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乙肝的病原学深入解析

乙肝的病原学深入解析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乙型肝炎的病原是乙肝病毒,研究HBV在人体中作用机制的学问,就称为乙肝病原学。乙肝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这就是HBV在人的肝脏中复制的全过程。目前,乙肝病毒分为A~H8个基因型。乙肝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在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体内,常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称为准种,其确切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证实。乙肝病毒在加热至65℃10个小时、煮沸10分钟或高压蒸气均可将其灭活。

乙肝的病原学深入解析

乙型肝炎的病原是乙肝病毒(HBV),研究HBV在人体中作用机制的学问,就称为乙肝病原学。乙肝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就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脱去包膜,穿入肝细胞质内,再脱去衣壳,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进入肝细胞核内,在宿主酶的作用下,以负链DNA(脱氧核糖核酸)为模板延长正链,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再以cccDNA为模板,在宿主核糖核酸(RNA)聚合酶Ⅱ的作用下,转录成几种不同长短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其中,3.5kb的mRNA含有HBV DNA序列上全部遗传信息,称为前基因组RNA。后者进入肝细胞质作为模板,在HBV逆转录酶作用下,合成负链DNA。再以负链DNA为模板,在HBV D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正链DNA,形成子代的部分双链环状DNA,最后装配成完整的HBV,释放至肝细胞外。这就是HBV在人的肝脏中复制的全过程。胞质中的子代部分双链环状DNA也可进入肝细胞核内,再形成cccDNA并继续复制。cccDNA半寿(衰)期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

HBV含4个部分重叠的开放读码框(ORF),即前S/S区、前C/C区、P区和X区。前S/S区编码有大(前S1、前S2及S)、中(前S2及S)、小(S)3种包膜蛋白;前C/C区编码乙肝e抗原(HBeAg)及乙肝核心抗原(HBcAg);P区编码合成酶;X区编码X蛋白。

S基因变异可导致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表现为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但仍有乙肝病毒低水平复制(血清HBV DNA常<104拷贝/毫升)。

目前,乙肝病毒分为A~H8个基因型。各基因型又可分为不同基因亚型。A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对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高于D基因型,B基因型高于C基因型;A和D基因型又高于B和C基因型。(www.xing528.com)

乙肝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在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体内,常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称为准种,其确切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证实。

乙肝病毒在加热至65℃10个小时、煮沸10分钟或高压蒸气均可将其灭活。含氯制剂、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等对乙肝病毒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陆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