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遭受洪灾的人口流亡与农民的坚韧力量

中国遭受洪灾的人口流亡与农民的坚韧力量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性的损蚀作用同样会引起类似冲洗的人口流亡。这些人物的盛气凌人反衬出中国广大人民的善良和忍耐。当限度到来时,中国农民的坚韧也成了他们自救的力量。整个中国,不论上层下层,大小规模,多少正在演着性质相似的悲剧,但在生活已经极贫困的乡间,这悲剧也就演出得更不加掩饰,更认真,更没有退步。

中国遭受洪灾的人口流亡与农民的坚韧力量

土地的损蚀只是冲洗的开端。地方给采矿性的棉花拔尽之后,大片的土地上没有了覆盖的草皮,吸收不住水分,汇成巨流,造成灾区。社会性的损蚀作用同样会引起类似冲洗的人口流亡。损蚀作用中所带走的还有选择:最早离乡的多少是自动的,在经济地位上说是较富的,在教育程度上说是较优秀的。财富和人才离了乡,再加上了都市工业势力的压迫,农村开始穷困,小康之家降而为穷户,穷户就站不住脚,开始离乡;但是在乡间至少还有个中坚阶层足以维持——两极的移动多少是都市化过程中对农村所发生的一般影响。这两极也就是都市中劳资阶层的来源。

但是当中国所特有的流落在城乡生产机构之外的新阶层一旦出现,一旦庞大,他们利用着权势构成种种法外的“团阀”(法外并不指他们表面的地位而言,指他们获取财富的手段而言),乡间知识程度较低,团结力较弱,组织较松弛的农民,也最容易成为这种人物寄生的对象。使黄明正先生“暗自饮泣之黯然的图画是每个在乡下住的人所熟知的”。当我疏散在乡间时,这些人物的蛮强无理的敲诈掠劫曾使我多次因激于“侠义”出头干涉而陷入纠纷和痛苦。这些也是我一生中永远不敢忘怀的经验。这些人物的盛气凌人反衬出中国广大人民的善良和忍耐。但是善良和忍耐并不是敲诈掠劫的理由。容忍有其限度。当限度到来时,中国农民的坚韧也成了他们自救的力量。从局部的情态去看,任何还有正义感的人不会放错他的同情心的,但是从整个局面合起来看,却是一个大悲剧,演出的是反抗、流血、摧残、流亡、沉沦。本来是乡土里流出去的,父母伯叔卖了田地,节衣缩食,指望着回来繁荣乡土的子弟,当他们回来时,却带来了这一种礼物!

我记得有一次向一个冒充军官来乡间敲诈的人说:“你不也是从乡间长大的么?如果有像你一样的人到你乡间去这样胡闹的话,你觉得怎样?”他曾为我这话低下头去,“可是——”他犹豫了一下,没有回答——这些是同一出悲剧中的角色。如果我们把一切责任都放在这些人肩头,同样是偏面的,不根本的,而且是无济于事的。

可是由这种人物所激起农民的仇恨,却逐渐形成一片火海。虽则明知这火海里并没有人得到便宜,但是到这程度,好像泥土里没有了草根,水愈聚愈多,最后必然会造成决堤的洪流。(www.xing528.com)

地方上现在已没有任何挡得住那种借权势和暴力来敲诈劫掠的力量了。贡爷老爷已经不存在,洋秀才都挤在城里,农民除了束手待毙,只有自己出来抵抗,而整个生产机构也就难免于瘫痪了。

整个中国,不论上层下层,大小规模,多少正在演着性质相似的悲剧,但在生活已经极贫困的乡间,这悲剧也就演出得更不加掩饰,更认真,更没有退步。日积月累,灾难终于降临,大有横决难收之势了——这就是我想说明的损蚀和冲洗我们乡土社会的过程。这过程的发生是由于社会有机循环的破坏。很显然的,如果我的分析有若干正确性的话,我们必须从速恢复城乡之间的循环关系。关于怎样才能恢复的问题,我想留到以后论“乡土复员”里再提出来讨论了。

1947年11月26日于清华胜因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