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四大名茶山介绍:老班章、易武等

云南四大名茶山介绍:老班章、易武等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云南的名茶山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大产茶区,即西双版纳茶区、普洱茶区、临沧茶区和保山茶区。根据茶山的知名度,现将茶山介绍如下:(一)老班章茶班章村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位于勐海县南方约60公里路程,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辖糯伍、坝歪、地界、南迫等5个村民小组。易武茶山位于六大茶山的东部,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积、产量最大的茶山。

云南四大名茶山介绍:老班章、易武等

云南的名茶山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大产茶区,即西双版纳茶区、普洱茶区、临沧茶区和保山茶区。每个茶区都有它不同的特色,各座茶山树木林立,鲜花盛开,终年小溪叮咚流淌,蝴蝶起舞飞翔。也因每座茶山的地理位置不同,水质气候相异,每个山头上茶的滋味也不一样。根据茶山的知名度,现将茶山介绍如下:

(一)老班章茶

班章村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位于勐海县南方约60公里路程,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老班章属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在云南大叶种中,与布朗山香型口感类似,然质较重、口感刺激性更强、舌面苦味最重者、香气下沉,舌尖与上颚表现不明显。老班章海拔1600米以上,最高达到海拔1900米,平均海拔1700米,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只有旱湿雨季之分,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养分积累。班章村委会下辖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等5个自然村落,老班章在布朗山乡政府北面,为哈尼族村寨,有古茶园4490亩;新班章距离老班章7公里左右,也是哈尼族村寨,是村民从老寨迁出后建立的,海拔1600米左右,有古茶园1380亩。两寨合计5870亩。自古以来,老班章村民沿用传统古法人工养护赖以为生的茶树,遵循民风手工采摘鲜叶,土法炒制揉作茶青。老班章普洱茶茶气刚烈,厚重醇香,霸气十足,在普洱茶中历来被尊为“王者”“茶王”“班章王”等至高无上的美誉。老班章普洱茶汤水之柔,几无苦、涩之味,微微的涩感也是风抚柳枝雁过无声。含汤于口,其甘如怡,始终有一种淡淡冰糖之味。汤色观之,有琥珀之美;晃之,有菜油之厚;品之,有含玉之润。其柔、其味、其色、其润,竟20余泡不变(如图4-29)。

图4-29 老班章

(二)冰岛

该行政村隶属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地处勐库镇北边,距勐库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距县城44公里。东邻临沧,南邻坝卡,西邻耿马,北邻临沧。辖糯伍、坝歪、地界、南迫等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73户,有乡村人口1064人,其中农业人口1064人,劳动力955人,海拔1400~2500米,年平均气温18~20℃,年降水量1800毫米,主要民族为傣族、拉祜族、布朗族。

茶区内规模化初制所较少,基本上是农户自采、自制、自售,鲜叶采摘比较标准,通常古树与乔木、台地分开采摘,价格差距较大。鲜叶以一芽二叶为主,嫩度较好,晒青茶基本工艺为鲜叶采摘,适度走水或不走水,铁锅高温杀青,轻揉、冷堆、阳光直射及晒棚干燥,茶条肥硕厚实,墨绿富光泽,芽毫较显,开泡后叶底肥厚柔韧,杀青均匀,基本无红梗。

冰岛茶是勐库大叶种的发源地,种植历史悠久,最早有种茶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成化年间。勐库大叶种是国家级良种茶,被称为大叶种的正宗、大叶种英豪。冰岛茶区内古茶与乔木混栽,坡地较多,极少成片成林,植被也较差些。

图4-30 冰岛古树茶

冰岛五寨的古茶风格各异,东半山两个寨子坝歪、糯伍高香、苦味轻,涩感较明显,但生津较好,回甘持久,汤略薄。西半山三个寨子老寨风格明显,古树无明显苦涩,香气高扬,茶汤饱满,生津快,回甘快且持久,并具有独特的冰糖韵而出名,地界及南迫则香气好,苦味较其他寨子稍重,无明显涩感,生津稍差,但回甘较好,汤饱满(如图4-30)。

(三)昔归

昔归村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邦东行政村,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12公里,距离乡政府16公里。国土面积3.82平方公里,海拔750米,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1200毫米。

昔归古茶园多分布在半山一带,混生于森林中,属邦东大叶,是勐库冰岛茶的一个分支,古树茶树龄约200年,较大的茶树基围在60~110厘米。清末民初《缅宁县志》记载:“种茶人户全县六七千户,邦东乡则蛮鹿、锡规尤特著,蛮鹿茶色味之佳,超过其他产茶区”。这里说的蛮鹿,现称为忙麓,锡规现称为昔归。忙麓山的茶还有一个特点,是自然生长的。有的树高三四米,有的五六米,有几棵茶树主干只剩下一截枯树桩,但又从底部重新长出了锄把粗的新树杈。大茶树基围在80~90厘米左右,茶园属传统采摘自然生长,树枝盘曲向上,经百年的人工无意造作,形成的造型嶙峋古怪,似卧龙、似飞禽展翅,既易攀缘采摘又有观赏性,是典型的人工栽培古茶园。

茶区内规模化初制所较少,基本上是农户自采、自制、自售,鲜叶采摘比较标准,通常古树与乔木、台地混采,分采价格差距不大,鲜叶以一芽二叶为主,嫩度较好,晒青茶基本工艺为鲜叶采摘,适度走水或不走水,铁锅高温杀青,紧揉、阳光直射及晒棚干燥,茶条墨绿紧实富光泽,芽毫不显。

昔归茶内质丰富十分耐泡,茶汤浓度高,滋味厚重,香气高锐,茶气强烈却又汤感柔顺,水路细腻并伴随着浓强的回甘与生津,且口腔留香持久。

昔归茶开汤,汤色淡黄清亮,入口即香,无杂味,味甘;三泡后回甘更明显,香气高锐,两颊与舌底生津,舌面感觉微涩,化得很快;4~6泡,香气如兰,冰糖香渐显,水质较黏稠,重手泡后苦现,较轻,易化;7泡后汤色几乎未变,淳厚,更佳,尚微涩,喉韵深,回味悠长;10泡后水渐淡,甜味稍减,回甘好,冰糖香尚存。叶底墨绿柳条形,柔韧光鲜,杀青均匀,基本无红梗现象。(如图4-31)。

(四)易武茶山

图4-31 昔归

易武茶山地理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易武茶山位于六大茶山东部,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积、产量最大的茶山。易武乡拥有古茶园面积1.4万余亩,主要集中在高山寨、落水洞、麻黑、曼秀、三合社等村寨。易武乡北与江城接壤,南接瑶区、勐伴,西接勐仑象明,东邻老挝。海拔差异大,气候立体型,不同小区气候条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使之具有温暖、较温暖型两种气候特点。易武常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区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是种植茶叶的理想之地。易武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热量丰富.雨量充沛。茶区土壤,在热带亚热带季雨林成土条件下,由紫色岩和砂岩母岩上风化发育而成,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壤、黄壤。各地土质呈微酸性反应,pH值在4.5~6.5之间。土壤养分积累快,分解利用快,土壤有机质含量4.5%以上,腐殖质厚5厘米以上。土层深厚,土壤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高。古茶树分布区域植被生态系统保持较好,生长着诸如椿树、香樟树榕树漆树、董棕等高大乔木.气生植物多,树木、藤本植物园繁茂,森林覆盖率高和高等植物集中,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种植茶叶的理想之地。?

易武茶区目前主要是传统家家自采制茶,且采摘不规范,通常老嫩混采,茶区内早期很少有大规模的初制加工所,传统晒青毛茶制作工艺为:鲜叶采摘-大锅低温杀青-搓揉-日晒,故外形具有条索肥硕、但大小长短不匀、春茶马蹄较多的特点,毛茶油润黑亮、黄片少,黑条多的特点,新茶开汤色泽黄绿,苦涩较轻、青味明显,水气稍重,叶底也通常会带焦片,红梗居多,但陈放些时日后则香气较好,汤中带甜,汤质较滑厚、回甘较好,陈化快,易武茶由于矮化较严重和长于山林的特点,山野气韵不同寨子也有所区别,但在行内属蜜香典范,称之为“长跑冠军”(如图4-32)。

图4-32 易武

(五)勐库大叶种

在临沧市和双江县西部与耿马县交界处,有一座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支脉——邦马山。主峰叫勐库大雪山(临沧地区还有永德大雪山、邦东大雪山),海拔3200多米,位于双江县勐库镇镜内。著名的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就位于此山海拔2200~2750米的地方。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是目前国内外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面积约12000多亩。勐库大叶茶叶片特大,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质厚软。芽叶肥壮,黄绿色,绒毛特多。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1.7%、茶多酚33.8%、儿茶素总量18.2%、咖啡碱4.1%。适制红茶、云南绿茶和普洱茶。勐库大叶毛茶口感厚重,汤质稠厚,香气深沉,内质丰富,是制作普洱茶的上好毛料,在20世纪初即已出尽风头(如图4-33)。

图4-33 勐库

(六)老曼娥

老曼俄自然村隶属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班章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布朗山乡东北边,距离布朗山乡政府16公里。国土面积68.4平方公里,海拔1650米,年平均气温18~21℃,年降水量1374毫米,它是整个勐海县布朗山最古老、最大的布朗族村寨。据寨里古寺内的石碑记载,其建寨时间恰好就是傣族传统的傣历元年纪年,至今已有1371年的悠久历史。这里的古茶园中,一棵棵刻满沧桑岁月的古茶树,见证了布朗族先民“濮人”久远的种茶历史。

老曼峨茶树分布于村落四周,属乔木大叶种,为勐海种的典型代表,主要以栽培型古茶树为主,茶树龄在100~500年。老曼峨茶树也有才栽种几十年的小茶树,小茶树所采摘制作的茶又名甜茶。

苦是老曼娥茶的一大特征。春茶青味重、性极寒,品饮苦若黄连,条形肥壮厚实,匀称显毫,汤色黄明透亮,有明显苦寒气息,滋味浓烈厚实,久泡有余香,耐冲泡,入口苦味比较重,略带涩感,但苦涩化得快,且持久,极耐冲泡。相对苦茶而言,老曼娥甜茶香气更醇、更高,但还是有明显的苦涩感,化得较快,回甘很好,生津也比较好。

图4-34 老曼娥

茶区内近年新建规模化初制所较多,但基本上是农户自采、自制、自售,鲜叶采摘比较标准,通常古树与乔木、台地、甜茶与苦茶分采,分采价格差距较大,鲜叶以一芽二叶为主,嫩度较好,晒青茶基本工艺为鲜叶采摘,适度走水,铁锅高温杀青,松揉、阳光直射及晒棚干燥(如图4-34)。

(七)麻黑

麻黑村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麻黑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山区。距离易武乡9公里,海拔1331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950毫米,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72户,有乡村人口313人,以瑶族彝族为主(是汉、彝、瑶族混居地)。近年因茶叶经济带动,村内基本没有老式建筑,多以傣式新楼为主。

麻黑原属古慢撒茶区,为古六大茶区之一,麻黑是易武著名茶山之一,易武几大山头出产的茶料历来受到普洱茶迷的青睐,而“麻黑”又是易武茶中最具韵味的茶,相比易武正山几大产区的茶来说,不论从品质还是产量来说“麻黑”都是不可多得的茶品。

茶区内大多山区坡地与雨林混生,无阶梯状,古茶园大多修剪矮化过,采摘无标准,以二叶及三叶居多,茶区内少有规模初制加工厂,以家庭自采、自制为主,基本工艺为鲜叶采摘,适度走水,铁锅中温慢杀青,轻揉,松长条形,乌黑油润,芽毫不明显。

图4-35 麻黑

易武茶香扬水柔,而麻黑茶更以阴柔见长,汤糯、柔、清、雅,花果香。早春香气极好,留杯时间长,汤色油光透亮,口感宽广饱满,柔中带刚,绵密,细腻,韵致精深,香气高扬、平衡、中正、厚重,叶底弹性好、厚实,红梗情况普遍(如图4-35)。

(八)布朗

布朗山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布朗族。2000多年前,濮人首先定居于此,称“濮满山”。古时曼桑、曼新属车里宣慰使司地,其余属勐混土司。因以族称,名布朗山。1950年属勐混区,1953年设布朗山布朗族自治区,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8年置布朗山区,1969年设五一公社,1973年为布朗公社,1984年置区,1987年置布朗山布朗族乡。位于县境南部山区,南和西与缅甸接壤,距县府91公里。面积1016平方公里,人口1.6万。有公路通县府。辖勐昂、南温、曼果、结良、班章、曼囡、曼桑、章家等9个行政村。

全乡地处山区,境内山峦起伏连绵,沟谷纵横交错,平均海拔1216米,最高点在北部的三垛山,海拔2082米,方圆13平方公里,孤峰高耸,可鸟瞰布朗山全境,是南部山系中最高的山峰。南部山系从三垛山开始,向南经广坝卡—纠相正—旧桑直至中缅交界的瞭望台山止,纵贯布朗山乡全境,将布朗山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最低点在西南部的南桔河与南览河交汇处,海拔535米。布朗山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平均年降雨量1374毫米,年平均气温18~21℃,全年基本无霜或霜期很短。一年有干湿两季,最大蒸发量出现在3~4月,最小蒸发量出现在11~12月,年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冬春两季多雾,夏季两季多阴雨,日照只有1782~2323小时。

布朗古茶山主要包括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曼新龙等寨子的古茶园。其中,老曼峨是布朗族在布朗山最早建立的寨子之一,其种茶历史已有900多年。

布朗山古茶山拥有栽培型的古茶园资源9505亩,均为普洱茶种。古茶园分布在班章村委会新班章、老班章、老曼娥,曼昂村委会帕点和曼糯,新龙村委会曼新龙和曼别,曼囡村委会曼囡老寨和吉良村委会吉良村民小组。古茶园主要分布在班章、勐昴、吉良3个村委会,有普洱茶和苦茶变种两类。

布朗山普洱茶的茶树树型特征:乔木或小乔木,开张,约1米多高。外形:叶脉对数l5~18对左右,叶片长×宽在12厘米×6厘米~20厘米×7厘米之间,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内折或平,叶质柔软或中,叶色深绿或黄绿,叶底弹性好。布朗山制茶工艺在整个西双版纳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鲜叶采摘比较标准,二叶为主,嫩度高,茶区内现有较多初制加工厂,以家庭自采自制方式的也比较多,基本工艺为鲜叶采摘,适度走水,铁锅中高温杀青,轻揉,松条形,茶条灰白匀称,芽毫肥硕明显。

图4-36 布朗

汤色橙黄透亮,苦涩味较重,汤感饱满,回甘较快较持久,生津好,香气独特(杯底有麦芽糖的香味),叶底光鲜柔韧,杀青均匀,基本无红梗(如图4-36)。

(九)勐宋

勐宋乡位于勐海县东部,东与景洪市毗邻,南接格朗河乡,北与勐阿乡相连,西南为勐海镇。乡政府距县城23公里,距景洪39公里,辖迈迈、糯有、曼吕、蚌冈、坝檬、大安、蚌囡、曼方、三迈、曼金10个行政村,111个自然村,102个村民小组。共4781户21467人。主要民族为拉祜族、img尼人。

勐宋系傣语地名,意为高山上的平坝。勐海县辖乡。山区面积在95%以上,全乡总面积为492.67平方公里,地处横断山脉的南缘地段,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山脉大多为南北走向,最高点在西部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米(为全州最高点),最低点在东南部回令河与流沙河交汇处海拔772米,相对高差1657米。海拔1500~2000米以上地区气候温凉,年平均气温16~17℃,年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

勐宋古茶山位于勐海县勐宋乡境内,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勐宋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从勐宋保塘村留下的几十亩特大型古茶树来分析,勐宋山区少数民族种茶的历史与南糯山少数民族种茶的历史一样悠久。(www.xing528.com)

勐宋古茶山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茶园还有3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腊卡等寨子。保塘离乡政府约10公里,是勐宋乡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古茶村。勐宋古茶园大多为拉祜族所种,古茶园附近都有拉祜族古寨。清光绪年间已有汉人进入勐宋保塘、南本定居,做茶叶买卖。

勐宋的茶种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基本不成林(片),多是坡地雨林混生,茶区内灌木茶居多,近年新建规模初制所较多,但还是以农户自采自制晒青毛茶外售为主,鲜叶采摘较标准,通常以一芽二叶为主,嫩度较好,晒青茶基本工艺为鲜叶采摘,适度走水,铁锅中高温杀青,轻揉、阳光直射及晒棚干燥,因茶种偏中小叶,故条形匀称,纤细秀美,芽毫较显。

开汤香气高扬而沉实,汤色黄明透亮,入口苦涩味稍重,尤其涩感较明显,但化得很快,生津一般,口感饱满丰富,回甘强而持久。唯汤质下沉感稍弱。耐泡度较勐海其他山头较差一些,叶底黄润柔韧,光鲜度好,杀青较均匀,基本无红梗、红叶现象(如图4-37)。

图4-37 勐宋

(十)南糯山

南糯山位于景洪到勐海的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是西双版纳有名的茶叶产地。位于东经100°31′~100°39′、北纬21°~22°01′之间,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在1500~175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18℃,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南糯山村委会辖30个自然村寨,居民均为哈尼族。南糯山被称为茶树王的栽培古茶树,基部径围达1.38米,树龄800多年,可惜在1994年死去。在茶树王旁2米左右的地方,现还存活着一株干径超过20厘米的大茶树,据说是茶树王的儿子,后来人们在半坡寨古茶园中新命名了一棵茶王树。

图4-38 南糯山

南糯山茶园总面积21600多亩,其中古茶园12000亩。古茶树主要分布在9个自然村,比较集中的是:竹林寨有茶园2900亩,古茶园1200亩;半坡寨有茶园4200亩,古茶园3700亩;姑娘寨有茶园3500亩,古茶园1500亩。南糯山古茶园由于分布较广,不同片区的茶的口感滋味有一定区别。

南糯山茶是云南大叶种茶勐海种的典型代表之一,号称古茶第一村,是江外新六大茶山之一,也是云南茶种的基因库,村村寨寨有古茶,或种于坡地,或与雨林混生,生态环境较好,茶区内品种较多,其中很多优良品种都发源于此,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南糯白毫、云抗系列、紫娟等茶都源于南糯山。

茶区内近年新建规模化初制所较多,很多一线品牌普洱茶生产商都把南糯山当作重要原料基地来做,但农户自采、自制、自售还是比较普遍,鲜叶采摘比较标准,通常古树与乔木、台地分采,分采价格差距较大。近年较热门的寨子主要是半坡老寨、拔玛,当地茶农鲜叶采摘以一芽二叶为主,嫩度较好,晒青茶基本工艺为鲜叶采摘,适度走水,铁锅高温杀青,松揉、阳光直射及晒棚干燥。

南糯山古树茶条索较长、较紧结,匀称度好,比较显毫,新茶汤色金黄透亮,汤质较饱满;苦味明显,回甘较快,涩味持续时间比苦长,生津较好;新茶香气不扬,不过山野气韵较好,耐泡度较好,叶底黄润,柔韧度好,杀青均匀,基本无红梗(如图4-38)。

(十一)景迈大寨

景迈大寨隶属于云南普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哈尼族乡景迈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惠民镇20公里,距县城70余公里,国土面积11.25平方公里,海拔1550米,年平均气温19.40℃,年降水量1800毫米。景迈大寨村坐落在景迈、芒景万亩古茶园内,由帮改村、笼蚌村、南座村、那耐村、糯干村、勐本村、芒埂村、芒景村、芒洪村、翁洼村、翁基村、老酒房村等10多个自然村组成。

景迈种茶有近2000年的历史。古茶山由景迈、芒景、芒洪等9个布朗族、傣族、哈尼族村寨组成。整个古茶园占地面积2.8万亩,实有茶树采摘面积1.2万亩。芒景、景迈古茶山是人与自然融合的最佳典范,也是普洱茶的原生地。

景迈山茶属乔木大叶种,十二大茶山中乔木树最大的一片集中在这里,号称“万亩乔木古茶园”。茶树与雨林混生,古茶树成片成林,大多未经修剪矮化,保存完好,现存最大的一株茶树高4.3米,基部干径0.5米,另一株高5.6米,基部干径0.4米。茶园茶树以干径10~30厘米的百年以上老树为主。茶树上寄生有多种寄生植物,其中有一种称为“螃蟹脚”近年受到热捧。

茶区内规模化初制较少,基本上是农户自采、自制、自售,鲜叶采摘比较标准,以一芽二叶以主,嫩度较好,晒青茶基本工艺为鲜叶采摘,适度走水,铁锅中高温杀青,轻揉、冷堆、阳光直射及晒棚干燥,条形黄白匀称,纤细秀美,芽毫较显。景迈制茶有充分捻揉的传统,条索较紧结黑细,同时长于山野中有古树避光,且生长周期长,因此色泽黑亮。

图4-39 景迈

景迈茶香气突显、山野之气强烈。由于茶树与森林混生,具有强烈的山野气韵,是乔木古树茶中山野气韵最明显的古茶之一,而且还具有特别的、浓郁的、持久的花香,兰花香是景迈茶独有的香。景迈茶的甜是直接的快速来,同时又是持久的。苦弱涩显,景迈茶属涩底茶,苦味有但不强,涩味较为明显。耐冲泡,一般可以到20泡,叶底黄润柔韧,光鲜度好,杀青较均匀,基本无红梗、红叶现象(如图4-39)。

(十二)贺开

贺开村隶属于云南省勐海县勐混镇,地处勐混镇东面,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到乡镇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勐海县城20公里。东邻大勐龙镇,南邻格朗河乡,西邻曼蚌村委会,北邻布朗山乡。辖曼贺勐、广冈、曼弄老寨、邦盆老寨等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866户,有乡村人口4060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为2400人。全村国土面积25.74平方公里,海拔1200米,年平均气温17.6℃,年降水量1329.6毫米。该村以拉祜、傣族为主(是拉祜、傣族混居地),其中拉祜族2259人,傣族1045人,其他民族705人。

图4-40 贺开

贺开是江外新六大茶山之一,云南大叶种勐海种的原产地之一,也是云南连片古茶保存面积较大、较完整的茶区之一,贺开的古茶树主要分布在曼弄新寨、曼弄老寨、曼迈几个寨子里,茶区内古茶树成片成林,多为坡地种植,与雨林混生,无修剪矮化,因前些年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较好,为2008年后新兴古茶山头的主要代表。因茶区内古茶资源丰富,所以近年新建规模化初制所较多,很多一线品牌普洱茶生产商都把贺开当作重要原料基地及茶山旅游重地,但农户自采、自制、自售还是比较普遍,鲜叶采摘比较标准,通常古茶树与乔木、台地分采,分采价格差距较大,当地茶农鲜叶采摘以一芽二叶为主,嫩度较好,晒青茶基本工艺为鲜叶采摘,适度走水,铁锅高温杀青,松揉、阳光直射及晒棚干燥。贺开古树茶条索黑亮紧结,茶条稍长,油润度好,较显毫,冲泡汤色金黄明亮,有明显苦味,苦化得较快,回甘较快、较明显,涩感较明显,化得稍慢,但生津很好,汤质饱满,山野气韵较强,杯底花蜜香明显且较持久,耐泡度好,叶底黄润柔韧,杀青均匀,基本无红梗(如图4-40)。

(十三)忙肺

忙肺茶山位于永德县勐板乡西南边,距离勐板乡8.00公里,是忙肺村委会所在地。海拔1500~1600米,年平均气温24℃,年降水量1013毫米。

图4-41 忙肺

茶区内至今还生长着中华木兰以及大面积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的古树茶,而忙肺大叶茶是国茶级良种茶,也属冰岛茶引种种植,现茶区内还有大面积的藤条茶种植。茶区内多是少数民族,又以佤族居多,故传统茶园种植管理较为粗犷,茶园多居山坡种植,很少呈梯地状,当地茶园因植被不多,故光照充足,茶叶生长状况良好。

茶区内规模化初制所较少,基本上是农户自采、自制、自售,鲜叶采摘比较标准,通常古树与乔木混采,分采价格差距不大,鲜叶以一芽二叶为主,夏茶也会采一芽一叶,嫩度较好,晒青茶传统工艺为鲜叶采摘,高温闷杀,雨水天则家家有自制烤箱低温烤干,故多还有烟味。近年因忙肺茶价格走高,故晒青茶工艺有所改良,基本工艺为鲜叶采摘,适度走水或不走水,铁锅高温杀青,轻揉、阳光直射及晒棚干燥,茶条白绿富光泽,芽毫明显。

忙肺茶冲泡汤色清澈明亮,香气馥郁高扬,口感饱满协调,甘醇顺滑带微涩,舌底生津明显,苦味较重,但回甘快而明显,喉韵甘润持久,叶底柔韧光鲜,杀青均匀,基本无红梗(如图4-41)。

(十四)依邦

倚邦属古六大茶山之一,地处勐腊县象明彝族乡西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24公里,距勐腊县198公里。年平均气温25℃,年降水量1700毫米。古倚邦茶区内有19个自然村,倚邦古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古倚邦茶区海拔差异大,最高点山神庙海拔1950米,最低点磨者河与小黑江交汇处只有海拔565米,倚邦茶区产茶著名的地方有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等。

茶区种茶历史悠久,倚邦山明代初期已茶园成片,在曼拱古茶园中还保留着基部径围1.2米,高6米,树龄500年左右的古茶树,至今古茶树还保留较多的是麻栗树、倚邦、曼拱等地。

倚邦茶山包括倚邦区的一两个乡,一乡乡政府设在倚邦街,由曼砖到倚邦,须经嶍崆河和架布河,均属倚邦一乡,包括习崆寨(本地人)、架布寨(香堂)、背阴山(香堂)、曼松寨(香堂)、曼昆山(布朗)、大桥头(本地人)、麻栗树(本地人)、细腰子(汉、本地人)、龙宫河(本地人、汉)、孔心树(本地人、汉)、三家村(汉)、龙家寨(本地人)及倚邦街(本地人、汉),全乡214户936人。

图4-42 倚邦

倚邦一乡除上述各寨外,还有泡打树、南衣里、关家寨、三家村、密布等寨子,现已寨毁人亡,早成废墟,茶园荒芜无人管。倚邦山明代初期已茶园成片,有傣、哈尼、彝、布朗、基诺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汉族大部系由石屏迁来。

倚邦茶树比易武低矮、叶小、芽细、节短,持嫩性差。农民说:“比易武茶好,不浑,只要一小点就好,泡多有涩味在”。茶区内茶叶多属小叶种类型。据说是四川人早期迁居倚邦带入,由先期制茶专销四川等情况看来,此地的小叶种茶叶可能是从四川引来。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叶最好,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茶树大多山区坡地与雨林混生,无阶梯状,古茶园大多未修剪矮化过,呈乔木状,采摘较标准,以二叶及一叶居多,茶区内无规模初制加工厂,以家庭自采自制为主,基本工艺为鲜叶采摘,适度走水,铁锅高温杀青,轻揉、松条,枝梗匀称饱满,芽毫明显,开泡香气迷人,水路细腻,无明显苦涩感,叶底光鲜油润富活性,基本无红梗(如图4-42)。

(十五)漭水

图4-43 漭水

漭水镇位于云南省昌宁县中部,距县城16公里,东北方隔澜沧江与临沧市凤庆县、大理州永平县相望,东南方与本县的达丙、右甸两镇接壤,西方与大田坝乡相连。漭水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镇,国土面积311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为9个村民委员会,205个村民小组。镇内最低海拔1050米,最高海拔2850米,年平均气温14.5℃,年降雨量1450毫米左右,有低热河谷气候、温凉和高寒气候等多种气候类型。

漭水茶属昌宁大叶种,是国家级地方有性群体种,种茶历史可追溯到明洪武年间,当地历史名茶“碧云仙茶”有详细记载,大面积种植则是在20世纪50~70年代。当地古茶资源丰富,除了人工栽培型古树茶外,还有大面积的野生古树茶资源。当地传统茶多以红茶及绿茶为主,故晒青茶工艺并不算成熟。在2007年以前,古树茶价格与乔木茶价格并没有差距,当地人也没有采摘古树茶的习惯,传统晒青茶工艺为鲜叶采摘,不走水,高温杀青,紧揉,日晒,故外形紧结,乌黑油润,不显毫,当地没有压制普洱茶的习惯,原料基本外供。2007年以后古树山头茶概念兴起,当地开始分采古树茶,工艺大多借鉴勐库及勐海,现茶区内采摘比较标准,基本上为一芽二叶,基本工艺为鲜叶采摘,适度走水或不走水,中高温杀青,轻揉捻,日光直晒干燥,外形白绿油亮,芽毫明显。

漭水茶冲泡汤色黄绿明亮,香气高扬,口感略显单一,有明显涩感,舌底生津明显,苦味较轻,回甘慢但比较持久,耐泡度稍差,叶底柔韧光鲜,杀青均匀,基本无红梗(如图4-43)。

(十六)凤山

凤庆县凤山镇地处凤庆县城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儒文化荟萃之地,著名“滇红”茶的发源地。全镇国土总面积218.316平方公里,东与洛党、小湾两镇相接,南与三岔河镇相连,西至勐佑镇、德思里乡,北与大寺乡相邻,境内群山纵横、山峦起伏,最高海拔2863米,最低海拔1472米,森林覆盖率为28%。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集中,干湿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6℃。雨量丰沛,年平均降雨量1307毫米。全镇辖18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38个自然村,362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回、彝、白、佤族等20多种民族。

凤庆大叶种,又名凤庆长叶茶、凤庆种。属于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树姿直立或开张。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叶色绿润,叶面隆起,叶质柔软,便于揉捻成条。嫩芽绿色,满披茸毛,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重9.0克,较勐库大叶种轻,没有勐库种肥壮。是我国1984年首次认定的国家级良种,编号为“华茶13号(GsCTl3)”。

凤庆种茶、制茶历史悠久,现存于小湾镇香竹箐3200年的茶王树被认定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而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所记载的“凤山雀舌”“太华茶”等历史名茶均在凤庆镜内,凤山茶更是因1938年试制出优质滇红及滇绿茶而闻名。

凤庆是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是云南第一产茶大县。1939年凤庆茶厂建厂后基本以生产红茶为主,因家家户户茶园较多,故没有自制晒青及滇红茶的习惯,多是采摘鲜叶上交到当地较大规模的初制所进行加工销售。传统晒青茶工艺为鲜叶采摘,不走水,高温杀青,紧揉,日晒,故外形紧结,乌黑油润,不显毫。当地没有压制普洱茶的习惯,原料基本供应下关、勐海等厂。当地古树茶资源丰富,但茶农没有采摘古树茶的习惯,所以古树、乔木、台地茶的价格差距不大。近几年普洱茶持续走高,很多人认识到凤庆茶的价值,开始深入凤庆茶区制作古树茶,但采摘还是不太标准,基本上为一芽二叶、一芽三叶混采。工艺有所改良,基本为鲜叶采摘,适度走水或不走水,中高温杀青,轻揉捻,日光直晒干燥,外形墨绿油亮,芽毫明显。

图4-44 凤山

凤山茶冲泡汤色清绿明亮,香气馥郁高扬,特有淡淡藜蒿之清香,口感饱满协调,有明显涩感,舌底生津明显,苦味较轻,回甘较慢但比较持久,叶底柔韧光鲜,杀青均匀,基本无红梗(如图4-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