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一种优化方案

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一种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叙事学的独到之处究竟何在?就当下的语文学科叙事文教学的总体情况而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应试训练的教学要求、课堂教学的模式所限或教师的文学素养等,基于文学本质的文本解读可以说是极其少见的。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关注说了什么的同时,强调说的方式,因为正是说的方式决定了相似的内容包含完全不同的意蕴,这才是只有文学语言才有的特质,也是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和把握的重点。

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一种优化方案

顾名思义,叙事学(Narratology)是研究叙事文的学科,但其要旨在于对叙事文内在形式的研究。作为一种专门的文学研究与批评的方法,叙事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上半叶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以及现代语言学的发展,都对叙事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就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而言,其出发点在于探索文学的本质,以使其区别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内容,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文学的本质并不在其内容,而在其表现形式,这也是“形式主义”一词的由来。虽然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最初的关注点在诗歌领域,但由于其立论的独到与犀利,很快便拓展到小说领域,并在该领域结出了更丰硕的成果。至20世纪末期,叙事学更是极大地拓展了其研究领域,凡涉及叙事的领域,均有叙事学研究的身影,甚至通过对叙事的独特界定而延伸到表面看来与叙事无关的艺术领域。

叙事学的独到之处究竟何在?这要从其源头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说起。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文学并不是现实世界的简单映像,它的内容与形式也不是两分的,而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虽然它的内容从某种角度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忠实记录,而是通过对特定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的选择来表达某种内涵或意蕴。如果内容是强调说了什么的话,形式就是强调怎么说,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这二者是无法截然分开的,脱离了表现形式去研究文学,或仅通过表达内容去研究文学,都是违背文学本质的,正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才体现了作品的文学特性。

就当下的语文学科叙事文教学的总体情况而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应试训练的教学要求、课堂教学的模式所限或教师的文学素养等,基于文学本质的文本解读可以说是极其少见的。拿小说文本教学来说,较为普遍的教学模式表面上关注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却严重忽视了其人文特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自然也无法实现。

举例来说,在中学语文课堂的小说教学中,一般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在初读文本后,进行作品创作时代背景及作家基本情况的介绍,再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进行情节分析,最后完成作品主题思想的提炼。表面看来,这一过程没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毕竟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家情况、人物、情节及主题,都是不能忽视的小说文本解读的参照要素。但这一教学过程仅将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而忽视了文学尤其是小说的人文特质。这样的教学模式基本不需要过多深入品味小说表现方式的细微之处,师生阅读时无须调动想象和情感,无须感知文本的组织方式,只需要通过提炼和概括人物语言、动作、心理、外貌或环境、情节等描写,来论证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作品主题就可以了,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变成了筛选信息和论证观点的实用文本阅读。这种学习方式表面看来能够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和应试训练,殊不知这种忽视乃至扭曲文学本质的教学方式,不仅无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单从应试的需要来看,也由于其对文学本质的背离,反而会导致学生丧失对文学乃至语言的实质感知能力,可以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www.xing528.com)

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关注说了什么的同时,强调说的方式,因为正是说的方式决定了相似的内容包含完全不同的意蕴,这才是只有文学语言才有的特质,也是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和把握的重点。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才可能真正形成对语言的感知、理解和灵活运用,才能真正达成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

【注释】

[1]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导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