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官吏祠的类型与时间分布特点

汉代官吏祠的类型与时间分布特点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据此,可以大致了解汉代官吏祠的类型与时间分布特点。汉代为官吏立生祠的数量远远少于立死祠的数量,这应该与祠堂起初主要是祭祖的场所有关。李彦楠认为汉代为官吏立生祠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神仙方术的影响,他的逻辑是汉代为官吏立生祠的如燕、齐、巴郡、蜀郡、武威郡等都是巫术盛行的地区,而且汉代生祠祠主的主要事迹如军事、决狱及移风易俗与方术密切相关。

汉代官吏祠的类型与时间分布特点

表1所列必然只是汉代为官吏所立祠堂的一小部分,由于绝大多数的汉代官吏祠在史书没有记录或者已经散失,我们已经无法知晓。但据此,可以大致了解汉代官吏祠的类型与时间分布特点。

由表1可知,汉代为官吏立祠存在生祠和死祠两种类型。所谓生祠就是人还活着的时候就为之立祠,所谓死祠就是人死后而为之立祠。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汉代各朝为官吏立生祠和死祠的情况,可根据表1“汉代为官吏立祠情况表”列出“汉代各朝立生/死祠表”,如表2所示。

表2 汉代各朝立生/死祠情况简表

续表(www.xing528.com)

从表2中可知西汉为官吏立生祠4座,死祠8座,合计12座;东汉为官吏立生祠5座,死祠20座,合计25座。汉代为官吏立生祠的数量远远少于立死祠的数量,这应该与祠堂起初主要是祭祖的场所有关。祭祀祖先不可能是祖先仍然健在的时候就为之立祠,因而为官吏立祠一般也应是在其去世之后。《汉书·循吏传》载:王成、黄霸等循吏“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此廪廪庶几德让君子之遗风矣”[23],可见死后立祠才应该是常态。李彦楠认为汉代为官吏立生祠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神仙方术的影响,他的逻辑是汉代为官吏立生祠的如燕、齐、巴郡、蜀郡、武威郡等都是巫术盛行的地区,而且汉代生祠祠主的主要事迹如军事、决狱及移风易俗与方术密切相关。[24]那么,立生祠是否出于与立死祠不同的原因,即立生祠主要是受方术影响呢?情况似乎并非如此。张禹的生祠是他自己为自己立的。《汉书·张禹传》载:“禹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室。”[25]此事显然与方术无关。很多死祠祠主事迹同样有浓厚的方术色彩。如《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载荀淑“莅事明理,称为神君”[26],同书《方术列传》载王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27],他们都是在死后得以立祠。移风易俗、决狱、军事跟方术不能说没有关系,但认为这些行为与方术密切相关,似乎也有夸大的嫌疑。在笔者看来就立祠动机而言,民众为官员立生祠或死祠并没有明显的不同。

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有为官吏立祠记载的朝代,一般皇帝的在位年数13年以上,例外的情况是西汉在位16年的汉景帝和东汉在位13年的汉章帝。一般来说,皇帝在位时间越长,立祠数量也会更多。但是西汉文帝、武帝时期正是为官吏立祠刚刚开始的时候,故而虽然在位时间很长,但立祠数量却不多。像汉景帝也在位16年,但在这一朝却没有为官吏立祠的记录,这都是因为为官吏立祠才刚刚兴起的缘故。而到了汉光武帝时,在位33年,仅仅就这一朝就有9座官吏祠的记载。当然汉献帝虽然在位31年,但时局动荡,天下不安,战争频仍,在这种情况下确实不太可能出现为官吏立祠的现象。而汉章帝虽然也在位13年,但是由于明帝有遗诏:“无起寑庙,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别室。帝初作寿陵,制令流水而已,石椁广一丈二尺,长二丈五尺,无得起坟。万年之后,扫地而祭,杅水脯糒而已。过百日,唯四时设奠,置吏卒数人供给洒扫,勿开修道。敢有所兴作者,以擅议宗庙法从事。”[28]因为明帝这一遗诏,张酺还特意告诫他的儿子:“显节陵扫地露祭,欲率天下以俭。吾为三公,既不能宣扬王化,令吏人从制,岂可不务节约乎?其无起祠堂,可作稿盖庑,施祭其下而已。”[29]因此汉章帝这一朝没有官吏祠的记载也是可以理解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