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顔氏家訓》的版本比较和影响

《顔氏家訓》的版本比较和影响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顔氏家訓》内容從而較爲駁雜,不僅涉及修身治家之法,尚有書畫、雜藝等内容,對後世影響深遠。由於流傳廣泛,《顔氏家訓》現存版本比較多,各版本之間關係也較爲複雜。該書系統、詳細地調查梳理了《顔氏家訓》的歷代版本,主要有七卷本系統和二卷本系統。它們是《顔氏家訓》版本譜系中三個關鍵節點。程榮《漢魏叢書》乃明刻本中的典範,其中的《顔氏家訓》共二卷,左右雙邊,細黑口,無魚尾,每半頁九行,行二十字,雙行小注。

《顔氏家訓》的版本比较和影响

[北齊]顔之推 撰

金 玲 陸 睿 點校

【題解】

《顔氏家訓》,北齊顔之推撰。顔之推,字介,瑯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幼傳家學,熟習禮傳,詞情典麗,歷仕梁散騎侍郎、北齊黄門侍郎,北周御史上士、隋文學士等官職,傳見《北史》卷八十三及《北齊書》卷四十五。之推本南朝梁人,梁元帝時任散騎侍郎。此後,梁爲西魏所滅,之推深受西魏大將軍李穆賞識。但之推不願入仕西魏,遂率家人渡河投奔北齊,在北齊先後任黄門侍郎、平原太守等職。北齊亡,又入北周,爲御史上士。隋文帝開皇年間,隋太子召爲學士,殊蒙禮遇,旋即病逝。從《家訓》中的史實、避諱情況,可以推定它最終成書也是在隋文帝時期。

除了《顔氏家訓》,顔之推尚有《觀我生賦》廣爲傳誦,《觀我生賦》爲具有自傳性質的大賦,可謂顔之推一生經歷的高度概括,同時也反映出南北朝的時代特色,從中後人可以對顔之推有更深的瞭解。

之推遭逢亂世,歷仕多朝,顛沛流離,飽經憂患。因此他見識廣博,對社會各方面體會較深。《顔氏家訓》内容從而較爲駁雜,不僅涉及修身治家之法,尚有書畫、雜藝等内容,對後世影響深遠。書中所述及人物、制度等,爲歷代學者研究魏晉南北朝政治史、士大夫生活、南北文化差異、中古漢語演變等各領域提供了寶貴材料。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等目録要籍,均對《顔氏家訓》予以高度評價:《直齋書録解題》稱“古今家訓,以此爲祖”,《郡齋讀書志》稱其“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以訓諸子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更爲詳盡:“今觀其書,大抵於世故人情,深明利害,而能文之以經訓,故《唐志》、《宋志》俱列之儒家。然其中《歸心》等篇,深明因果,不出當時好佛之習。又兼論字畫音訓,並考正典故,品第文藝,曼衍旁涉,不專爲一家之言。今特退之雜家,從其類焉。”

由於流傳廣泛,《顔氏家訓》現存版本比較多,各版本之間關係也較爲複雜。今人研究《顔氏家訓》版本,以臺灣學者尤雅姿《顔之推及其家訓之研究》[1]最爲全面。該書系統、詳細地調查梳理了《顔氏家訓》的歷代版本,主要有七卷本系統和二卷本系統。

七卷本系統:最早的是天台謝景思家藏蜀本。嘉興沈揆據謝氏藏本校刊,即宋淳熙七年(1180)沈氏台州公使庫刊本。此後有元代廉臺田氏重刻沈揆本(此本爲潘祖蔭滂喜齋所藏)、明嘉靖三年(1524)傅太平刻張璧序本。清代有錢曾述古堂影宋鈔本、乾隆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重刊述古堂影宋本、龍溪精舍重刻述古堂影宋本、光緒七年(1881)聶氏汗青簃重刻鮑氏知不足齋本。此外,尚有以七卷本爲基礎的注本,即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盧文弨《抱經堂叢書》重校刻趙曦明注宋本、民國十八年(1929)渭南嚴氏《孝義家塾叢書》嚴式誨補注抱經堂本。

二卷本系統:最早來自於宋署名董正功《續家訓》本,這是個八卷本。明正德十三年(1518)顔如瓌據《續家訓》本及前述七卷沈揆本重加校讎,訂成二卷本,顔如瓌校本是八卷本轉化爲二卷本的關鍵節點。顔如瓌本這一系下的重刻本爲數不少,有明萬曆六年(1578)顔志邦重刻本、萬曆程榮《漢魏叢書》覆刻顔志邦本、明末武林何允中《廣漢魏叢書》本、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王謨《增訂漢魏叢書》本。顔志邦本這一系下,又有清康熙五十年(1711)顔星重校訂本和清嘉慶二年(1797)顔邦城刊《顔氏通譜》本。民國二十四年(1935)陝西通志館《關中叢書》本,則是據二卷本系列的顔志邦本和七卷本系列的沈揆本參校而成。(www.xing528.com)

此外,《續家訓》本又有一個明成化間程伯祥、羅春建寧刊本,也改成二卷本。這個系列下,有明萬曆三年(1575)顔嗣慎校訂成化本、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朱軾重刻本。

其他譜系待考的二卷本有:清雍正二年(1724)黄叔琳節本、清乾隆《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光緒元年(1875)崇文書局刊本、日本文化七年(1810)京師葛西氏郎兵衛校定增刊本等。

上述衆多版本中,七卷本系列的鮑廷博鮑志祖父子《知不足齋叢書》本以影宋存真爲目標;同出七卷本系列的趙曦明注盧文弨校刻《抱經堂叢書》本,經盧文弨、錢大昕、段玉裁等名家校注,與宋本時有出入;二卷本系列的程榮《漢魏叢書》本,基本上反映了這一系列的祖本顔志邦本面貌,且流傳更廣。它們是《顔氏家訓》版本譜系中三個關鍵節點。因此,本次《顔氏家訓》的校理,綜合考慮版本來源、底本質量和社會影響,以鮑氏《知不足齋叢書》本爲底本,以盧氏《抱經堂叢書》本和程氏《漢魏叢書》本爲對校本,以宋代吕祖謙《少儀外傳》、劉清之《戒子通録》[2]所引用的《顔氏家訓》章節爲參校本。

鮑氏《知不足齋叢書》本,底本爲鲍廷博手抄錢曾述古堂影宋本,七卷,左右雙邊,細黑口,無魚尾,每半頁九行,行十八字,雙行小注。盧氏《抱經堂叢書》本趙曦明注、盧文弨補注,七卷,亦爲左右雙邊,細黑口,黑魚尾,每半頁十行,行二十一字,雙行小注。程榮《漢魏叢書》乃明刻本中的典範,其中的《顔氏家訓》共二卷,左右雙邊,細黑口,無魚尾,每半頁九行,行二十字,雙行小注。

本書校記中,《知不足齋叢書》本簡稱底本,《抱經堂叢書》本簡稱盧本,《漢魏叢書》本簡稱程本。文後附録有《北史·顔之推傳》、《北齊書·顔之推傳》、四庫館臣提要及底本、校本諸本的序跋,以供參考。

[1]尤雅姿:《顔之推及其家訓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2]按劉清之《戒子通録》編纂時間在南宋淳熙十四年至十六年(1187—1189),與《顔氏家訓》沈揆本年代相近。此書流傳向來不廣,宋本有所謂湖湘版,元代時已亡佚。元本有大德四年(1300)崔棟刻本、元統二年(1334)劉儆刻本,前者流傳較少,後者傳者較多。明代收入《永樂大典》。清人所見之本爲四庫館臣自《大典》輯録而得。《戒子通録》雖然編纂年代近於《顔氏家訓》之宋本,但由於後代所傳爲重輯之本,參考價值已經有所降低,只能用於參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