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蒙山传统名茶的采制工艺的介绍

蒙山传统名茶的采制工艺的介绍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的是使芽内的酚类物质,进一步氧化变成黄色。操作与二炒相同,炒至水分降至30%~35%为适度。烘焙的目的是增进茶香,散失水分,以利贮存。(二)蒙顶石花采制工艺1.品质特征外形:扁直匀整,锋苗挺锐,芽披银毫。使茶芽初步成扁平形。目的是散发水分,卷缩成条。是决定三种名茶外形品质特征的主要工序。目的是降低水分,有利贮存。烘至水分在5%左右即为适度。

蒙山传统名茶的采制工艺的介绍

(一)蒙顶黄芽采制工艺

1.品质特点

外形:黄芽扁直,全芽披毫。

内质:甜香浓郁,汤黄而碧,味甘而醇,叶底:全芽黄亮。

2.鲜芽采摘标准

采摘时间在“春分”前后,采摘标准,单芽与一芽一叶半初展(俗称“鸦鹊嘴”),芽头肥壮,大小匀齐,500克约一万个芽头左右,不采真叶已展的空心芽,病虫芽等。

3.制作工艺流程

鲜叶杀青→初包→二炒→复包→三炒→摊放→整形提毫→烘焙干燥。

(1)杀青。杀青锅口直径50厘米左右,锅底平滑。用木柴或电加热。杀青的目的是破坏酶的活性,散失鲜叶中的水分,其操作是先闷后抖,采用压、抓、撒手法结合,炒至茶香发出无青草气时,即为适度。

(2)初包。初包目的是使芽色变黄,形成甜醇的滋味,其操作是趁热用清洁草纸,将杀青过的茶芽包好,放在灶上保持叶温,有利多酚类物质在湿热条件下,自动氧化。初包过程中,翻拌茶芽一次,使茶芽的黄变均匀。

(3)二炒。目的在于散发水分和初包闷气,其操作是抖闷结合,采用拉直、压扁手法,初步形成黄芽的品质特征,炒至含水45%左右即可。

(4)复包。目的是使芽内的酚类物质,进一步氧化变成黄色。复包时需保持一定的温度,芽温时间约60分钟。

(5)三炒。目的是继续蒸发水分,促进一定的化学变化,固定外形。操作与二炒相同,炒至水分降至30%~35%为适度。

(6)摊放。目的是使水分重新分配,使多酚类物质缓慢氧化,达到黄色,黄汤。摊放时将三炒芽撒在垫有草纸的细篾簸上,厚度5~7厘米,再盖草纸保温,摊放时间36~48小时。

(7)整形提毫。整形提毫的目的是使茶芽扁直、光润、翻毫,散失水分,促进茶香。整形操作以拉直、压扁茶芽手法,提毫将锅温提高,手握茶芽,在锅中翻滚,提高芽温,全毫显露,形状固定,茶香浓郁时,即可出锅。

(8)烘焙。烘焙的目的是增进茶香,散失水分,以利贮存。采用烘笼烘焙,每隔3~4分钟翻茶一次,烘至含水5%左右时下烘,摊放后包装入库。

(二)蒙顶石花采制工艺

1.品质特征

外形:扁直匀整,锋苗挺锐,芽披银毫。

内质:毫香浓郁,汤碧而亮,味甘而鲜,叶底全芽嫩黄。

2.鲜叶采摘标准

采摘时期“春分”前后,采摘鳞片展开时的芽头,芽长1.0~1.5厘米,每500克约一万个左右芽头(不采空心、病虫、雨水等芽),采后不使芽受机械损伤。

3.制造工艺

鲜叶(芽)摊放→杀青→摊凉→炒二青→摊凉→炒三青→摊凉→做形提毫→摊凉→烘干,

(1)鲜叶摊放。鲜叶置篾簸内,鲜叶堆放厚度1~2厘米,摊放的时间为4~6小时,摊放使鲜叶失水,散发青气,促使内含物的转化,增进茶香。

(2)杀青。目的是破坏酶活性,蒸发水分,排出青气发出茶香,其操作是:先闷炒。然后抖闷结合,待杀青适时,即可出锅摊晾。(www.xing528.com)

(3)炒二、三青。目的是散发水分,促进内含物质变化,形成良好的香气和滋味;操作是以抖炒为主,结合抓、压手法。使茶芽初步成扁平形。

(4)做形提毫。目的是在于散发水分,形成“石花”的品质特征,采用压、拉、带、撒手法,待形状基本固定,白毫显露,水分减至10%~14%即为做形提毫适度。

(5)烘干。目的是充分发挥茶的香气,散发水分,有利贮存;烘茶采用烘笼烘焙,其操作是:薄摊、勤翻,防止烘焦。烘至水分5%左右时摊凉,包装贮藏。

(三)蒙顶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

1.品质特征

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三种名茶,均属条形名茶。制作工艺技术基本相同;其主要不同之点是采摘时间和制作标准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品质特征。

(1)甘露的外形:紧秀银毫,翠绿油润;甘露的内质:毫香馥郁,汤碧而亮,味鲜浓浓,叶底嫩绿匀亮。

(2)万春银毫的外形:紧细披毫,嫩绿油润;万春银毫的内质:香气浓郁,汤黄绿亮,味鲜醇爽,叶底黄绿匀亮。

(3)玉叶长春:外形:紧细多毫,墨绿油润;玉叶长春的内质:香气鲜浓,汤黄绿明,味鲜醇厚,叶底黄绿匀亮。

2.鲜叶采摘标注

每年春分时节,当茶园中有5%芽头,第一片真叶初展,即可开园采摘,开采单芽和一芽一叶初展,随着气温的升高。芽头长大,采一芽一叶初展和一芽二叶初展,从采摘时间看,在春分至谷雨前。采摘时,先采甘露再采万春银叶,最后采制玉叶长春。

3.制作工艺

鲜叶摊放→高温杀青→摊凉→头揉→二炒→摊凉→二揉→三炒→摊凉→三揉→整形提毫→烘焙匀→小堆→复火→拼配包装、贮存。

(1)鲜叶摊放。散发水分,促进内含物的化学变化,有利茶叶色香味提高。

(2)高温杀青。蒸发水分,有利揉捻,促进香气的提高,破坏酶的活性,保持三绿;操作是先闷后抖,有利提高叶温,烘至茶香显露无青气,即可出锅。

(3)头揉。杀青叶置于直径60厘米篾簸内拌冷,双手握茶,先团揉几转,然后滚揉,中间抖散解块,揉至茶叶初步成条,即为头揉适度。

(4)炒二青。目的是散发水分,卷缩成条。锅温100~120℃,抖炒为主,炒到茶叶含水45%左右起锅摊凉二揉。

(5)二揉。进一步紧卷成条,先团揉,然后滚揉,中间解块3~4次,至茶条尚紧为适度。

(6)炒三青。操作与二青相同。

(7)三揉。先轻后重,先团后推滚,反复使茶叶紧卷成细条,即可放在锅中解块做形。

(8)整形。是决定三种名茶外形品质特征的主要工序。操作采用抓、团、揉、搓、撒等手法反复数次,使形状基本固定。白毫显露时,即可出锅摊凉。

(9)初烘。用烘笼进行烘焙。烘温40~45℃,烘至水分7%~8%,摊凉用草纸包好。

(10)匀小堆。将已初烘的小包茶进行观看,将形状、色泽接近的合并为500克左右一包,以利复烘定级。

(11)复烘。目的是降低水分,有利贮存。烘至水分在5%左右即为适度。

(12)拼配包装。抽取复烘样品审评,根据形状、色泽、香气。拣去劣异。清风割未,定出品名,分类拼合,包装后入库贮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