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足动物的运动规律及优化方法

四足动物的运动规律及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足动物是两组腿同时走路,中心内就会在行走的过程中断发生转移。由于大多数四足动物走路的方式都差不多,我们只要注意不同动物的体型、结构、脚掌或蹄子落地的时间间隔就可以绘制出其他四足动物的走路运动姿态。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四足动物的尾巴都较长,在绘制跳跃动作的时候,要主要尾巴的运动曲线。

四足动物的运动规律及优化方法

1. 动物四肢结构的比较

四足类动物的前肢一般包括指部、腕部、小臂、肘部、上臂和肩部,后肢包括趾部、脚踝、小腿、膝部和大腿。见图8-9-1、8-9-2,我们可以看出,爪类动物和人类的四肢的结构十分相似,蹄类动物的手掌、脚掌要比我们人类的大得多。另外,动画师必须注意到的是,四足动物在走路的瞬间,一般都是“趾行”或者“蹄行”(见图8-9-3)。

图8-9-1[35]

图8-9-2[36]

图8-9-3[37]

2. 四足动物的行走

阿尔.列为顿曾经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一匹马是不是像一个人和一只鸵鸟合起来那样走路?(见图8-9-4)我们以马的走路姿态为例(见图8-9-5),1)马的重心放在最稳定的着地的三只脚所构成的三角形内;2)在绘制四足动物走路的的时候,我们要遵从“前脚踢后脚”原则,即在后脚先抬起,然后前脚再抬起;3)前足跨出马头微微吓低,后足着地马头微微抬起,由此反复,构成马行走时头部的动态

四足动物是两组腿同时走路,中心内就会在行走的过程中断发生转移。由于大多数四足动物走路的方式都差不多,我们只要注意不同动物的体型、结构、脚掌或蹄子落地的时间间隔就可以绘制出其他四足动物的走路运动姿态。

图8-9-4[38]

图8-9-5[39](www.xing528.com)

图8-9-6[40]

3. 四足动物的奔跑

四足动物奔跑的运动规律各不一样,动画师在绘制的过程中会根据动物步幅的大小,来掌控时间与节奏,通过增加动作的夸张程度来增强冲击感和速度感。蹄类动物在奔跑时一般后肢先着地,但是在长时间腾空或者跨越障碍物时,是前肢先着地(见图8-9-7)。

图8-9-7[41]

爪类动物在奔跑时身体常常会腾空,此时是前肢先着地,这也有利于大型食肉动物在追捕猎物时便于将猎物扑倒。它们天生拥有柔软的脊椎,在奔跑时能像弹簧那样弯曲,以此增加身体的弹性。奔跑时后腿积蓄力量,伸直脊椎,可以跃出很长一段距离(见图8-9-8)。

图8-9-8[42]

4. 四足动物的跳跃

四足动物的跳跃动作比较难掌握,我们知道,跳跃动作的关键表现在腾空动作,动画师在绘画的过程中,往往把原有的一张腾空原画作为基础张,在此之上添加张数作为补充来表现动作在腾空时的滞留时间(见图8-9-10)。袋鼠在起跳时,腾空时身体的拉伸更能体现出跳跃的力度感,着地时的下蹲动作也是重量感的一个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四足动物的尾巴都较长,在绘制跳跃动作的时候,要主要尾巴的运动曲线。

图8-9-10[43]

图8-9-11[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