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产性保护的局限性及优化策略

生产性保护的局限性及优化策略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在学界的倡导下,生产性保护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通过近年来的实践验证,生产性保护确实是一种科学有效的保护手段。因为,生产性保护方式的逻辑起点是以市场活性为基点,通过经济收益和循环性产出、投入来进行保护的。可见,有超七成的项目不在生产性保护的适用范围中。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对生产性保护理念的反思性看法。

生产性保护的局限性及优化策略

生产性保护的理念,源自王文章先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中的提法——“以生产性方式保护”。2009年2月,“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在北京举办,国内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问题展开了集中的关注和讨论。专家们普遍认为,大工业化生产方式、现代化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的挑战使得传统手工艺遭受到巨大冲击,生存状况堪忧;而大量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工业化、产业化的盲目开发和超负荷利用,又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和变异;建议生产性保护成为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由此,在学界的倡导下,生产性保护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而对于生产性保护的内涵,一般是指: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通过近年来的实践验证,生产性保护确实是一种科学有效的保护手段。

然而,鉴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和传承特征的多样性,我们也不难发现,它并不是适用于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手段。因为,生产性保护方式的逻辑起点是以市场活性为基点,通过经济收益和循环性产出、投入来进行保护的。它更适合于传统技艺、民间美术和传统医药等技艺型项目,而不适合于那些文化记忆类或者非技艺类项目,如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曲艺民俗等项目。就我国颁布的前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统计看:传统技艺类项目212项,民间美术类项目109项,传统医药项目21个,共计342项,总占比28.08%;而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民俗等项目876个,总占比71.92%。可见,有超七成的项目不在生产性保护的适用范围中。(www.xing528.com)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对生产性保护理念的反思性看法。陈志勤教授认为:“虽然生产性保护有一定的历史传承,但我们需要明确其前后的主体是不同的,以前是传承人自己为了生计而传承,现在是以政府为主导为了保护而传承,这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7]并且,从生产性保护的实施结果看,也出现了大量借该理念之名的过度开发利用问题。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物质载体出现了“去符号化”的现象,如藏族的唐卡、苗族的苗绣等。这些文化物品及其生产技艺之所以被世代传承延续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它们本身承载着这个地区人们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及集体文化心理结构。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通过制作、使用这种物品更寄予着该族群整体的社会与文化理想。因此,单纯的以“生产性保护”来推进技艺类遗产项目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不充分、不完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