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作拷贝的转换技术:胶转磁

工作拷贝的转换技术:胶转磁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胶转磁技术的实现成为了电影和电视之间的桥梁。这些转化工作都要通过胶转磁技术来实现。所以,保证胶转磁技术质量的前提是解决好胶片这个源头问题。

工作拷贝的转换技术:胶转磁

第二节 工作拷贝的转换技术——胶转磁

作为译制素材的工作拷贝,只有通过放映机才能观看,这给译制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胶转磁技术的实现成为了电影电视之间的桥梁。笨重的拷贝由录像带、光盘,或者移动硬盘取而代之,影片的观看不再受时间、地点和场所的限制。不管是对于翻译、导演而言,还是对于录音师而言,许多工作通过一台电脑在家里就可以完成了。

译制片的制片人拿到工作拷贝之后,通过胶转磁,将拷贝转成带有时间码的数字信号,然后通过工作站,存储到硬盘或刻录成盘,以供配音使用。为了方便翻译的“装词”——也就是使对白更好地与影片的画面相合(“装词”是译制界的行话,即演员张嘴闭嘴将此装满画面),制片人员会将胶转磁之后带时间码的数字信号刻录成低质量的DVD,提供给翻译。

作为一个技术术语,胶转磁是指将电影胶片的画面信息(通常也包括声音信息)转换为视频信号并记录到录像磁带上的过程,属于影视接口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内容包括:(1)利用胶转磁机将胶片图像转换成视频电子信号;(2)利用磁带录像机将视频电子信号记录在录像磁带上;(3)利用录像机将录像带上记录的磁信号还原成视屏图像。

一、胶转磁技术的历史演变

在磁带录像机问世之前,影片是记录与传播活动影像信息的唯一载体。随着磁带录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多种规格的录像磁带(V HS1/2,Beta,数字Beta,DVCA M)及各种光盘、硬盘等图像载体,从而大大丰富了活动影像的传播和记录手段。但是,电影影片在电视广播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1)电影节目资源非常丰富,有百年历史;(2)影片图像的清晰度、曝光宽容度以及色彩还原度等都优于电视图像;(3)影片图像的保存性优于现有的录像磁带;(4)影片节目不受电视制式限制(PA L;N TSC,SECA M),便于国际交流。

在电视中播送电影节目时,为了简化操作、提高工作可靠性,大都采用先将影片转录成录像磁带,然后再播出的方法。随着磁带录像机、光盘机向家庭的普及,将影片转为录像带或光盘供家庭使用也成为电影业的一种发行方式。这些转化工作都要通过胶转磁技术来实现。

早期的胶转磁,是用放映机把电影投映到银幕或白墙上,然后用摄像机对着画面拍摄,将视音频信号记录到磁带上(这相当于现在所谓的“枪版”——其实在最初,甚至可以不经刻录,而是直接播放出去)。

显然,这种工艺的效果很差。首先,受放映机光源、银幕质量、放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画面的亮度、清晰度、色彩等都有所损耗。其次,用摄像机拍摄银幕,画幅很难调整准确,又会受抖动的直接影响,所以,最终的效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好在那个年代基本上是黑白电影,电视也是黑白电视,对色彩还原没有要求,再说,电视机的尺寸小,对亮度、清晰度也没有更高要求,只要有声儿、有影儿就是一乐,所以,尽管节目质量不佳(让现在人无法接受),可在当时,大家还是能够看得习惯,而且常常是津津乐道、心满意足。

后来有人发明了一种称做“多路光学转变器”的产品。通过这个新产品,放映的画面不用投到银幕上,而是投到转换器上,在转换器上成像,摄像机则对准转换器的另一端拍摄。用转换器替代银幕可以大大提高光的有效利用率,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画面亮度和清晰度。当然,这种改进属于局部改变,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就是这些现在看来很原始的胶转磁手段。

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技术进步是电视电影机的问世。电视电影机就是统称的胶转磁机。它由机械部分、光学部分、CCD扫描部分以及信号处理等若干部分组成。这个装置实际上是将电影放映部分、光学成像部分、摄像机部分的功能和结构组合在一起。这种组合并非简单的拼装,而是做了根本的更新。

放映部分由普通放映机的间歇运动方式改为匀速连续运动方式并且速度可调,保证了画面的稳定性和变速要求。胶片在转磁机上可以往返搜索。CCD的各项指标高于普通摄像机,提高了画质。而且正片、负片都可以转换。此外,经过特别设计的一些信号处理电路,可以有效地对音视频信号进行补偿、传输和记录。可以说,正是这一新的专用设备,犹如在电影和电视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电影的资源成为了可以有效利用的电视资源。

二、胶转磁技术的质量因素

胶转磁技术的应用涉及一些必要的质量因素,主要包括胶片、技术设备、制作工艺等。其中胶片和设备是先决条件,而工艺则是保证质量的必要手段。

胶片 电影胶转磁之后获得的节目带称为母版,母版的质量决定了之后各版本(包括播出版)的质量。而电影胶片可称为母版之母,它是决定母版技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www.xing528.com)

电影做胶转磁所用的胶片,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制片方所提供的基本上是电影放映拷贝。如果直接用电影放映拷贝做胶转磁,则会出现诸多问题。电视的映像原理与电影的映像原理不同。在一般放映用的彩色电影拷贝上的阴影区,影像密度在2.0~2.5,这一部分影像转映到电视屏幕时,图像层次和色彩会产生失真甚至不能还原。电影放映拷贝是为电影在影院放映生产制作的,并不适合做胶转磁在电视中播出。制片方提供的放映拷贝往往不是全新的,而是放映过几场或若干场的拷贝。由于电影拷贝放映时的机械运动和摩擦,每放映一场,其画面品质就会有所降低。假如,35mm底片的水平清晰度达到4K,翻正片的清晰度能达到2K以上,而经过翻底之后所印制的大量发行拷贝,其清晰度要降到1K的水平,再经过放映后的拷贝,其清晰度还会降到0.7K,甚至更低。如果用这样的拷贝进行胶转磁,其图像质量肯定不理想。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译制单位往往专门制作用于胶转磁的低反差拷贝。由于电视图像信号动态范围较小,所以选择反差性能相当的电影胶片做拷贝,会使影片上阴影区域的高密度限制在0.25~2.05(新标准),这样可以保证影调、色彩的良好再现,从而获得好的转磁效果。所以,保证胶转磁技术质量的前提是解决好胶片这个源头问题。

技术设备 决定胶转磁影像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技术设备,其中主要包括胶转磁设备、调光调色设备和修复设备。

胶转磁设备 以汤姆逊公司为代表,其产品已经从第一代模拟、第二代数字标清发展到现在的第三代2K、4K高清,具有高质量的扫描和对大量数据的高效传输和处理能力。2K高清磁拥有500MB/秒的高速率传输网络,已经达到实时扫描,内部数字处理为16Bit。这样的性能指标不仅可以满足电影的后期制作、资料库存储或数字影院放映,也能满足电视高、标清播出的需要。

调光调色设备 是胶转磁设备的伴侣,以达芬奇调光设备为代表,具有强大的功能,给专业制作人员提供了很广阔的发挥和创作空间。过去在转拷贝时基本都是直接转而不调色,或仅通过胶转磁本机上的RGB进行粗调,结果造成播出效果差。事实上,拷贝也存在光、色不匀现象,存在褪色问题,存在光学显像与视频显像差异问题,所以转电影拷贝也必须进行认真的调光调色,使其影调和亮度一致,色彩还原更逼真。通过调光调色处理后,影片的图像质量会有明显的提高。

修复设备 相当于汽车的维修系统。电影胶片会出现划道等机械损伤以及污点、霉斑、抖动等问题。这种情况新影片会有,老电影更为严重,结果造成图像品质下降。对影片的修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市场上也随之出现了一些专门的修复设备品牌,而且试验效果很好。通过修复,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提升画面品质和视觉效果

胶转磁设备、调光调色设备、修复设备可谓三位一体,共同组合成一个强大的、具有综合功能的、从电影转到电视节目的制作设备系统。

制作工艺 好的电影胶片、好的设备为保证胶转磁的影像质量提供了物质条件,但更具有能动作用的制作工艺这一点,却很容易被忽视。过去,人们把胶转磁看得很简单,觉得转换像放映电影一样,胶片走一遍,一部影片就转完了,所以会出现要求一天转出几部片子的情况,其结果是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实践证明,当代译制工作需要新的胶转磁理念——把它当做一种独立的产品形态,一个完整的再生产和再创作过程。要通过转换获得好的影响质量,不是一个“转”字那么轻而易举,而是需要有相应的生产程序和生产周期。从对胶片的选择、处理等前期准备工作,到转磁、调色、修复等各项实施工序,都必须严肃认真,按一定标准来制作,在技术处理上既要符合电视对亮度、色度、清晰度的要求,又要照顾到电影光效柔和的艺术表现力。在调光调色方面,既要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又应忠实于原著,保留影片自身风格。

总之,要做好一部影片的胶转磁,既需要硬件条件的支持,也需要制作人员技术水平、工作经验和严谨态度等综合素质。

胶转磁技术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用数字技术处理电影图像的制片技术蓬勃发展,胶转磁设备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模拟到后来的标清到现在的高清2K、4K。目前,世界上生产高清胶转磁机主要有三家公司共四个产品,即THOMSON(原飞利浦)的Spirit和Shadow、兰克公司的C-Reality及索尼公司的高清转磁机。THOMSON使用线阵CCD[Spirit和Shadow的线阵CCD水平分辨率分别是4K和2K(1920和1440)],其走片方式为匀速输片,兰克公司电子管飞点扫描方式也是匀速输片。

目前,转磁机已经被各影视制作机构广泛应用。电视上播放的所有电影和用胶片拍摄的全部图像内容,都是经过胶转磁工艺完成的。可以说,现代的胶转磁设备,极大地提高了电影在电视上的播放和收视效果,从而也极大地促进了影视的共同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在译制生产过程中的胶转磁——为翻译装词以及作为配音时的参考画面制作工作拷贝——对画面的质量没有太高的要求。胶转磁的时间与电影放映的时间相同,速度为24帧/秒。由于对画面的质量要求不高,一般为模拟信号,利用非线生成可供播放的DV文件,格式为MOV,直接存储于工作站的硬盘中[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