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版本比较:解读文本的重要手段

版本比较:解读文本的重要手段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版本之间的差异,可能产生于作者自身对文本的后续调整,也可能来自于后人在编纂过程中发生的改动。学习鲁迅先生的《白莽作〈孩儿塔〉序》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鲁迅手稿中的修改痕迹,看出未定稿和定稿之间的差异。学生若能细细比较这些差异,就能对鲁迅先生此段中浓郁而复杂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可见,版本之间的比较,确实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手段。

版本比较:解读文本的重要手段

版本之间的差异,可能产生于作者自身对文本的后续调整,也可能来自于后人在编纂过程中发生的改动。这些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困惑,但是这些差异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假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利用这样的差异,研究差异产生的根源,比较差异带来的效果,也许对文章的核心能够有更深层次的体悟。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1页)一文中曾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惠列赛耶夫的《果戈里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未定稿本和定稿本之间的差异,是作者自己的调整。学习鲁迅先生的《白莽作〈孩儿塔〉序》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鲁迅手稿中的修改痕迹,看出未定稿和定稿之间的差异。在此文的第二段中有多处修改,比较有意味的有“他的哥哥”改成了“这哥哥”、“他们俩是殊途同归的兄弟”改成了“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叫徐白”改成了“他却叫徐白”。学生若能细细比较这些差异,就能对鲁迅先生此段中浓郁而复杂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除却作者自身的调整之外,后人编纂校订的不同版本也因带着自身的理解呈现出不同的面目,这在文言文教学中就更为突出了。比如上文提到学生对苏轼的《石钟山记》的质疑:李渤乃是亲身考察了石钟山,并不能说他“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针对学生这样的疑问,假如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教材版本和其他校订本的差异,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因而,不管是未定稿与定稿之间的版本差异,还是后人不同校勘本的差异,都是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重要资源。可见,版本之间的比较,确实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手段。(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