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情视角下的文本解读

学情视角下的文本解读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本的解读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的有效性始终处于被怀疑的境地。其次,中学课堂中的文本解读往往是微观的问题分析,而不是宏观的理论建构。再次,中学课堂中的文本解读常常又是以学生的疑问为基础的。教师的解读,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也许呈现出来的解读文章,依然像苏珊·桑塔格所说的,是“不可靠的理论基础上的阐释”,“是对艺术的冒犯”。

学情视角下的文本解读

(前 言)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有《反对阐释》一书,提出文艺欣赏要去除一切外加的阐释,而回归事物本来的样式。文本的解读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的有效性始终处于被怀疑的境地。也许正因为如此,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解读文本的终极真理,即使文本的创作者自身对文本也没有绝对的发言权,极端者名之曰“作者已死”。那么,文本的阐释之路,特别是经典文本的阐释之路必然会伸向更遥远的前方,不会中断。

中学课堂中的文本解读,与一般意义上的文本阐释不同。首先,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是经典名篇,包括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这些作品被教材的编者以某种育人理念选入教材之中,编者的理念和意图是解读者,尤其语文教师不能忽视的问题。因而,中学课堂中的文本解读除了考虑常规的文本解读要素之外,还要将教材理念和育人任务的实施纳入思考之中。这是很独特的一点。其次,中学课堂中的文本解读往往是微观的问题分析,而不是宏观的理论建构。这些微观的问题非常具体,可能是对某个词的含义的解读,可能是对文中某句话语的理解,也可能是文中某个矛盾点的解决。当然,我们解读者又不能被微观的问题所局限,必然要超越具体的某个点,以更高的理论视野加以关照,最终予以解决。再次,中学课堂中的文本解读常常又是以学生的疑问为基础的。教师的解读,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也就是说,教师的文本解读,不是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而是解决学生实际的阅读困惑。同时,教师的解读,也不能够超越学生的理解力,任意地炫耀自己的五车学识,必须要以学生的接受力为限度。总而言之,中学课堂中的文本解读,自有其特殊性,也自有其无穷的兴味。而这都源自于我们的对象——学生。(www.xing528.com)

正因为如此,本书的形成,最大的推动者当属我的学生们,是他们的质疑促使我不断地思考,也正是他们的疑问开拓了我的思路。而在整理、分析、提炼这些疑问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越是经典的文章就越能激起学生的疑惑和探讨的欲望。因而,本书中收入的三十来篇解读文章大多是针对经典名文的。同时,学生的疑问往往是在阅读教材选文的过程中产生的,很多时候这些疑问和教材的版本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书中每篇解读文章后面都附有教材原文,且一切排版、文字甚至标点符号全部依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的高中语文教材(试用本),不过文中附图是另配的。

当然,这样的基于学生学情的文本解读对教师本人的理论功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在解读文本或者说解答学生疑惑的过程中每每感到困窘,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也是本书命名“困教录”的缘由。不过这每每的困窘也逼迫我读了一些书,做了一点思考。也许呈现出来的解读文章,依然像苏珊·桑塔格所说的,是“不可靠的理论基础上的阐释”,“是对艺术的冒犯”。但我想,伟大艺术的耀眼光芒绝不会因为我这不可靠的阐释和冒犯晦暗半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