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个人心理学:研究对象揭秘

超个人心理学:研究对象揭秘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不满最终导致马斯洛和萨蒂奇等人产生了创立超个人心理学的想法。目前,超个人心理学着重研究的就是这种精神自我。但是,由于马斯洛1970年不幸去世,他没有能够对超个人心理学做出具体的研究,这个任务就留给了萨蒂奇及其他超个人心理学家。萨蒂奇在1968年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写了一篇宣布超个人心理学诞生的文章,对这个概念做了最早的定义。

超个人心理学:研究对象揭秘

人本主义理学在创立之初,马斯洛、萨蒂奇等人就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确定了基本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那些在实证主义行为主义理论中或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都没有系统地位的人类能量和潜能感兴趣,例如,创造性、爱、自我、成长、有机体、基本需要的满足、自我实现、更高价值、自我超越、客观性、自主性、同一性、责任心、心理健康……(研究这些有趣的问题)应该极大地加速描绘一幅更适当的——一种更科学的——关于人类本性中内在的全部能量的图画”(Sutich,1961,p.viii)。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虽然研究了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问题和观点,却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研究对象的限制,对那些超个人的、超越的、神圣的或精神的体验很少进行研究和解释。人本主义心理学虽然研究心理健康的人,但它主要研究的是现实生活水平中的健康个体,而不是在更高的超越自我和时空的转换的意识状态和经验,不是与大自然和宇宙融为一体的理想化的健康人格。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超个人心理学的建立是基于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某种不满。这种不满最终导致马斯洛和萨蒂奇等人产生了创立超个人心理学的想法。

要理解超个人心理学,就必须首先理解“超个人”这个概念。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材料来看,超个人心理学家使用的“超个人”这个概念最早是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那里借用来的。1890年,詹姆斯出版了他的名著《心理学原理》。在写作这本书的12年时间里,他就开始对“下意识过程”(subconscious process)的存在感兴趣。因此,他在这本书里多次提到所谓“超自然现象”,研究了早已被法国的沙可、比奈、让内、伯恩海姆等早期心理学思想家描述过的“恍惚状态”(trance state)。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导致他得出“意识流”这个概念,认为心理学是对心理状态的科学研究,这些心理状态就像一条意识的河流一样,在情绪的推动下不断向前推进。在这本书里,詹姆斯坚持认为,心理学必须研究灵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多元自我的观点,即生物自我、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目前,超个人心理学着重研究的就是这种精神自我。

1902年,詹姆斯出版了《宗教经验种种》一书,第一次提到“超个人”心理现象。在这本书里,他着重论述了三个主题:(1)宗教位于个体内部,位于个体自己的经验之中;(2)探讨下意识是对经验进行转换的必由之路,因此,他非常强调进行自我探讨;(3)神秘体验的真实性只能根据其结果来测定,即根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道德和审美质量的提高来测定。在他看来,人的某些精神生活是不能以生物学的概念和感官的满足来解释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神秘的心理现象来领会其中的超越性价值,这表明人的有机体能同超生物力量接触(车文博,2003,pp.478-479)。这里的所谓“超生物力量”,就蕴涵着“超个人”的含义。1905年“超个人”(transpersonal)一词第一次以英文的形式出现在詹姆斯在哈佛大学的一篇演讲提纲中。最初,詹姆斯把“超个人”作为描述两个人看到同一物体时的经验的一种方式。他把主体与客体之间固有的关系包含在他的超个人概念中,并且认为,所有的客体都依赖主体当时对他的感知和体验。詹姆斯的这种观点后来便发展成为他对心理学中的实验主义的一种形而上学的批评,也构成了后来激进的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的重要概念基础。

瑞士分析心理学家荣格在阐述他的集体潜意识概念时,也把集体潜意识看作是“超个人潜意识”。正如后荣格心理学家爱丁格(Edinger,1995,p.18)所说:“荣格把客观精神的事实描述为超个人精神。尤其是它们是一些在炼金术中表现出来的事实。他在《炼金术研究》的一段话中对他的基本原理做了解释:‘从一个单一个体的有关材料那里常常不可能确定一系列全面的(关于原型意象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象征进行比较研究……为了这个目的,研究者就必须追溯到人类历史的这些时期。此时象征的形成还没有受到阻碍,就是说,对意象的形成还没有进行认识论的批评,其结果,那些本身还没有被人们所知的事实能够以明确的视觉形式表现出来。这个与我们最接近的时期就是中世纪的自然哲学时期……在这里,就像在仓库里一样,收集了古代世界中最持久、最重要的神话材料。’”按照荣格的理解,这里的超个人精神就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普遍的共同的心理经验的积淀。在中世纪,由于宗教神学的存在和允许,这些精神现象可以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但在现代社会,科学的认识论却不允许这些无法用科学实证来证明的东西随意地表现,于是,它就以集体潜意识的形式储藏在人类集体的心灵中,但会随时以原型、象征、意象、梦境或心理疾病等非正常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在超个人心理学创立之初,马斯洛、萨蒂奇等人也对超个人心理学的概念做了大量的阐述和说明。在20世纪60年代,马斯洛试图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超个人心理学,“旨在把人的精神放在一个更广泛的人类本性与潜能的框架中来研究”(爱德华·霍夫曼,2003,p.309)。但是,由于马斯洛1970年不幸去世,他没有能够对超个人心理学做出具体的研究,这个任务就留给了萨蒂奇及其他超个人心理学家。萨蒂奇在1968年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写了一篇宣布超个人心理学诞生的文章,对这个概念做了最早的定义。他(Sutich,1968,pp.77-78)说:“超个人(或第四势力)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正在形成的一种势力的名称,一群心理学家和来自其他领域的专业工作者对人类的终极能力和潜能问题感兴趣,但这种问题无论在‘第一势力’即实证主义或行为主义、‘第二势力’即经典精神分析那里,还是在‘第三势力’即人本主义心理学那里,都没有得到系统的考察。正在形成中的‘第四势力’,即超个人心理学是关于如下主题的科学研究和负责任的实践活动:成长、个体和种系的元需要、终极价值、统一意识、高峰体验、存在价值、入迷、神秘体验、敬畏、存在、自我实现、本质、极其快乐的境界、神奇、终极意义、自我超越、精神、一体性、宇宙意识、个体与种系的协同作用、最大限度的人际知遇、日常生活的神圣化、超越现象;宇宙的自我幽默和嬉戏;最大限度的感性觉知、反应和表达,以及一些有关的观念、体验和行为。”(www.xing528.com)

当然,在以后的实践中,一些不同的超个人心理学家和组织机构都从不同角度对超个人心理学这个概念下了定义。1992年,美国心理学家拉乔伊和夏皮罗对此前有关超个人心理学的文献做了分析,他们从整理出的202条有关超个人心理学的定义性描述中,最后归纳出40条定义,并撰写了题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定义:前23年》的文章,在《超个人心理学杂志》上发表。1993年以后又有一些新的定义出现。我国学者郭永玉教授在《精神的追寻》一书中对此做了很好的评述。

最近,英国心理学家迈克尔·丹尼尔斯(Michael Daniels)发表了一篇题为《探索超个人心理学》的文章,对超个人心理学做了新的定义性说明。他说:“目前超个人心理学家主要研究:爱的体验、移情、创造性和灵感、打开通路、超个人艺术、转换的意识状态、梦的意识、心身关系、幻觉体验、神秘体验、精神的浮现与危机、灵魂的黑夜、原型经验、频死体验、死亡和将死,沉思心理学、东西方宗教和奥秘传统的实践与经验、佛教心理学、生态学意识、自我与自我实现心理学、更高级自我、自我超越、男性和女性对超个人的看法、超自然体验、心理治疗、咨询和教育中的超个人取向、意识的进化、超个人研究方法、知识的整合取向、常青哲学。”总之,从以上的这些定义性研究可见,超个人心理学确实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简单地说,它研究的是“超自我、超时空的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车文博,2003,p.489),“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学派”(郭永玉,2002,p.23)。

超个人心理学虽然研究“超越”现象,但“超个人”和“超越”这两个概念也是有区别的。根据瓦勒(Valle,1998,p.276)的看法,“当前‘超个人的’指的是任何超越自我的经验,包括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的原型和激进的超越性觉知等。虽然像集体潜意识这类概念指的是超越我们的正常自我意识或者比正常的自我意识更深刻的心灵状态,但‘超越的’指的是至高无上的或灵魂的觉知,没有丝毫的倾向要根据它自己之外的任何东西来进行界定,包括根据心灵的内容,意识的或潜意识的,个体的或集体的(就是说,这种觉知不仅是超越自我的,而且是超越心灵的)。超个人的和超越的觉知之间的区别,可能会实际上导致一个‘第五势力’或更纯粹的精神心理学的出现”。换句话说,从研究的范围来讲,“超个人的”比“超越的”概念要宽泛;而从研究的深度讲,“超越的”比“超个人的”概念更深刻,达到了心灵、精神等纯粹个人内部世界的深度。对于超个人心理学而言,这两个方面都是它要研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