东山再起、称霸中原,必须把都城从山区迁至宁绍平原的绍兴古城。专家认为这些窑址烧造时间长、窑址多、范围大,是越族聚居的重要活动地区。这座由越国大夫范蠡主持兴建的古城,体现了周代的建都礼制。

秦汉魏晋南北朝海上丝绸之路史

历史上,古越人曾先后以诸暨、绍兴作为都城,并以杭州湾作为吴越争霸和北上争霸的重要出海口。

古越国(又称作“於越”)是位于宁绍平原和会稽山区的古老部族国家。据研究,越国古都最早设在诸暨北面的埤中。从夏朝少康封越国开国之君无余于会稽,至春秋末越王勾践迁都绍兴,越国已存在1568年。在这一千余年间,越国古都曾长期居于会稽山腹地。据考证,越国曾先后在诸暨的埤中、大部、句乘三地建立过都城,有史籍记载和考古遗迹可查。其中,埤中(据考证,应当在今诸暨北界次坞、店口至阮市一带)是越王无余建立越国时期的都城所在。此后虽有迁移,但仍未远离会稽山区。而绍兴古城始建于越王勾践七年,时值勾践在吴国经受三年凌辱后回国之初。勾践采纳了范蠡诸臣的意见,认为越国要东山再起、称霸中原,必须把都城从山区迁至宁绍平原的绍兴古城。

在埤中北部与绍兴相连接的次地、店口、阮市一带,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诸暨越人举行祭祀活动的遗迹——祭祀坑。此外,这里还发现有当年越王勾践为复国雪耻而藏匿精兵利器的库房所在地,以及相传为越王勾践系舟之坞的杭坞山和勾践用来训练水兵的重要基地——杭坞江段深水处。

天子山附近的白塔湖,相传也是当年越王允常和勾践造船和练兵之处。《越绝书·记地传》载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可见越人是一个非常熟悉内河航行和航海技术的古老部族。公元前510年,越王允常曾舟师由此湖出发,出杭州湾入海,之后从长江入海口转入长江,与吴军作战获胜。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与吴军进行夫淑之战,300余条战船和水兵都由此湖出航参战。天子山一带还发现有可能为古越国宫殿或越人先民居所的古建筑遗物,以及相传为越王之墓的先秦古墓葬。(www.xing528.com)

著名史地学家陈桥驿先生认为,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是为巩固夏王朝在东南地区的统治。无余建立越国时,距离大禹治水只有100多年,会稽山以北大部分地区海拔很低,都在4米左右。在第三次海侵时,这些平原地区如同余姚河姆渡的古村落一样,都淹没在海水以下,成为浅海区。而诸暨浦阳江沿岸的河谷平原海拔都在10至20米,均处于海平面之上。因此在4000多年以前,於越部落只能选择海平面以上地势较高的地区作为生存的家园。为便于祭祀大禹,无余选择会稽山以南的埤中作为居所和国都所在地。

春秋时期,宁绍平原还是一片盐碱地,还不利于越人先民生存。因此,于越部族主要活动于会稽山区(当然也包括四明山区),见诸记载的越人部族酋长驻地,如埤中和嶕岘大城等,都在山地内部。当年部族先民过的是原始农业和狩猎生活。今埤中阮市的一些村落,还发现有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作坊和制陶工场遗存。专家认为这些窑址烧造时间长、窑址多、范围大,是越族聚居的重要活动地区。

绍兴古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都城,始建于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七年(前490年),至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这座由越国大夫范蠡主持兴建的古城,体现了周代的建都礼制。

从古越人从山区逐步迁居沿海地带的迁移过程看,於越人以其特有的生存方式,活跃在以上这片沿海地区,表现出开拓进取的秉性、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卓越非凡的智慧,形成了经济本位的价值取向、精勤耕战的文化品格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