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人类学研究视角解读

旅游人类学研究视角解读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旅游人类学特定研究视角的形成与旅游人类学的学科特点不无关系,即把旅游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的文化系统,并且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为特定的时代背景。(三)着重游客的旅游过程与体验的研究视角旅游人类学借用仪式理论来描述游客的旅游过程与体验,这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有所不同。

旅游人类学研究视角解读

旅游人类学特定研究视角的形成与旅游人类学的学科特点不无关系,即把旅游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的文化系统,并且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为特定的时代背景。丹尼森·纳什曾提出旅游人类学的3个经典视角:从涵化与发展的视角来看旅游,从个人经历转换的视角来看旅游,从上层建筑的视角来看旅游。这3个视角分别涉及旅游目的地社会、游客与旅游客源地社会,跟传统的“旅游三体说”颇为接近。以下简单梳理旅游人类学的5个研究视角:

(一)基于全球-地方关系情境的研究视角

20世纪50年代以后,旅游被卷入全球化与现代化过程当中,全球与地方关系的悖论,促使研究者从人类学视角对旅游进行思考与分析。

首先,全球化正以其强大的力量吞食(侵扰、消解)着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也引导旅游人类学研究者思考并研究旅游中的消费主义与文化商品化等问题。文化全球化本来是全球化在文化领域内的深层反映与体现,是指在保持差异性前提下人类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是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双向互动;但遗憾的是,旅游借全球化与现代化之势,导致文化多样性有所消解与减弱,地方文化系统中的传统、仪式、遗产、习俗等失去其本来意义与社会功能,造成地方民众丧失精神中心与价值追求。

其次,全球与地方的碰撞和接触并不是均衡与对等,全球显示的是强势文化、游客、发达国家或地区,而地方则显示的是弱势文化、土著居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这引导研究者思考与研究两者关系中的权力和政治,并由此提出旅游的帝国主义实质。

最后,促使研究者在更为广泛的现实与社会情境中进行旅游的调研,在地方、地区、国家以至全球的交织与互动中,更为合理地解释旅游现象及其特点,思考在全球-地方关系情境中,如何达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目标。

(二)关注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与发展的研究视角

这一视角主要着眼于主人-客人关系之间的互动与变化结果,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其一,导致文化变迁的动因(即内外部因素)与机制。旅游中的社会文化变迁往往来自于外部因素,其中游客对旅游地当地人的示范效应是极为重要的外因之一;还有另一种示范效应也值得重视,即某一(成功)旅游地对(邻近)另一旅游地的示范效应。(www.xing528.com)

其二,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具体结果如何,性质是正面变迁还是负面变迁或者是其他,应采取什么方式和措施予以调适。

其三,将旅游看作是一种发展路径与发展手段,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去分析旅游地。

(三)着重游客的旅游过程与体验的研究视角

旅游人类学借用仪式理论来描述游客的旅游过程与体验,这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有所不同。游客脱离了日常的凡俗状态,进入到一种暂时性、过渡性和具有朝圣性质的仪式性过程之中,由此得到一种神圣般的更为自由、自愿与精神性的体验。

(四)强调旅游中的符号与象征的研究视角

这一视角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旅游景观或景物来研究旅游景区(点)中的符号内涵对游客的指示作用,以及为游客营造的“天堂想象”;二是从游客消费来研究其符号性、象征性消费的实质,在当下的现代消费社会,传媒等力量已经使人们的消费方向与消费重心由实用性转向了符号性和象征性。

(五)强调旅游中的旅游基体与旅游媒介体和联结体的研究视角

这一视角凸显了人类学的整体观,前述研究视角侧重于旅游主体(游客)与旅游客体(旅游目的地-东道主居民),该研究视角则关注旅游基体(旅游客源地),试图探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而这又提醒研究者不要忘记旅游媒介体和联结体,即不要忽视对旅游企业和经营实体、旅游产业、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与媒体机构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