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人类学研究对象揭秘

旅游人类学研究对象揭秘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还有一个更为通俗的“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由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并且以各种形式传承的一切物质财富与非物质财富。

旅游人类学研究对象揭秘

(一)文化的概念

1.“文化”在中文中的本义

从词源来讲,中文的“文化”一词由“文”与“化”两个字组成,而且这两个字的出现比组合而成的“文化”一词要早很多。

文化的“文”字在先秦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其本义是色彩交错的图形,或纹理、花纹。从最初本义的“文”衍生出来许多意思,诸如语言文字及其相关的各种象征符号。从语言文字的含义,又引申具体指文物典籍与礼乐制度等。从“五色成文”还引申出来装饰、修养等意思,与“质”和“实”相对称。从装饰、修养等意思引申出来审美、道德修养等含义,用以指人的美、善与道德教化。以及文章、辞采,与“野”相对举,或与武事相对称。而文化的“化”字的本义为变易、生成与造化。

2.我国关于“文化”的最早记述

“文”与“化”两个字在一起使用,最早可能见于战国末年的《周易·贲卦·彖辞》。其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是指礼乐制度,“化”则为教化之意,故“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有“以文教化”或“人文化成”的意思。

3.我国古代典籍中“文化”一词的含义

“文化”作为一个合成词使用大约是在西汉以后,其含义与现在人类学的“文化”有所不同。当时它指的是与“武功”相对的“文治”与“教化”。在中国历史上,文化多指以文治去教化民众或他者的意思。

4.英文中“culture”一词的来源

在西方,“文化”(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其原意为耕作、耕耘与种植,除了含有照料土地、饲养家畜的意思,还意味着照料人们的生活、关心朋友和家庭及敬神、居住在城镇或城区与培养正确的道德和心智。文化的最初用法并不暗示抽象的道德品质与现实生活和社会活动有任何分离,但耕作、耕耘与种植的古典隐喻确也暗示了文化与自然的区分。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culture”逐渐指所谓道德完美与心智或艺术成就;在18、19世纪的欧洲,“culture”已成为一种复数形式(即集合名词),逐渐被用来指与社会用途和物质手段世界截然相对的真实精神观念领域,这一领域的实现是通过对内向性的理想主义的崇拜;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culture”包含了更为复杂与相互重叠的意思和内涵;而到20世纪初,“culture”已成为人类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但它在人类学中的用法只是其广泛内涵与丰富意义的一小部分。

概括地讲,西文“culture”一词的最初含义为耕作、耕耘与种植,后来又融入了栽培、饲养与培养等含义,并引申为教养教育与修养等精神内容,最终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而形成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成果。

5.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的来源

西文语境中的“culture”概念与中文语境中的“文化”含义有很大不同,现代意义的“文化”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其在古汉语中的对应词。

根据专家的考证,“文化”复合词经历了从西文经日语返回汉语的过程,是先由日本学者在翻译西方文献时借用了中国古汉语原有的“文化”一词来“意译”西语中的“culture”,这一日语词“文化(ぶんか)”后来又返回到汉语当中,即再由日本传入中国,但其意义已经完全改变了。日本是“culture”的原初概念在亚洲传播、译介最早的国家,该国选择汉字“文化”来对译各类西文中“culture”的同义语,其意思为不动用权力或刑罚,而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换言之,汉语“文化”的现代含义源自于日语的汉字复合词“文化”,通过借用日语汉字“文化”的方式,汉语的“文化”与英语“culture”之间的对等关系得以确立。

6.“文化”的经典定义

根据法国学者摩尔的统计,世界各国文献中对文化的定义多达250多种;1952年,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西方1871—1951年80年间关于文化的160多种定义进行了清理和评析。人类学中最为经典的几个“文化”的定义见下:

1871年,泰勒给出了人类学上第一个“文化”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7]但泰勒未区分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

我国流行的“文化”的定义是: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精神文化,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等。这是一个颇为大众化的定义,其中的关键词是“创造”二字。

还有一个更为通俗的“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由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并且以各种形式传承的一切物质财富与非物质财富。

本教材介绍当代美国新兴人类学家卢克·拉斯特关于“文化”的定义,他认为:在人类学意义上,文化是一个共享和协调的意义系统,这一系统是由人们通过阐释经验和产生行为而习得并付诸实践的知识所获知的。[8]对“文化是一个共享和协调的意义系统”中的“意义”可以这样理解:“意义”指具有一定价值观念的认知主体对文化符号系统的读解,因而可以理解为一种“具体化的价值观念”,无数个具体的“意义”构成了抽象的“价值观念”。

(二)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凡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成果都是文化

如果不是人类创造,不是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成果就算不上是文化。人类之外的自然美景虽然不是文化,但它可以借助某些形式寄托与表达人类的情感等,比如文学、诗歌书法音乐、绘画与摄影作品等,这时自然美景也就转化为文化。

2.文化来自于后天获致、习得与建构,却不是生物学遗传(www.xing528.com)

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将这一特征称为人的“社会遗传”。人类一代又一代地繁衍、发展,文化也就借以从上一代人传递给这一代人,或者由这一代人传递给下一代人。

3.文化由社会所共享

文化是人类社会或某一个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并共同遵守与使用,个别人的特殊习惯与行为模式,比如在地铁里吃韭菜包子,就不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能否称其为文化值得商榷。

4.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希尔说过,人是符号的动物。美国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认为,所有人类行为都源自对符号的使用。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人类通过符号可以相互交流,并将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

5.文化呈现出多样性

文化由人类的不同群体所创造,人类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不同,所创造的文化类型及其特点等也就不同。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就会走向“民族中心主义”。

6.文化具有静态性与动态性

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文化相对较为固定,短期内不太容易发生较大的变化;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稳定性因素而沉淀在一个民族或群体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构成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容。但从长期来看,文化又处于不断积累、继承、更新与变迁的过程之中。

(三)文化的构成

1.从层次深浅角度划分为4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表层次文化,即物质文化;第二个层次为浅层次文化,即行为文化;第三个层次为里层次文化,即制度文化;第四个层次为深层次文化,即精神文化。

2.从社会认知角度划分为4个层面

其一,物质或物态文化层面,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与现象,即文化事象。

其二,行为文化层面,以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等形态表现出来,在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与生老病死等人类社会生活中可以见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

其三,制度文化层面,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等,节庆、礼仪也属于制度文化。

其四,精神或心态文化层面,由人类社会实践与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孕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该层面可以分为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也可以分为观念形态与精神产品两个层次。

(四)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人类学秉承了传统人类学的研究旨趣,研究的是世界性的、全球性的旅游现象与旅游活动,这一旅游现象与旅游活动超越了某一地区、某一个体的范围,集中于具有现代消费性质的大众旅游层面。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中的任何一个学科都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而且可以用简单几个字的关键词来概括,比如社会学——“群体”,经济学——“稀缺”“选择”与“效率”,政治学——“权力”,管理学——“组织”,地理学——“空间”……

与人类学母学科一样,旅游人类学也是以“文化”这一关键词来概括自身的研究对象。简单地说,旅游人类学就是以旅游主体(游客)、旅游基体(旅游客源地)、旅游客体(旅游目的地-东道主居民等)与旅游媒介体和联结体(旅游企业和经营实体、旅游产业、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媒体机构等)这“旅游四体”的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运动过程中所发生和体现的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为研究对象。

图1-1 基于“旅游四体”的旅游人类学体系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