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语全解》:孔子弟子称字及贤人的定义

《论语全解》:孔子弟子称字及贤人的定义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语》中孔子弟子一般称字,只对曾参、有若、冉有、闵子骞四人称“子”,而曾参、有若一贯称“子”,冉有和闵子骞称“子”的地方仅有一两处。第二个贤字指贤人,有才德者。或说“贤贤易色”专指丈夫能重视妻子的贤德而看轻其容貌。

《论语全解》:孔子弟子称字及贤人的定义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 释

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论语》“子曰”中的“子”均指孔子。

②说:通“悦”,欣喜。

③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郑玄注:“同门曰朋”,同门是指在同一师门受学者。

④愠(yùn):怨恨,恼怒。

译 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能够时常加以复习,不也是令人心生欣喜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心怀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 释

①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论语》中孔子弟子一般称字,只对曾参、有若、冉有、闵子骞四人称“子”,而曾参、有若一贯称“子”,冉有和闵子骞称“子”的地方仅有一两处。

②弟:通“悌”,敬爱兄长。

③鲜(xiǎn):少。

④与:通“欤(yú)”,疑问语气助词。

译 文

有子说:“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好触犯尊长,这种人几乎没有;不喜欢触犯尊长,但却喜欢作乱,这种人也是不会有的。君子致力于事情的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就由此而生了。孝悌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 文

孔子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这种人仁德是很少的!”

(四)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 释

①曾子:孔子的学生,姓曾,名参,字子舆。

②三:这里泛指多次。省(xǐng):反省,省察。

③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此外,关于“传”字还有另一种解释,即“自己传给别人的学业”。

译 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有没有竭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老师传给我的学业有没有认真复习?”

(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 释

①道:通“导”,引导,这里指治理。乘(shèng):兵车,春秋时的兵车,一车四马。

②敬事:谨慎处事。

③时:指农时。

译 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余辆兵车的国家,临事应该谨慎专一,又要能诚实守信,节省用度并爱护百姓,使用民力要顾及他们的生产时间。”

(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 释

①弟子:此处指年纪幼小的人。

译 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重长辈,谨慎并且守信用,博爱众人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后如果还有余力,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心。”

(七)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 释

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②贤贤:第一个贤字用作动词,指尊敬。第二个贤字指贤人,有才德者。易:改变。色:女色,此处指好色之心。或说“贤贤易色”专指丈夫能重视妻子的贤德而看轻其容貌。

③致:献出。

译 文

子夏说:“一个人好贤德之心能胜过好色之心;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事奉君上能献出自己的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样的人,纵使他自谦说自己没有经过学习,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八)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 释

①重:庄重。(www.xing528.com)

②不如己:指道德品性与自己不同。

译 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便不会有威严,即便学习,也不会把所学巩固下来。为人要忠诚和守信。不要与不同于自己的人交友。有了过失,不要害怕改正。”

(九)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 释

①终:老死寿终;此处指父母去世。追远:追念远离人世的祖先。

译 文

曾子说:“能谨慎地料理父母双亲的丧事,追念远离人世已久的祖先,社会风俗道德便会日趋于笃厚了,”

(十)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 释

①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②夫子:老师称为夫子,此处指孔子。

③闻:听到,知悉。

④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词,可译为“或者”“大概”。

译 文

子禽向子贡问道:“夫子每到一个国家,必定知悉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有心求到的呢?还是人家自愿给他的呢?”子贡说:“我们夫子是以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态度得以听闻那个国家政事的。夫子求得政事的方式,或许和别人求得政事的方式不同吧?”

(十一)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 释

①没(mò):通“殁”,指死亡。

译 文

孔子说:“其父在世的时候,要观察其志向;其父去世之后,就要观察其行为;如果他能三年内不改变父亲在世时的行事之道,就可以算得上是孝道了。”

(十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 释

①和:和谐,协调。

译 文

有子说:“礼的运用,贵在能和谐。前代圣明君主的治国之道,好就好在这里,无论大事小事都遵循‘和’的原则处理。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道要和,一意用和,不用礼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十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 释

①复:实践,履行。

②因:依靠,凭借;此处指所依靠的人。

③宗:宗主,引申为“可靠”。

译 文

有子说:“信守的诺言符合道义,诺言便可付于实践。恭敬符合于礼,就可以远离耻辱了。所依靠的都是可亲之人,这也就靠得住了。”

(十四)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 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图舒适,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又能常向有道之人来辨正自己的是非。这样可以算得上是好学了。”

(十五)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 释

①未若:比不上。贫而乐:皇侃《论语义疏》本在“乐”后有“道”字。

②“如切如磋(cuō)”两句:语见《诗经·卫风·淇奥》,切、磋、琢、磨,指对骨器、玉器等器物的不同加工方式,比喻治学、修身深入研讨,精益求精。

译 文

子贡说:“贫穷但不谄媚,富贵但不骄横,怎么样呢?”孔子说:“这样就可以了。但还是比不上贫穷却自乐于道,富贵却谦逊好礼。”

子贡说:“《诗经》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说得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已知的事情,能够推出未知的一件事情。”

(十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 文

孔子说:“不担忧别人不了解我,却担忧自己不了解别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