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理论及方法与伦理道德、宗教和心理议题的讨论

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理论及方法与伦理道德、宗教和心理议题的讨论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换言之,社会科学还缺乏统一的原理与方法。孔德认为科学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抓住社会运动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为经验材料所验证。[1]孔德的观点与方法被称作“实证主义”。更为准确的说法是,这种理论提供了思想性、人文性、科学性与精密性的高度的结合。这是第5.4 节的内容。在宏观的社会科学领域,需要再次进行专门论述的议题并不多,因此,我们将以对伦理道德、宗教和心理议题的泛泛讨论来结束本章。

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理论及方法与伦理道德、宗教和心理议题的讨论

在第一章的开头部分,我们已经强调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会科学”这个名词的提出,系出于对自然科学的模仿。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发现了自然界的众多秘密,然后把它用于改造自然的实践,从而显著地改善了日常生活。这种成功激发了从事社会研究的学者们。于是,他们也想如法炮制。

可是,这项工作历经磕磕绊绊,至今仍进展得很不顺利。虽然各门具体学科都分别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统一的社会科学却一直未能产生。换言之,社会科学还缺乏统一的原理与方法。在算法理论提出之后,我们对于学科历史与现状的这一看法,也就更加确信不疑了。算法理论把建立社会科学的统一原理与方法作为自己的使命。因此,在前文的批判性论述的基础上,现在要从头再来,要把思路重新梳理一遍。也就是说,我们要从约两百年前重新起步,从社会科学的一些最为基本的议题开始,来重构这个学科群的基础。本章以下将要展开的论述既是对《算法》和《原理》的扩展,也是对它们的精炼。

社会科学都有哪些基本的议题呢?一类学者强调了“社会”的独立性或整体性。这方面最为著名的学者之一就是经济学巨匠亚当·斯密。斯密说,社会中的个人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个人主观上是自私的,客观上却在促进社会的福利;他只从事了某种工作,却同其他人一道分享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产品。斯密的论述提出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他则在这个问题上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甚至颇为微妙的观点,他的论点要比一般的整体论者更为折中一些。然而,如前所述,这种关系其实至今还尚未得到正确而又精密的阐述。我们将在下文中逐步揭开它的面纱

奥古斯特·孔德开辟了社会科学的另一类议题。孔德认为,社会现象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因而,我们应当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它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预测,甚至可以进行实验。孔德认为科学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抓住社会运动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为经验材料所验证。[1]孔德的观点与方法被称作“实证主义”。初听起来,实证主义似乎是相当合理的。可是,人类的任何思维,漏洞都是很大的,实证主义也是如此,它暗含着许多弱点和陷阱。例如,什么叫做现象?谁来“实证”谁?一旦采用了实证主义的方法,往往就会倾向于对实质与现象做出狭隘的、绝对的划分,思想可以同时作为主体与客体的二重性也就被忽视了。实证主义的另一个误导性在于,它预设了“社会世界存在着机械化的规律”这样一个前提。一个忙于寻找这种类似于数学公式的规则性的人,他不是错误地认定一种规则性,就是错误地认定另一种规则性。可是,人类社会究竟是否存在着这种类型的规则性,这是没有保证的,这本身是需要讨论的。实证主义还容易使人忽视建立先验假说、态度与观念的必要性,以致把科学研究仅仅看作一件有关数据处理的工作。由于研究者所处时空环境的局限性,用来检验理论的材料,也就必然是有限的和局部的;基于这种材料的急匆匆的“实证”,往往不过是偷懒和武断的代名词而已。

我在本章的开篇就讲实证方法的坏话,首先是因为,这种方法在社会科学的主流领域目前十分流行;它的信徒们十分自信,自以为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早都已经不是问题了。一个人要是抱着这样的看法,是不会有兴趣往下阅读本书的。按照这种简单僵硬的方法来搞社会科学,永远也不会有真正的社会科学。(www.xing528.com)

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大有问题。要想正确地解答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首先需要从思考科学本身的性质开始——也就是说,需要从思考思想本身的性质开始。不仅如此,社会科学究竟能否算是一门“科学”,本身就处于激烈的争论之中,数量可观的学者们对此都持否定的态度。科学与人文的争论由来已久,而笔者的基本观点是,关键在于把二者沟通起来;只要它们之间具备了一种实质的一致性,剩下来的不过是名词之争而已。

这一切都有赖于一种关于人类思想的新态度和新理论的建立。这种“新态度”,就是把思想当做一种客观实在予以看待。这个态度其实并不是十分新的,我们只是把一种自古就有的哲学精细化和明确化了。这个“新理论”,便是“算法框架理论”(“算法理论”),它是一个用计算机语言来表达的、有点儿晦涩味道因而容易使人望而却步的术语。对于新读者来说,这是需要花点儿功夫才能迈过的一道坎。然而,一旦读者理解了它,也就会同意,有关的术语非得这样来运用不可,其中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做出显著改动的余地。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理论,并且,它首先是思想性的,甚至人文性的,它并不进行“计算”。更为准确的说法是,这种理论提供了思想性、人文性、科学性与精密性的高度的结合。“新理论”与“新态度”也是高度统一的,它们分别强调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

对上述新态度与新理论的重述,是下一节的主题。造好了工具之后,接着就是运用它。我们将演示,基于这个理论所做的推理,将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个人的行为因此将会是什么样子,社会将会表现出什么样的一般特征。算法框架之下的个人(算法人)必然是不断成长的,因此,个人的成长与教育问题就会成为算法式社会科学的当然议题。这是正规的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通常所忽视的领域。这是第5.4 节的内容。接下来的合乎逻辑的议题是社会的形成。首先要专门讨论一下通信、媒体与传播,接着是政府的产生。在宏观的社会科学领域,需要再次进行专门论述的议题并不多,因此,我们将以对伦理道德宗教和心理议题的泛泛讨论来结束本章。

下一章的算法经济学,将直接从这种社会科学中脱胎而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