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乐技术中的情感转换

声乐技术中的情感转换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此,在没有客观实验的验证下,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客观世界的现象来帮助我们探究声乐艺术表演中的情感转换。声乐演唱转换过程中的气感的“变化重复”,就相当于完成音乐情感转换的一个步骤,只有借助重复练习,我们才能明确声音感的存在。

声乐技术中的情感转换

(一)音乐经验与情感转换

人类热爱整合体,对富有统一感的事物是能感受到愉悦的,如果把源源不断的“音乐语言”经过层层连接,让大脑从无组织形态到有组织形态,进而让大脑不断地明确这种经验的到来,之后的反复练习中才能运用越来越清晰的经验完成情感的转换。例如人们有时会评价一个歌唱者的一首作品演唱得不完整,那么是否可以解释成这位歌唱者在大脑对于这首作品的“音乐经验”不够,在处理声音和情感的转换方面缺少了某个部分的“统一感”;另一个层面,当我们将上一层面和音乐作品本身良好结合时,就要发生对所适合的声音进行重复的行为,只不过这个行为在声乐演唱中需要多依靠内心听觉的活动。一首声乐作品也是由曲式构成的,这个样式的体现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大铁块,所有构成这个样式的“音乐语言”都是一个作品的一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自身的固有价值,我们只需要在练习的“重复”中将这些部分的价值进行紧密地融合,提高声音在乐曲中的内在聚合度,由此之上,才会自然地产生“审美意识”。“重复”本是一个自然的现象,在重复和另一个词“模仿”的形式下,我们可以满足自我的心理需求,在寻求声音的重复练习下,拥有变化同时还能获得有效的统一性,客观地完成在声乐演唱中所追求的对称美。声音和情感之间,音乐仿佛就是有一条中心轴,在客观物理振动的条件下,完成它们之间相互的感应。

(二)声音感与情感转换

声音感对应的声乐技术是气感的反应,声乐技术不能否定全部是理性的产物,但至少也是具有“高度的智性”的。困难的是,我们总在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去解释声音、解释“音乐语言”,并且,这些方法都是基于感性的世界。对此,在没有客观实验的验证下,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客观世界的现象来帮助我们探究声乐艺术表演中的情感转换。首先,声音感的形成是可以形成“声音地图”的,我们无法用声音的“靠前”“靠后”“靠上”“靠下”等不够精确的方位来让自己的学习变得准确,但是演唱中,我们又难以避免地更换声音的作用点,造成此种作用点的变换,除了客观听觉难以同主观听觉统一外,还有本文在情感体验当中所论述的审美知觉的不同。知觉和感觉在声乐演唱中的区分在于知觉已经形成结果,在没有刺激的作用下,也可能有同上一次刺激下的反应,所以,我们知觉上的审美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并且需要通过强化来形成审美的结果。但是通过近几年的科学探究,已经逐步在音乐与脑的领域探求“声音感”的过程,也就是说探求具有情感的声音与纯粹的音乐。

气息与演唱声音的情感关系已有多篇相关文献论述它的重要性。的确,声乐技术的产生都是服务于音乐的。通俗一点说,气息就是一个输入与输出的自然过程,而如果转化为“音乐语言”,则是将气息限制在了一定的时间内,而在此特定时间内的应用(即和声音的结合)上,我们又通过与物理的力学属性进行联觉而加入了作用点、方向和大小,而这些力学要素却是音乐语言所不具备的感性特征能直接觉察的。因而只能通过心理学上的认知活动来结合音乐想象,任何学习的经验转换都存在认知层次,刚开始的气息练习一定是部分的联系,比如明确气息的作用点。如果没有气息的作用点就相当于没有声音的支撑,这样的声音是达不到审美意识中圆润,具有穿透力的声音的。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先明确了客观听觉与主观听觉下的声音的作用点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我们演唱中,每次乐句的起点都是结合同样的作用点,之后将乐句的循环形成更完整的统一体。

考虑了声音作用点之后,就能和“起音状态”和“音的强弱”进行知觉的转换。要想一首作品唱出个人独特的“味道”就是表现在对“音乐语言”的细致处理上,演唱者的气息在作品整体的旋律时间内的毫秒差距是非常有可能影响听者的听觉感受的。在作品基本节拍规律的重复下,气息的大小一定是跟随声音的感觉的,困难的是,控制气息的大小交给大脑的是一项极为精细的运算,所以,声乐演唱者不只要具有敏感的气息感觉,还要具有活跃的大脑思维来处理复杂的不规则的气息引起的身体感觉的反馈。那么,解决相对于一首作品的气息感觉是需要重复练习的,不仅是演唱的专业领域,在其余的专业领域中重复也是最能让人快速理解并正确理解的一种方式。正如作曲家所运用的作曲技法一样,“重复”的体现可以发展“乐思”,除了“完全重复”在适当的时间内可以增加听众的理解之外,还有“变化重复”也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例如“模进”这种作曲结构手法,有的时候就可以在重复节奏的情况下发展乐思。声乐演唱转换过程中的气感的“变化重复”,就相当于完成音乐情感转换的一个步骤,只有借助重复练习,我们才能明确声音感的存在。提到声音的运动,我们也可以连接乐谱的音符运动。音符的运动,例如音的高低,在时间和空间的安排下是有方向的。方向解决的是声音感的预期效果,通过与视觉的联觉对应,审美知觉的高低是可以呈现声音的视觉效果的,客观听觉舒服的声音是有稳定的审美效果的,它的方向在主观听觉上是高度集中而处于头顶上方的,只有集中度高的声音在客观听觉的知觉感应上才是具有穿透力的,会有充满整个所在空间的知觉。因面,明确的方向感与不断重复的声音训练下,才能让气息的控制游刃有余,增长“气息”经验的同时,也增长了处理作品的“音乐经验”,作品的类型转换得多了,声音所附带下的客观“情感类型”也会有质量的提升。

(三)音乐想象与情感转换(www.xing528.com)

音乐世界的有意思之处,正是由于创作者、演奏演唱者、听众纷繁复杂的心理学世界与音乐的紧密关联。想象和意象的活动属于心理学的世界,前面也充分表达了每个世界的领域都有其独特的语言,每种语言之间是不能直接翻译的。任何心理上的意象或想象最终在音乐里都要转换。意象或想象在声乐演唱中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声乐演唱的当下刺激,意象可以在没有演唱的情况下靠意念复现该作品相对应声音感,当然,只有体验并形成转换之后的知觉才能产生印象,面对一首从未唱过的新作品,是没有这种意象的记忆形式的。

想象是以意象为基础的,但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的当下体验又决定了每一次的想象都是不同的。声乐演唱中想象的材料一方面来自声音的听觉意象,另一方面来自对音乐本身的感知材料,我们在音乐中寻找出越多的感知材料,理解了越多的“音乐语言”,意象越鲜明越稳定,想象才有可能越加丰富越加新颖。演唱真正所需的是听觉想象,并未是由生活经验所主导的,生活经验只能是辅助于作品的文字世界的内涵理解,声乐艺术表演的情感世界还是应该用声音的直接作用对象——听觉意象来完成“音乐世界的语言”。

音乐想象有时还辅以动觉意象。听觉意象能力较高的人,头脑里能经常清晰地显现音乐,并能够对它回忆、预期和想象。听觉意象可以不断地强化大脑对正确演唱声音的认知,从而对音乐的语言和文化详加品味,加之动觉意象的辅助,比如上述所述的声音感的三要素的运动过程,完整的意象下才能调动各演唱器官的协调配合。音乐想象在此时就会体现在对音符甚至整体作品的更高级处理上,想象的感觉越细致越到位,那么产生的声音情感也就转换得越丰富,这样才能达到练习声乐演唱的效果。

联觉对应关系规律的研究对于声乐演唱的情感转换探究可谓是如虎添翼,因为在科学探知还未能提供准确的数据下,声乐演唱的情感转换只能暂时依靠心理学的认知与判断,将联觉对应关系规律与声乐艺术表演相互连接,然后再具体到声乐演唱中的声乐技术和音乐相互渗透,可以作为一个学习声乐演唱的可行性应用,因为无论是哪位演唱者,或多或少都会无意识的使用联觉对应关系规律来调节声乐技术的运用,只是我们平时习惯了用“感觉”粗浅的描述,并未形成真正的理论体系,未来对于联觉对应规律的研究一定可以形成科学客观的理论体系,从而让声乐演唱者在相互的发展与转换中调节自身的演唱水平。

重复地构建自身的音乐意象在声乐演唱中是相当重要的。内心听觉中的声音意象是源头,“重复”中的“变化”代表了在盘绕的螺旋上升中持续维系着这个源头,但又会持续探寻着新的无限的延伸空间。正如一条缠绵不断的溪流。“重复”中的“变化”才让艺术“聚合而统一”,声乐演唱的提高当然也应该在不断变化中寻求统一。音乐想象的能力和演唱水平的高低成正比,一位好的歌者,他的音乐想象力是极其敏感和丰富的,因为除了每个人不同的天赋的嗓音条件,只有他自身发掘和完善的“音乐语言”才是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演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