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语》全解读:孔子的自我评价与君子之道

《论语》全解读:孔子的自我评价与君子之道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在《述而》中,对自己一生做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在文化探索和传播方面,还没有像我这样致力于大道学问的人。在身体力行君子之道的实践过程中,我是始终没有完成好任务的,没有实现成为君子的理想。通过孔子的自我描述,我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圣人形象。孔子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的”。孔子用起誓表明浊者自浊、清者自清,说明他非常自信而有道德信念。

《论语》全解读:孔子的自我评价与君子之道

朱熹称赞孔子是“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的人,孔子具备最高德行的同时,又拥有最高智慧。孔子自我评价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由此可见,孔子一生都在不断追求达到圣人的境界。

孔子自认为他是个复古主义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毕生志愿是恢复周礼;偶像是周公,甚至在晚年还哀叹:“甚矣,吾衰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矣!”孔子大半生颠沛流离,到处推行自己的主张,但又到处碰壁。一路遇到的隐士都嘲笑他,说他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是一个怀抱理想,却在现实中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

孔子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来概括自己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状态,可以说极其生动精彩,一个积极奋发,以学习为乐事的老者形象凸现出来,非常和蔼可亲。孔子在《述而》中,对自己一生做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在文化探索和传播方面,还没有像我这样致力于大道学问的人。在身体力行君子之道的实践过程中,我是始终没有完成好任务的,没有实现成为君子的理想。如果谈到圣道和仁道,那我怎么敢当! 不过从不知疲倦地教诲别人,也不感厌烦地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去做罢了。

孔子是一位较为谦虚并讲求实际的人,他主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真实公允的。通过孔子的自我描述,我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圣人形象。

(一)事君尽礼

【原文】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八佾》)

【注释】①事:事奉,服务于。②谄(chǎn):奉承,讨好,谄媚。

【译文】孔子说:“事奉君主,一切都按照周礼的规矩去做,别人却以为是在向君主谄媚。”

【点评】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绝对不是谄媚讨好。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二)朝闻夕死

【原文】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译文】孔子说:“早上得闻人生至理,晚上死去都行。”

【点评】这样的话说明“闻道之难”。“道”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人、做事、做学问,不论做什么,在纷纭复杂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则死而无憾。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所谓“天命”,是指事物的规律性,换一个角度说,“知天命”是很难的事情。

(三)忠信好学

【原文】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注释】①十室之邑:指小村子。十室,十户人家。古代八家为一井,四井为一邑,一邑有三十二户人家。

【译文】孔子说:“十户人家的小村镇,也一定会有像我这样讲忠诚信义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学罢了。”

【点评】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因为他们不爱好学习,而耽误了他们成才成名。孔子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的”。这句话也从另一个角度深刻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体现了孔子“志于学”的基本精神。

(四)道之不行

【原文】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 何莫由斯道也?”(《雍也》)

【注释】①户:指代屋门,进出必经之路。②斯道:我的道德主张。斯,这,此指我的。

【译文】孔子说:“谁能从屋里走到屋外去而不经过屋门呢? 为什么没有人遵从我的道德主张呢?”

【点评】孔子认为他的道德主张,就像屋门是进出必由之路一样,是做人的必遵道德。但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五)五十学《易》

【原文】7.17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注释】①假:通行本都作“加”字,增加,增添。

【译文】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五十岁时去学习《易经》,就可以不犯大的过错了。”

【点评】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经》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经》,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天命”。《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易经》,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孔子“志于学”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六)孔子发誓

【原文】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雍也》)

【注释】①南子:卫灵公的夫人,有淫荡的恶名。②说:同“悦”。③矢之:对这事起誓。矢:同“誓”。④所否(pǐ):假如做了什么坏事。所:假如。否:坏、恶。

【译文】孔子拜见了南子,子路对此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假如做了什么坏事,那就让老天爷憎恶惩罚我吧! 那就让老天爷憎恶惩罚我吧!”

【点评】子路之所以不高兴,是怕孔子的好名声被玷污了。可见子路对孔子挚爱之深,忠心之至。孔子用起誓表明浊者自浊、清者自清,说明他非常自信而有道德信念。

(七)人生层次

【原文】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注释】①有:同“又”。十有五:即十又五,指的是15岁。古人在整数和个位数字之间多用“有”字表示相加。②立:立定理想志向。③矩:礼法,规矩。

【译文】孔子说:“我从十五岁左右开始,立志于学问;到三十岁左右,立定了理想志向:一生要从事的事业、奋斗的目标;到四十岁左右对世间善恶美丑、万事万物,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做出正确判断,不受任何诱惑误导、干扰,对理想志向不再疑惑,不再动摇;到五十岁左右,知道了上天给安排的命运是怎样的了;到六十岁左右,对无理不道之言,对诽谤诋毁自己的恶言,对奉承自己的花言巧语等等,不再大惊小怪、感到不可思议而火冒三丈、非与之据理力争、批而判之不可。而是能做到听之不怪,不动声色,置之不理,泰然处之,坦然走自己的路;到七十岁左右,就任凭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不会做出超越法度规矩的事。”

【点评】这段语录,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5岁到40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50、60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70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八)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原文】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而》)

【注释】①述:叙述前人的内容。②作:创作新的内容。③信:相信。④好hào:爱好。⑤窃:谦指自己的意见。⑥比于我老彭:把我比作老彭。老彭:人名。有人说是老子彭祖两人,有人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又有人说孔子说“我老彭”,其人一定和孔子相当亲密,未必是古人。

【译文】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私下我把自己的做法比作像老彭的做法一样。”

【点评】孔子谈对文化的传承。说自己都是在传述古人的思想观念,而没有什么创新。孔子这是极其谦虚的说法。从孔子的实际文化活动来看,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的确都是编辑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并没有哪一项是他自己的创作。之所以“述而不作”,是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所以“述而不作”。但“述”也并非简单了事,编辑也好,整理也好,总得反映出编辑整理者的眼光和取舍旨趣。所以,所谓“述而不作”,多半是“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郭沫若语)。实际上是有所“作”的。

(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原文】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注释】①识:音zhì,记住。②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的倒装。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点评】孔子是一个孜孜不倦读书人,一个勤勤恳恳的教育者。“诲人不倦”一说,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所谓“师德”的重要内容。

(十)梦见周公

【原文】7.5子曰:“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

【注释】①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的始祖,又是孔子心目中最敬服的古代圣人之一。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 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

【点评】有思则有梦,“不复梦见周公”,说明孔子依然志在学习周公,希望既能匡正天下,又能制礼作乐。孔子此时是深深慨叹自己年老力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孔子对自己的“道之不行”的慨叹,也是对各诸侯国君臣不行正道的批判。

(十一)所忧者四

【原文】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译文】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哩!”

【点评】春秋晚期,礼崩乐坏,孔子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孔子这里慨叹的四种现象,实际上不只是孔子时代才有,而是每一个时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可能出现的。

(十二)用行舍藏

【原文】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注释】①子行三军,则谁与:“与”,动词,偕同。子路好勇,看见孔子夸奖颜渊,便发此问。②暴虎冯河:“冯”音píng。徒手搏虎曰暴虎,徒足涉河曰冯河。

【译文】孔子对颜渊道:“用我呢,就干起来;不用呢,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子路道:“您若率领军队,找谁共事?”孔子道:“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我所找他共事的)一定是面临任务便恐惧谨慎,善于谋略而能完成的人哩!”

【点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即成语“用行舍藏”,它精炼地表达了古代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这里面所蕴含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另外,孔子还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邦有道则任,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所有这些说法,其实都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意思。

(十三)执鞭之士吾亦为

【原文】7.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注释】①而:假设连词。②执鞭之士:市场的守门人,手执皮鞭来维持秩序。

【译文】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求得的话,就是做市场的守门卒我也干。如果求它不到,还是我干我的罢。”

【点评】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富贵若可以求得,即使地位再低,我也可以试一下;如果这不过是一场梦,我还是选择干自己的老本行,做一个文人,研究自己的诗、书、礼、乐,安贫乐道。

(十四)富贵如浮云

【原文】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注释】①饭疏食:吃粗粮。古代以稻粱为细粮,以稷为粗粮。②水:古代常以“汤”和“水”对言,“汤”指热水,“水”就是冷水。③肱:音gōng,胳膊。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好像浮云。”

【点评】《雍也》篇中,孔子这样称赞颜回:“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此所谓“孔颜乐处”,是安贫乐道精神的经典表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孔子才能够做到吃粗茶淡饭而乐在其中,闲居而“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具有旷达乐观的情怀。超越金钱诱惑,难矣;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已属不易。

(十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原文】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注释】①叶:音shè,地名,当时属楚。叶公是叶地方的县长,名沈诸梁,字子高。②云尔:云,如此;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道:“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会要到来,如此罢了。”

【点评】由孔子的话可以看出,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情况,大约是以轻蔑讥笑的口吻问的,所以子路不回答他的问话。而孔子对子路说的话,以风趣幽默,超然乐观的态度,间接回答了叶公,也巧妙地回击了叶公。表现了孔子矢志不渝,乐在其中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把世人的不理解、冷嘲热讽置之度外的情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指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学而不厌,安贫乐道,自强不息,这是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形象,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形象,一个圣人的形象。

(十六)我非生而知之者

【原文】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得来的人。”

【点评】孔子的这条语录,是说,自己不是生来就知道自己现在掌握的这些知识,而是因为爱好古代文化,对古代文化反应敏锐,通过学习才掌握这些知识的。孔子不以天才人物自居,认为自己是属于“学而知之”的中等之材,所以要“敏以求之”,通过勤奋努力的学习来求得知识。这充分证明了人没有生来就知道知识的,人的知识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十七)天生德于予

【原文】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

【注释】①予:我。②桓魋(tuí):宋国的司马大夫,名向魋。因其是宋桓公的后代,所以又称“桓魋”。

【译文】孔子说:“上天把传承道德的使命交给了我,桓魋他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点评】《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周游列国,住在宋国时,看到司马桓魋为自己造石棺,孔子曾谴责他劳民伤财,奢侈浪费。这话传到了桓魋的耳朵里,桓魋记恨在心,欲杀害孔子,于是孔子说了这话。这话既表明孔子认为自己弘扬传统道德是上天赋予的使命,有天命论的思想,又表现了孔子大义凛然、不畏邪恶的精神。

(十八)吾无隐

【原文】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

【注释】①二三子:复指多数的称呼,即弟子们,你们。

【译文】孔子说:“诸位以为我对你们隐瞒了什么吗? 我没有隐瞒啊! 我没有什么行为不能坦白告诉你们,这就是我啊。”

【点评】这段话记载孔子坦诚的教学态度。弟子疑孔子对他们有所隐瞒,在《季氏》中有涉及:孔子的弟子陈亢,就问孔子的儿子伯鱼说:“子亦有异闻乎?”这就是怀疑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而对其他弟子有所隐瞒。也许正是陈亢对伯鱼的发问,使孔子对弟子们说了上面的话,表明自己对弟子们没有任何保留和隐瞒。此段话说明三点:一是孔子学问广博,二是孔子为人坦诚,三是孔子教学无私心。

(十九)多闻多见

【原文】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

【注释】①盖:大概,大约。②作:矫情做作,冒充有知识。③识(zhì):记忆。④知之次:次一等的认知能力,比“生而知之”次一等。

【译文】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矫情做作(假装渊博)的人,我没有这样的情形。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接受依从;多看,记在心里,这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知了。”

【点评】孔子意在说明自己没有不懂装懂的毛病。在孔子看来,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

(二十)苟有过,人必知之

【原文】7.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 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注释】①陈司败:陈国的司法大夫。陈:陈国。司败:执法官名。②昭公:鲁国君,名裯,“昭”是其谥号。③巫马期:孔子弟子,复姓“巫马”,名施。字子期。鲁或陈国人,小孔子三十岁。④党: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集团,互相袒护缺点错误。结党营私,党同伐异。⑤取:同“娶”。⑥同姓:鲁君和吴君皆姓姬,同为周王的后代。周礼同姓不通婚。⑦吴孟子:吴君的长女。孟:为长。子:古指女儿。⑧孰:谁,哪个。

【译文】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知礼吗? 孔子说:“知礼。”孔子退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走近他说:“我听说君子无所偏袒,难道君子也会偏袒人吗? 鲁国国君娶了吴国的女子,是同姓,称她为吴孟子。鲁君要是懂礼,还有谁不懂礼呢?”巫马期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如果有错误人家一定会知道。”

【点评】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表明孔子的确在为鲁昭公袒护,即“为尊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的这一回答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二十一)君子躬行

【原文】7.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

【注释】①文:书本知识,思想文化知识。②莫:这里为表示推测意义的词,可译为大概。

【译文】孔子说:“文化知识方面,我大概和别人差不多。至于身体力行做一个君子,我还没成功。”

【点评】关于“文,莫吾犹人也”一句,学术界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此句意为:“讲到书本知识我不如别人。”有的说此句应为:“勤勉我是能和别人相比的。”我们这里采用了“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这样的解释。

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既实事求是,又谦虚谨慎的。孔子在学习掌握思想文化知识方面,是大大超过当时所有的人的,可是孔子只是轻轻淡淡地说“莫吾犹人也”,这就是极其谦虚的表达。孔子当时的思想言行已经达到了圣人的程度,可是孔子却说自己连践行君子都没有成就。这更是极其谦虚的表达。

(二十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原文】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惟弟子不能学也。”(《述而》)

【注释】①抑: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

【译文】孔子说:“若说到圣和仁,我哪里敢当? 只不过努力学习不厌倦,教导别人不倦怠,抑或可以这样说吧。”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弟子们学不到的。”

【点评】在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

(二十三)匡人其如予何

【原文】9.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注释】①子畏于匡:《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经过匡。匡人曾经遭受过鲁国阳货的掠夺和残杀,而孔子的相貌很像阳货,便以为孔子就是过去曾经残害过匡地的人,于是囚禁了孔子。“畏”,拘囚。②后死者:孔子自谓。③与,音yù。(www.xing528.com)

【译文】孔子被匡地的群众所拘禁,便道:“周文王死了以后,一切文化遗产不都在我这里吗? 天若是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天若是不要消灭这些文化,那匡人将把我怎么样呢?”

【点评】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孔子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得道传道,是上天赋予他的神圣使命。这也正如仪封人评价孔子说的“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之意。也许正是这种天命论思想,给了孔子坚定不移的志向和无所畏惧、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力量。他把天命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无限忠贞地履行自己的使命。

(二十四)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原文】9.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子罕》)

【译文】太宰向子贡问道:“孔老先生是位圣人吗? 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道:“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这话,便道:“太宰知道我呀! 我小时候穷苦,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真正的君子会有这样多的技艺吗? 是不会的。”

【点评】人们对伟人的崇拜,宁可违背伟人本身的意愿。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崇拜也是如此。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但孔子在这里否认了这一点。他说自己少年低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这表明,当时孔子并不承认自己是圣人。

(二十五)多艺的原因

【原文】9.7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子罕》)

【注释】①牢:孔子弟子,姓琴名牢,字子开,又字子张,卫国人。②试:任用。

【译文】孔子的弟子琴牢说:“我的老师孔子说:‘我不被任用,所以才学会了很多技艺。’”

【点评】孔子的多艺,没有因做官而公务缠身,这固然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还是孔子的好学,有正事,务正业,走正道,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品德,成就了孔子的多艺。

(二十六)叩其两端

【原文】9.8子曰:“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注释】①鄙夫: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②空空如也:空空的,和什么也没有一样。③叩其两端而竭:问我知识的两端。叩:询问,打听。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 我没有知识啊。有没有文化知识的人向我发问,我会被问得答不上来,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我就和心里空空的,一点儿知识都没有,什么都不知道一样。我从他那个问题的首尾两头去盘问,然后尽量地告诉他。”

【点评】从这段语录可知,孔子是老老实实、诚诚恳恳地说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自己不是什么都知道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二十七)待贾而沽

【原文】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 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子罕》)

【注释】①韫椟:音yùndú,藏在匣子里。②贾:音gǔ,商人,识货者。

【译文】子贡道:“这里有一块美玉,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 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道:“卖掉,卖掉,我是在等待识货者哩。”

【点评】成语“待价而沽”出于此。儒者常常以水和玉比德,所以,当子贡一说到有美玉在这里时,孔子便知道他是以玉设比,于是作出了“我正等待着识货的商人哩”的回答。子贡所提出来的,实际上是读书人出不出去做官的政治态度问题。子贡给出的是两个选择:要么“韫椟而藏”,珍藏在匣中;要么“求善贾而沽”,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出去。孔子一生不能忘情政治,真正的儒者也多是积极入世的,正如《红楼梦》第一回所说“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二十八)求仕之切

【原文】17.5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

【注释】①公山弗扰:又名公山不狃(niǔ),字子拽,季氏的家臣,他由于拥护阳货,在费邑叛变季氏。畔:通“叛”。②说:同“悦”。③末:没有(地方)。之:去,往。已:止,算了。④公山氏之之:即“之公山氏”。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标志宾语前置。第二个“之”是动词,当“往”“到”讲。⑤徒:徒然,白白地。

【译文】公山弗扰盘据在费邑叛变季氏,召孔子去他那里,孔子想去。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既然是召我去,难道我会白去一趟吗? 如果有人用我,我将借此机会在东方复兴周礼哩。”

【点评】记载孔子通权达变的灵活性。李泽厚先生结合上下各章认为,孔子讲去的理由是:(1)可以入淤泥而不染,不怕脏乱;(2)一生不能白过,总希望找机会干大事。而南怀谨先生则认为:“实际上孔子去了没有? 子路发了一顿脾气,并不是子路把他挡住,他本来是逗逗学生说想去,事实上,他绝不会去的。”

(二十九)匏瓜空悬

【原文】17.7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 焉能系而不食?”(《阳货》)

【注释】①佛肸(bìxī):晋国大夫范中行的家臣,中牟城的行政长官。晋国赵简子攻打范氏,包围中牟,佛肸抵抗,这时他请见孔子。②畔:同“叛”。③磷(lìn):本义制薄石。这里指把石头磨薄。④匏(páo)瓜:一种果实较大的葫芦,剖开可以做瓢,也可以系在腰间帮助渡河泅水。

【译文】佛肸召孔子,孔子想要去。子路说:“过去我听您说过:‘亲身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进去的。’佛肸据中牟反叛,您去那里,为什么呢?”孔子说:“是啊。我说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不薄嘛;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不黑嘛。我难道是个匏瓜吗?怎么能只系着而不给人吃呢?”

【点评】孔子以匏瓜为比喻,认为自己无法像匏瓜那样系悬着而不让人食用,应该出仕为官,有所作为。后人用“匏瓜空悬”比喻有才能的人却不为世所用。

(三十)晚年感叹

【原文】9.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罕》)

【注释】①凤鸟: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古人认为凤鸟的出现,代表天降祥瑞,会有圣君出现,受命于天。②河不出图:传说伏羲时,黄河中出现龙马背负符图而出水,是天降大任于圣王的象征。③已:休、止。

【译文】孔子说:“凤凰不来了,黄河龙马不背负图画出现了,我这辈子恐怕没有希望了!”

【点评】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恢复周礼的希望与可能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失望的哀叹,也体现了孔子天命论的思想。

(三十一)见机而作

【原文】10.27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乡党》)

【注释】①色斯举矣:面部表情。斯:就。举:指高兴的扬眉。②集:鸟停留落在树上。③时:时机,这里用作动词,懂得时势,见机而作的意思。④共(gǒng):通“拱”。⑤嗅:唐石经《论语》作“戛(jia夹)”。戛,鸟长叫声。作,飞起。

【语译】孔子高兴地扬了一下眉,看到一只雌雉翱翔而后与其他山雉聚集而起。于是感慨地说:“山梁上的雌雉能与之集合,真是得其天时啊! 真是得其天时啊!”子路(听到孔子的赞叹),便向那群山雉致意,山雉振翅长叫几声,又飞去。

【点评】记载孔子感慨雌雉因时而动,见机而作。孔子被后人称为“圣之时者”,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孔子在鲁国为官时,见执政者好女乐而离鲁;在卫国时,见灵公与夫人、宦者同车而离卫;欲西见赵简子,听说舜华等人被杀而不渡黄河。只要发现客观环境稍稍对自己不利,孔子决不留恋,马上抽身而去。孔子周游列国途中,从雌雉的远走避害的举动中看见了自己一生行事的影子,这就是孔子赞扬山梁雌雉的原因所在。子路听到孔子赞扬雌雉具有见机而作的美德,便向雌雉拱手致敬,这不仅表示他对这种美德的认同,也表达了他对老师教诲的尊重,同时,这一动作与子路尊敬师教、稍喜夸张的性格也是相吻合的。

(三十二)君子居之

【原文】9.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

【注释】①九夷:我国古代将东方的民族称为夷。九夷,地名,具体指什么地方不可考。但一定是东方比较落后、荒凉、闭塞、未开化的地区。②或:某个人,有的人。③陋:此指不开化、不文明,人们有很多不合理的陋俗、陋习。

【译文】孔子想要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很简陋落后,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住到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点评】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人把居住在东面的人们称为夷人,认为此地闭塞落后,当地人也愚昧不开化。孔子在回答某人的问题时说,只要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住,传播文化知识,开化人们的愚蒙,那么这些地方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三十三)各得其所

【原文】9.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

【注释】①自卫反鲁:即孔子68岁在卫国被季康子以币迎回鲁国。②乐正:修复整理好《乐》。③《雅》《颂》各得其所:《雅》《颂》各归其类。孔子编排《诗经》,重新归类。

【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然后才把音乐整理订正,使《雅》和《颂》各自归于适当的位置。”

【点评】这条语录,孔子总结自己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的情况,证实孔子做了编排《诗经》和修复整理《乐》的工作(可惜《乐》今已失传)。

(三十四)出入循礼

【原文】9.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子罕》)

【注释】①出:到外面做官。②入:回到家里。③勉:尽力做好。

【译文】孔子说:“外出到朝廷做官,就侍奉王公卿大夫,回到家里就侍奉父母兄长,丧事不敢不尽礼尽力做好,不被喝醉酒而困扰,做到这些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点评】“出则事公卿”,是为国尽忠;“入则事父兄”,是为长辈尽孝。忠与孝是孔子特别强调的两个道德规范,也是所有人应该遵守的原则,而孔子本人就是这方面的身体力行者。在这里,孔子说自己已经基本上做到了这几点。

(三十五)必使无讼

【原文】12.1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颜渊》)

【注释】①听讼:倾听了解、审查处理诉讼案件。听:倾听了解,审查处理。讼:诉讼。

【译文】孔子说:“倾听了解、审查处理诉讼案件,我和别人是一样的作法。我的理想是天下不再有违法乱纪的刑事诉讼案件才好。”

【点评】孔子主张以仁德礼法教化人民,使人民不再有违德违法的行为,这是孔子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他这种试图用道德的力量消除诉讼的想法是不太现实的。

(三十六)三年有成

【原文】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路》)

【注释】①苟:假使,如果。②期(jī)月:一周年。期:周年。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执政,一年过后就会初见成效,三年就可以大功告成,完全治理好。”

【点评】此条语录,既表明孔子对于仁政治国的方方面面的思想方略成竹在胸,自信满满,又表明了孔子急于从政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心情。然而,孔子终其一生,也没有得到过一年的时间去治理国家。

(三十七)匹夫有责

【原文】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子路》)

【注释】①冉子:即冉求。②晏:迟,晚。③吾以:“以吾”的倒装:“任用我”的意思。以:任用。

【译文】冉求办完公务回来,孔子问他说:“为什么回来的这么晚?”冉求回答说:“有政事。”孔子说:“只不过是私下的事务罢了。如果有政事,虽然(国君)不任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点评】孔子当时被迎回鲁国后,虽然没有被任用,但是,以他的声望和影响,鲁国国内有较大的政治举措,或有政策方针等变动,当政者还是会征求他的意见的。将此条语录作为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因为孔子说了“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的话。这分明表现了孔子虽不在其位,却心心念念挂念其政,始终把自己看做是有责任指导国家政治的人。

(三十八)不怨天,不尤人

【原文】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注释】①莫我知:“莫知我”的倒装。②尤:责备。③上达:上达天道天理。

【译文】孔子叹道:“没有人知道我呀!”子贡道:“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您呢?”孔子道:“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深的道理。知道我的,只是天罢!”

【点评】《学而》中,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这里又强调“不怨天,不尤人”,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这是圣人终身未能解开的一个“情结”。或者说,孔子认为,死生穷达自有天命,人可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开拓生命空间。只要在“下学上达”上下功夫,人生境界就会向上提升而与天道默契。尽管在人间有遗憾,但上天终究是知我的。

(三十九)夫子自道

【原文】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所以成其为君子,其有三方面的道德修养,我一方面也没做到:仁德的人没有忧愁;明智的人没有迷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子贡说:“老师正是说出了他自己的为人啊。”

【点评】孔子所说的“不忧”“不惑”“不惧”,都是就“无私”而言的——没有为一己私利的忧愁,没有为一己私利的迷惑,没有为一己私利的恐惧。除此之外,君子在为公的前提下,还是会“有忧有惑有惧”的:君子会忧于道之不行,惑于没有亲身实践经验,惧于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受到侵害。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不一定完全是孔子的自谦,也许是孔子深深的自查自省,深深的自勉自励!

(四十)一以贯之

【原文】15.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

【注释】①女:同汝。②予:我。③识zhì:记住。④一以贯之:采用一种方法,把它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译文】孔子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博学而把所有的知识都记住了吗?”子贡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我是用一个基本的观念来贯穿它们。”

【点评】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一”,是指能全面贯穿一切学习活动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学思结合,理解记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而孔子在《里仁》中也曾问曾参:“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这里的“一以贯之”,是指能全面贯穿孔子一切道德学说的一种思想道德,“一”是指“仁”的思想道德。孔子问子贡的和问曾参的内容截然不同,两句中的两个“一以贯之”的“一”,所指内容截然不同,绝不可以解释成一种内容、一个意思。

(四十一)三代直道而行

【原文】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卫灵公》)

【注释】①毁:诋毁。誉:称赞。在此有虚夸不实之意。②三代:指被赞誉的人所历经的几个朝代,即指那人的终生,一般能历经三个朝代的人,也就一定是终其一生了。三:复指多数,而不是确指。

【译文】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 赞誉过谁? 如果有所赞誉,那是经过实践考验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所以三代能按正直之道行事。”

【点评】毁誉即评价。孔子在此强调说明,自己虽然有很多评论人的言论,但是都是符合事实的评价,没有不符合事实的诋毁和虚夸。

(四十二)公伯寮其如命何

【原文】14.36公伯寮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

【注释】①公伯寮:孔子弟子,字子周。②愬:同“诉”,告发,诬谤。③子服景伯:鲁大夫,名何。④肆诸市朝:古人把罪人之尸示众,或者于朝廷,或者于市集。

【译文】公伯寮向季孙毁谤子路。子服景伯告诉孔子,并且说:“他老人家已经被公伯寮所迷惑了,可是我的力量还能把他的尸首在街头示众。”孔子道:“我的主张将实现吗,听之于命运;我的主张将永不实现吗,也听之于命运。公伯寮能把我的命运怎样呢!”

【点评】“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背叛老师,毁谤同学,子服景伯打抱不平,要帮助老师除掉这个害群之马。可孔子却不同意。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们所奉行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能不能行得通,自有天命主宰。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兰亭集序》)

两句话都提到“不知老之将至”,联系具体语境简要分析,谈谈其内涵的异同。(要求:250字左右)

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

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根据以上两句话,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

【解答要领】

1.第一段文字讲孔子,孔子形容自己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死了都不知道。第二段文字写不同的人,或悟言于一室之内,或放浪形骸,追求不同,状态不同,但他们为自己所接触的事物高兴时,竟然不知道生命就快要结束了。

两者都提及忘记生死是因为有所追求,但孔子为学习而忘记了将要老去,那就是内心充实之后超然忘我的自由境界。而《兰亭集序》中讲所谓雅士不务于实,纵然得到一时快乐,却最终因为人生逝去而悲叹,这其实是内心极度空虚的表现。

2.(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遵守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相和相应的。

3.孔子与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韬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