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门弟子言行集解,《论语》优化

孔门弟子言行集解,《论语》优化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魏何晏,集漢魏諸家善説,記其姓名,有不安者,頗爲改易,名曰《論語集解》。凡《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篹,故謂之《論語》。孔門弟子裒集仲尼與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之語以成此書,因即謂之《論語》。《禮記·坊記篇》已引《論語》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則《論語》之稱,所起已早。然則《論語》之名,或漢師所補題也。

孔门弟子言行集解,《论语》优化

《論語》。古二十一篇。孔子壁中,兩《子張》。

如淳曰:“分《堯曰篇》後子張問‘何如可以從政’已下爲篇,名曰《從政》。”

按:首題《論語》二字,當自爲句,以冒起下文,與《易》、《書》、《詩》、《禮》、《春秋》一例。漢時《論語》有三本,首列孔壁所出古文《論語》,是魯恭王壞孔子宅時所得,爲二十一篇。何晏《論語集解序》云:“《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爲之訓解,而世不傳。至順帝時,南郡太守馬融亦爲之訓説。漢末大司農鄭玄,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爲之注。”可知漢世治《古論》者,尚多名家。惟孔、馬注説早佚,鄭氏注本雖有殘卷出於燉煌石室,上虞羅氏爲影印行世,僅存《述而》(首缺數章)、《泰伯》、《子罕》、《鄉黨》數篇耳。

《齊》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

如淳曰:“《問王》、《知道》,皆篇名也。”

顧實曰:“此今文《論語》也。問王者,問玉也。古王玉字,形近易混。許慎《説文》玉部有孔子論玉語,正出《齊論》,故爲今存《魯論》所無。”

按:《古論》、《齊論》,亡佚甚早。馬國翰各有輯本。

《魯》二十篇,《傳》十九篇。

姚明煇曰:“《魯論》亦今文本也,今存。乃張禹傳本,所謂《張侯論》者也。《傳》今佚。師古云:‘解釋《論語》意者。’”

按:《經典釋文序錄》云:“《魯論語》者,魯人所傳,即今所行篇次是也。”又云:“安昌侯張禹,受《魯論》於夏侯建,又從庸生、王吉受《齊論》,擇善而從,號曰《張侯論》。最後而行於漢世。禹以《論》授成帝。後漢包咸、周氏,並爲《章句》,列於學官。鄭玄就《魯論》張、包、周之篇章,考之齊古,爲之注焉。”考《漢書·張禹傳》稱禹説《論語》,“采獲所安,最後出而尊貴。諸儒爲之語曰:‘欲爲《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寖微”。是《張侯論》在漢代,固一時之顯學也。《魯論》得傳於後,張侯與有力焉。至魏何晏,集漢魏諸家善説,記其姓名,有不安者,頗爲改易,名曰《論語集解》。後之欲上稽舊注者,可觀覽焉。宋刑昺爲《集解》作疏,今在《十三經注疏》中。

《齊説》二十九篇。

王先謙曰:“下云傳《齊論》者,惟王吉名家。《吉傳》云王陽説《論語》,即此《齊説》也。”

《魯夏侯説》二十一篇。

錢大昭曰:“《夏侯勝傳》:受詔撰《論語説》。”

《魯安昌侯説》二十一篇。

顔師古曰:“張禹也。”

姚振宗曰:“鄭氏作《注》,何氏作《集解》,即據其本。止于二十篇,此多出一篇。《魯夏侯説》亦多出一篇。此一篇疑即鄭氏所注《論語》篇目弟子。”

按:兩家並多出一篇,蓋猶後世著述家之敘錄也。學術源流,傳授始末,悉於是篇詳之。

《魯王駿説》二十篇。

顔師古曰:“王吉子。”

姚振宗曰:“吉字子陽。史傳但言王陽名家,不及王駿,蓋傳其父學。然王陽傳《齊論》,而其子乃爲魯説,則又别自名學,與其父異。猶劉向治《穀梁》,子歆治《左氏》也。”

《燕傳説》三卷。

姚振宗曰:“此殆燕人相傳之説。或疑爲傅字,謂燕人傅會其説,不得而詳也。”

議奏十八篇。石渠論。(www.xing528.com)

姚振宗曰:“《論語》家與石渠者,唯淮陽中尉韋玄成、太子太傅蕭望之,二人皆治《魯論語》者也。時黄門郎梁丘臨奉使問諸儒,蕭望之則平奏其議。可考見者,唯此三人而已。”

《孔子家語》二十七卷。

顔師古曰:“非今所有《家語》。”

姚際恒曰:“《唐志》有王肅注《家語》十卷,此即肅掇拾諸傳記爲之,託名孔安國作序,即師古所謂今之《家語》是也。今世所傳《家語》,又非師古所謂今之《家語》也。司馬貞與師古同爲唐人,貞作《史記索隱》所引《家語》,今本或無,可驗也。”

姚明煇曰:“今四庫子部儒家類著錄《孔子家語》十卷,魏王肅注。按肅時鄭學盛行,肅欲奪之,故僞作《家語》,矯誣聖人,以違難鄭學。《家語》,肅時已佚,師古所見,及今所傳者,肅僞書也。”

按:《禮記·樂記》《正義》引魏博士馬昭曰:“《家語》,王肅所增加,非鄭所見。”又曰:“肅私定以難鄭玄。”《孔子家語》雖名見《漢志》,其書早佚。魏人所見,已非二十七卷之舊。實即王肅所依託以攻駁鄭學者,馬昭諸儒,已論及矣。清代學者如范家相,撰《家語證僞》十卷,孫志祖撰《家語疏證》六卷,皆以《家語》爲王肅僞作。孫氏《疏證》,尤爲精博。集羣書之異詞,以證肅之竄改謬妄,以明《家語》之非古本。其力闢王説,實所以翼鄭學也。

《孔子三朝》七篇。

顔師古曰:“今《大戴禮》有其一篇,蓋孔子對魯哀公語也。三朝見公,故曰三朝。”

沈欽韓曰:“今《大戴記》有《千乘》、《四代》、《虞戴德》、《誥志》、《小辨》、《用兵》、《少閒》七篇。劉向《别錄》云:‘孔子三見哀公,作《三朝記》七篇,今在《大戴記》。’是也。顔籀僅云有一篇,彼蓋未見《大戴記》也。”

按:昔之傳書者,悉由手鈔。“一”、“七”二字形近易譌,顔語蓋本作“七篇”,傳寫者偶誤“七”爲“一”耳。

《孔子徒人圖法》二卷。

沈欽韓曰:“《文翁石室圖》,七十二弟子舊有圖法,皆出壁中者也。”

葉德輝曰:“今漢《武梁祠石刻畫像》有曾子母投杼、閔子御後母車、及子路雄冠佩劍事。冠作雉形,可想見其遺法。”

按:《武梁祠堂畫像》,所圖皆古帝王、忠臣、義士、孝子、賢婦之屬,合百六十有二人,有標題者八十七人。孔門雖有曾、閔、子路之事在其中,要不可謂爲《孔子徒人圖法》之遺制也。後來鄭樵《通志藝文略》孝經類著錄之《七十二弟子圖》一卷,則固斯編之嗣音矣。所惜漢宋簿錄登載之書,今均不得見耳。

凡《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

顧實曰:“《魯》二十篇,《傳》十九篇,本不分行,故今計十二家二百三十篇,多一篇。”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篹,故謂之《論語》。

顔師古曰:“輯與集同,篹與撰同。”

按:漢志推原《論語》一書得名之義,由於篹輯。蓋論者,侖之借字也。於文,爲侖,實即集合簡策而比次之意。孔門弟子裒集仲尼與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之語以成此書,因即謂之《論語》。《禮記·坊記篇》已引《論語》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則《論語》之稱,所起已早。顧《論語》始出屋壁,漢初猶謂之傳,至孔安國以教魯人扶卿,始曰《論語》,王充《論衡·正説篇》言之甚詳,必有所受。然則《論語》之名,或漢師所補題也。

漢興,有齊、魯之説。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

顔師古曰:“畸,音居宜反。王吉,字子陽,故謂之王陽。”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後而行於世。

王念孫曰:“語字,涉上文而衍。論下無字者,省文也。上文傳《齊論》者,亦無語字。皇侃《論語疏敘》引劉向《别錄》云:‘魯人所學,謂之《魯論》;齊人所學,謂之《齊論》;孔壁所得,謂之《古論》。’皆其證也。舊本《北堂書鈔》藝文部一一引此,正作‘傳《魯論》者’,無語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